人马是怎么搞的,斯巴达克斯为什么会起义失败?
斯巴达克斯大起义又称为第3次奴隶战争,发生于公元前73年到公元前71年。这次起义领导者是斯巴达克斯,所以人们通常称这次大起义为斯巴达克斯大起义。
斯巴达克斯生于公元前120年,他是色雷斯人,做过雇佣兵,后来在罗马军队中服役。
根据罗马帝国时期的历史学家费洛鲁斯的说法,斯巴达克斯在罗马军中服役的时候当了逃兵,所以被抓住后就卖为奴隶了。又因为他骁勇善战,就被送往角斗士学校接受训练,成了一名角斗士!
公元前73年,38岁的斯巴达克斯和大约70名同事从训练场中密谋逃出,随后袭击了附近的罗马营地,夺取了很多武器。
最初,起义军的战斗力就非常强悍,因为角斗士不仅是一群奴隶,他们也是出色的战士。在角斗士学校训练的时候,还会受到极为专业的培训。由于他们要扮演罗马帝国曾经的敌人,所以在训练中要熟悉不同的战术和武器装备。可以说,角斗士被罗马人培养成了他们最强的对手。
斯巴达克斯率领了这群以角斗士为主的起义军不断袭击罗马各地的村庄、城镇,他们骁勇善战,几乎战无不胜,很快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奴隶和贫苦老百姓的加入,最高峰的时候总兵力就高达12万人。
公元前71年,克拉苏当选为法务官和罗马军团总司令。在他的指挥下,罗马军队取得了对斯巴达克斯起义军的几场胜利,逐渐将他逼退到意大利南部位于墨西拿海峡的雷吉奥。
最后,双方在希拉河爆发决战。
在战斗中,斯巴达克斯壮烈牺牲,大部分起义军都战死沙场,另外有6000名俘虏被克拉苏钉在了通往罗马城的阿皮亚大道上。
斯巴达克斯大起义是罗马底层人民对罗马中上层人士的反抗,在这次起义中,他们作战勇敢异常。虽然失败,但给罗马造成了持续深远的影响,让罗马的奴隶制度由盛转衰。
关于斯巴达克斯起义失败的原因,个人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第一,起义军没有形成严格的军纪。在起义军中,除了角斗士还有奴隶、农民、城市贫民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他们由于长期受到压迫,所以在战斗中战斗意志极为坚定。例如,最后一战中大多数起义军士兵在战斗中流下了最后一滴血。
可惜,这支军队却一直没有形成严格的军纪。
斯巴达克斯指挥自己手下的部队依靠的是个人威望和对士兵的精神鼓舞。这就让士兵在特定的环境下不愿意听从命令,而斯巴达克斯本人也会被裹挟。
所以,本来斯巴达克斯在面对克拉苏的追击时希望能够避其锋芒,但是起义军很多人却觉得应该和克拉苏展开决战。于是,斯巴达克斯只好集中全部军队在希拉河主动攻击克拉苏,结果在克拉苏的优势兵力下被杀的大败,自己也丢掉了性命!
第二,没有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斯巴达克斯转战于几乎整个意大利半岛,歼灭了大量罗马士兵,以至于到最后除了克拉苏已经没有人愿意接受镇压起义的任务了。
但是,自始至终斯巴达克斯也没有能够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在当时来看,如果斯巴达克斯北上越过阿尔卑斯山或者南下进入西西里岛,都可以占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根据地。那么,在面对克拉苏的进攻时就有了更多退路。
根据历史学家费洛鲁斯的推测,克拉苏很可能是因为受到了不断胜利的鼓舞,决定一鼓作气拿下罗马城,推翻罗马的统治,所以没有考虑在其他地区建立根据地。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克拉苏担任最高司令官之后形势急转直下,让他接连战败,只好在意大利半岛上和克拉苏死磕了!
第三,没有做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斯巴达克斯起义之后,军中士兵的来源越来越复杂,除了角斗士、奴隶,还包括工匠、矿工、农民和罗马军团中的逃兵。
但是,到后来斯巴达克斯却不再接纳罗马军团中的叛逃者,甚至有的时候他还让俘虏互相残杀。
斯巴达克斯的行为代表了他对罗马公民的仇视,但这却让在意大利半岛上的主体人口罗马公民被迫站到了他的对立面。
从此以后,斯巴达克斯也就只能依靠这个国家最底层的人群了。
于是,斯巴达克斯大起义变成了没有公民身份的底层劳动者和罗马公民之间的战争!
你知道有哪些荒唐皇帝的奇葩行为被载入史册了?
生前奇葩就不说了,就说个死的奇葩吧。说到帝王之死,总能让人想到刀光剑影,宫廷流血。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帝王之死都那么严肃和血腥,也有一些帝王的死还是充满了喜感的。
NO.5 死法:一言不合被妃子用被子闷死东晋孝武帝司马曜
晋孝武帝司马曜也曾年少有为,22岁在位时赢得了“淝水之战”,让江南免遭胡人蹂躏。其后向士族夺权,成为东晋开国以来最有权力的君主。但是其耽于享乐。
一天,司马曜跟宠妃张贵人喝酒,喝着喝着,就开始胡言乱语了,对张美人开玩笑说,“你都快三十了,你看你,皮肤一天天差,一天天丑,还没生孩子,你说你占着一个贵人的位子,你让年轻的后生何时才能出头?要不我明天就废了你,给年轻貌美的腾个位置!”
正所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张贵人越听心越凉,妈蛋,老虎不发猫你还当它是病危啊!你既然要废了我,那我干脆杀了你算了!于是便把司马曜身边的太监也灌醉,接着召来心腹宫女,用被子把孝武帝给活活闷死了。然后对外宣称孝武帝是因为睡梦中心悸猝死。
因为继位的是智障司马德宗,掌权的是司马曜的政敌,所以司马曜的死也没人去追究,就这么不明不白地白死了。
NO.4 死法:一夜长枪不倒,从此再也不举明光宗朱常洛
朱常洛一出生便不被父亲万历皇帝喜爱,当了二十多年的窝囊太子,担惊受怕了三十八年,终于,熬死了父亲,登上皇位。
突然感觉压在自己头顶上的三座大山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农奴终于翻身做主人了,朱常洛顿时觉得整个人都精神了,浑身也有劲了,于是就觉得自己一个晚上可以睡20个美女!然后想想还是算了,还是节制一点好,于是一晚上就只睡了七八个美女!当然,想要一夜连御数女,当然是要向天借那么几年——磕春药!
朱常洛当时是个快40岁的大叔,在紧绷的精神一旦放松再加上无节制的纵欲磕春药,一下子身体就垮了,第二天就起不来。结果这位哥们不知道哪条神经搭错,觉得自己还可以向天再白借几年,于是又继续嗑药(红丸),然后一磕,精神百倍,再磕,一命呜呼。在位30天。
NO.3 死法:举鼎装逼不成被鼎砸死秦武王嬴荡
虽然名字是嬴荡,但嬴荡一点都不淫荡,只是有点放荡不羁爱装逼。
嬴荡天生神力,喜欢跟人比角力。于是在继位的第四年,就跟大历史孟说比赛举龙纹赤鼎。
龙纹赤鼎是什么?那可是当年大禹铸的九鼎之一!不但分量足,关键是重量也不含糊。可秦武王就觉得自己牛逼,非要举这个象征天下的大鼎。人家是问鼎中原,结果秦武王是举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用力过猛两眼出血,当晚就一命呜呼了。
死了之后可就便宜了自己的异母弟嬴稷,就是秦昭襄王,也就是芈月的儿子。
NO.2 死法:皇后偷情,被活活气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历史上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全面推行汉化,让鲜卑加速融入汉族。
但孝文帝却有一个不甘寂寞的皇后,冯润。先是和内侍私通,在被立为皇后那几年,因为孝文帝连年在外征战,冯润寂寞难耐,便和内朝官员高菩萨鬼混在了一起。虽然名叫菩萨,但一点也没有菩萨心肠。
孝文帝在汝南患病,冯润和高菩萨更是有恃无恐,公然淫乱。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孝文帝终于还是知道了,心都碎了,加上连年征战,身心俱疲,一下子就病倒了。最后还是不忍心废了皇后。
经此打击,孝文帝身体每况愈下,不久病死。生前还是气不过皇后的背叛,遗令:“我死后,恐怕无人能制服皇后,你们可用我的遗令将她赐死,仍按皇后礼制厚葬,别败坏了冯家的名声。”就这样,一代英主,就以这种方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NO.1 死法:被大便淹死晋景公姬獳
晋景公就是赵氏孤儿故事发生时的晋国国君。晋景公在生病后,有巫医说他吃不到新麦,言下之意是活不到新麦上来的那一天。结果一看结果这么糟糕,晋景公便不相信巫术改信科学,于是召名医医缓来给他治病,诊断结果是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随后,晋景公想吃新麦,于是下面就奉上了新麦,晋景公突然想到,那个什么巫医不是说我吃不到新麦吗?那我就吃给他看,于是把巫医叫过来杀了,然后刚想吃新麦,突然肚子疼,于是匆匆上厕所。
结果这个厕所一上,就是一辈子,手下左等右等,嗯?难道大王今天便秘?再等,不对,大王肯定哭晕在厕所了!于是进去一看,哎呀,大王不见了!刚想大王是不是升仙了,结果往下一看,原来大王掉粪坑了!可惜掉的时间太久,晋景公早就淹死在粪坑了……
历史上有哪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此后的一年多时间中,红军一直在与自然及敌人抗争,转战万里,最终到达陕北,后来将这一伟大的奇迹称之为——长征。
长征的转折点当属四渡赤水,这是由毛主席指挥的一次灵活机动的战役,四渡赤水之后红军为摆脱敌人的追捕,主力部队前进到云贵川的交界地带,在向昆明虚晃一枪之后,毛主席带领红军突然北上,欲取道金沙江,进入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此时的红军虽然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但是国民党紧追不舍,当红军从云南转道北上之后,蒋介石已经判断出红军会北渡金沙江,进入川西,但他无法判定红军会从哪个渡口过江,所以他命令金沙江北岸的第24军军长兼川康边防总指挥、军阀刘文辉严守金沙江各渡口,坚决不给红军留下一船一木渡江,力图利用金沙江的天险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并迫使红军背水决战。
蒋介石想在金沙江歼灭红军的企图也并非没有根据,金沙江水流湍急,水面难以架浮桥,渡过金沙江只有通过船只,所以蒋介石命令所有渡口收缴船只。即使红军有船只,只要在北岸的川军进行阻击,那么红军渡河也将非常困难,而只要红军的动作稍作迟缓,国民党大军压境,红军则非常危险。
蒋介石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刘文辉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当他得知蒋介石要求他守卫金沙江北岸时,他考虑到北岸渡口极多,有龙街渡、洪门渡和皎平渡等多个渡口,所以与其守卫渡口,不如守卫城池。
按照刘文辉的分析,红军渡江北进的路线可能有三:一是由巧家渡江,经宁南攻西昌;二是由姜顺方向渡江直攻会理;三是从通安州方向渡江,攻击会理。红军无论东那个渡口渡江,都需要北上经过会理和西昌等地,所以他放弃守卫金沙江。
而我红军在决定北渡金沙江之后,兵分五路,其中红五兵团和红九兵团为掩护兵团,红一兵团从龙街渡口渡江,红三军团从洪门渡口渡江,军委纵队从皎平渡渡江。结果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虽然都化装成国民党部队,但是国民党早已经将两地的船只清空,红三军团架桥渡过一个团之后,桥就被冲垮了,两路都无法渡江。
我军委纵队在刘伯承司令员的带领下,干部团化装成国民党,连夜翻山越岭180里,偷偷的到皎平渡,然后他们发现了有过江打探的探子带过来的两条船,他们很快控制了这几个探子。接着他们乘着夜色乘坐两条船到达了北岸,北岸的守军还以为是探子回来了,结果被我军突然袭击,消灭了一个连的敌人。
由于川军将主力都放在了后面的会里和西昌,江边的队伍太少了,所以红军很快控制了整个皎平渡,并找到了五条船。此时一共七条船,成为了红军最后的希望,刘伯承司令员到达金沙江岸边之后,他叫来了干部团团长陈赓,要求干部团不畏疲劳,继续前进,赶到距离皎平渡约三十里的通安镇。
通安镇直接关乎红军渡口的安全,当时川军听说红军从皎平渡渡江,所以派遣部队前去阻击,出发的目的地也是通安镇,结果当川军到达通安镇的时候,红军刚刚提前半个小时到达通安镇,一举将川军击退,保证了皎平渡的安全。
后来中央要求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全部从皎平渡渡江,刘伯承司令员就站在金沙江边指挥渡江,在之前刘伯承司令员已经对渡江的部队进行编号,对所有的人马进行排序。所以当部队到达江边的时候,三万人就这样有序的进行渡江,一共七天七夜红军全部渡江完毕。
此时自作聪明的刘文辉依旧命令部队驻守会理和西昌等地,实际上若他们将阻击军队放在金沙江边,以依靠金沙江的天险,对红军而言才是真正的危险。当红军北上时,刘伯承司令员依仗自己在川军中的关系,沿途的很多川军都直接放行。
到达西昌时,朱老总下令《关于我军迅速北进的行动部署》,要求对于固守西昌之地,应监视之,掩护野战军主力通过!最后我军成功绕过会昌,川军重点防守也成为了无用之城。
刘文辉此次放弃放弃渡口守卫城池的做法,让红军轻松占据金沙江的渡口,成功摆脱了国民党追击,而川军重点防守的城池,红军则一一绕过,不与之发生冲突。刘文辉的此举,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然刘文辉事后上报蒋介石说,由于西昌城防组织的好,红军不战而逃。不知道蒋介石听到这个报告,会作何感想,但是换个角度考虑,刘文辉如何与红军死拼,虽然红军会收到损失,但是刘文辉也一定会实力大损,那么他就逃不过被蒋介石兼并的命运,这样看来刘文辉是明智的自保。而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就是蒋介石,因为他一直搞那种顺手牵羊,趁你病要你命的事,早已经让其他军阀失去了信任,所以才有今日的局面。
秦人的祖先是如何被分封为诸侯的?
中国历史上的夏、商两个早期王朝其实都还保留有一定的氏族部落集团特征:夏王朝、商王朝治下存在很多表面上臣服于王室的部族。到了周武王伐纣灭商之时相传有八百诸侯前来相助。这所谓的八百诸侯其实就是一个个氏族部落。周王朝把从殷商手中得来的领地分封给自己的同姓宗族和同盟部落。由于历史年代实在是太过于久远,所以西周初期到底分封了多少个诸侯国如今已无法确认。
不过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春秋时期见诸经传的大小诸侯国有一百七十余个。诸侯之间经过旷日持久的争霸兼并战争后到了战国时期已形成燕、齐、楚、秦、赵、魏、韩七雄鼎立的格局。公元前221年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始皇终于消灭了山东六国中坚持到最后的齐国。据《史记》记载:秦之先祖是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伯益曾被各部族推举为华夏部族联盟的共主。大禹之子启破坏禅让制、杀死伯翳后开启了家天下的历史。
伯益所在的嬴姓部族被启开创的夏王朝打压,因此被迫从今天的山东地区向西迁徙到如今陕甘交界一带。商汤灭夏时嬴姓部族趁机报复夏朝为商汤建国立下功劳。嬴姓部族因此得到了商王朝的提拔重用:纣王手下的蜚廉、恶来就出自嬴姓部族。武王伐纣之后嬴姓部族作为商朝贵族被清算而沦为周王室的牧马奴隶。周孝王时期为抵御北方戎狄的侵扰颇为重视养马工作:周孝王选择汧水、渭水之间这块土壤肥沃的天然牧场大肆繁殖马匹。
周孝王对这件富国强兵的大事十分重视,因此每年都要去牧场检阅一番。有一年周孝王前往巡视马匹饲养情况时从牧场中一位犬丘人那里得知:嬴姓部族的非子极会养马。任何马只要一经非子之手养过就会又肥又俊。周孝王立即命养马的小臣带非子来见。当周孝王问到养马之道时非子始终对答如流:非子对于马匹的调养、训练、繁殖和疾病防治等都能说出一套高超的办法。
和非子这番关于养马的对话令周孝王颇为高兴。这番交谈之后周孝王就让非子到汧水、渭水之间主管马匹。非子受命之后处处尽职尽责,结果没过几年时间就使马匹数目大大增加,而且他养的马还都雄峻无比。周孝王为表彰非子的养马之功想让非子继承其父大骆的宗脉。大骆和申侯的女儿生育有嫡子成,而非子则是大骆庶出的儿子。庶子继承宗脉在重视宗法制度的周朝是不合礼制的。况且周孝王也得顾及到申侯的面子。
最终周孝王采取了一个折衷方案:成作为大骆与申国国君的女儿所生的嫡子继承大骆一族的嫡系正统,而庶出的非子则被册封在秦地。从此非子的后代就与继承了大骆一族嫡系正统的成分家了。非子的后代逐渐演变成为日后的秦国宗室家族;成的后代则逐渐演化成为战国时代赵国的宗室家族。因此秦、赵两国的宗室都出自于嬴姓赵氏,所以秦始皇嬴政还有一个名字叫赵政。
想那非子不过是牧马奴隶出身。如今获王室提拔成为政府公务员,但不过是最基层的干部。实际上非子干的还是养马的老本行——这就好比孙悟空被玉帝官封弼马温。此时非子只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既不是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非子其实只是嬴姓部族的族长,还不够格称为国君,只不过后来秦国强大起来后才追封这位始祖为开国之君。严格意义上这时还没有秦国的概念。
这时的嬴姓部族摆脱了奴隶身份并开始拥有自己的封地,但他们还称不上是一个正式的诸侯国。嬴姓部族尽管只是一个为王室养马的部族,但他们充分诠释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当时谁又能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养马部族能建立自己的国家呢?可后来正是这个由养马部族建立的国家最终结束春秋战国时代成为了一统天下的胜利者。这在当时是任何人都不敢想象也根本想不到的。
然而嬴姓部族的历代首领们可从来不曾放弃做大做强的希望。第四代族长秦仲正赶上周厉王倒行逆施:一时间许多诸侯国纷纷叛变,西方的少数民族西戎也加入了反叛周室的行列。在这次西戎的叛乱中大骆一族遭遇到灭顶之灾——整个宗族在西戎军队的残酷清洗下基本被消灭殆尽。作为与大骆宗族有着直接血缘关系的秦自然而然与西戎结下了不解之仇。公元前827年周厉王死后周宣王刚一继位就立刻命令秦仲讨伐西戎。
秦仲为了报大骆宗族被灭之仇就率兵急匆匆地杀向西戎。由于秦仲报仇心切,所以在军事行动上显得不够稳重。这时秦人都不算是一个正式的诸侯国,所以自然也没一支正规军。秦仲麾下的队伍其实就是由自己的族人组成的。这和数百年后那支令人胆战心惊的大秦铁血兵团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孤军深入的秦仲被西戎打得大败——连秦仲自己也战死在沙场。西戎在斩杀秦仲之后趁势大兵压境。
本就地小人稀的嬴姓部族哪敌得过强大的西戎军队,因此不久之后嬴姓领地就落入了西戎之手。秦仲战死、领地沦陷之后秦仲的五个儿子逃出秦国,长子秦庄公成为嬴姓部族的新任族长。此时的秦庄公虽有报仇的志向,却无奈只是个空头司令:他手上没军队没领地。无力报仇的秦庄公只好流亡到了周王室的领地。在这个时候周王室给了嬴姓部族极大的支持:周王室调拔了七千勇士给了秦庄公,还配给了这七千人马所需的物资给养。
秦庄公凭借着周王室相助的七千人开始了伟大而又艰辛的开拓。秦庄公是秦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首领,也是一名杰出的战士。秦庄公一生的事业都在与西戎作战。秦庄公率领从周王室借来的七千人打败了据守在秦领地的西戎军队,从而收复了被西戎占领的嬴姓领地。秦庄公并没满足于收复故土——他在位的四十四年里基本上都是在与西戎作战的前线,而将朝政交给他的弟弟管理。
大骆家族被灭、父亲秦仲被杀、国土一度沦陷这些国仇家恨交织使得秦庄公的一生只有一个使命:消灭西戎。秦庄公的一生不是在和西戎打仗,那么就一定是在打仗的路上。秦庄公在统率大军出征西戎之前让他的三个儿子庄严地宣誓:“西戎杀了我的祖父。我若不手刃西戎之王就绝不归来”。这种勇武直前的精神也为后代的强秦树立了一个勇武的传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庄公就是秦国铁血兵团的缔造者和精神领袖。
秦庄公为秦的数百年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此时他们还并不是一个国家,甚至连军队都是向周王室借来的,但一代代嬴秦子孙就是这样怀揣着秦庄公遗传给他们的梦想一步步走向强大的。哪怕此时他们手中一星半点的资本都没有,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嬴秦子孙怀揣着雄心壮志即将在华夏民族的历史舞台上演绎出一场精彩绝伦的大戏。公元前777年秦庄公为消灭西戎的事业奋斗了四十四年后去世。
秦庄公次子秦襄公成为了嬴姓部族的新任族长。不久之后就发生了申国勾结犬戎攻打周王室的战争。当东方强国都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势时秦襄公于公于私都必须卷入这场斗争之中,因为犬戎正是秦人世仇西戎的一支。周平王即位后被申国请来的犬戎军队仍在周王室的故地上肆意蹂躏。这时秦襄公举起尊王的旗帜率军出战,遏制住了犬戎军队的攻势,立下了赫赫战功,还亲自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
普天之下大国强国多了去了,而此时尚未正式建国的嬴姓部族却带头勤王抗敌。深受感动的周平王投桃报李将秦襄公封为诸侯。以前嬴秦部族仅仅是作为周的附庸,而现在封为诸侯国意味着在政治上已与东方各诸侯国有着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秦正式立国其实始自周平王时期。这比其他诸侯国晚了整整一个西周时期。周王室经此一劫已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与权力,但周天子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
秦襄公获周天子册封意味着拥有了合法的诸侯身份。以后再做什么事都显得名正言顺底气十足。周平王还给了秦襄公一个许诺:当时周王室领地中岐山以西的土地已统统落入犬戎之手。因此周平王许诺只要秦国能把犬戎击败,那么夺回的土地就归秦国所有。这对于秦国人来说无异于天赐良机。国偏地瘠一直是秦之心痛,也大大限制了秦的发展。现在周王室许诺的岐山以西的土地是周王室领地所在,是十分肥沃的土地。
不过周平王所许诺的土地其实是一张空头支票:此时岐山以西的土地已沦为犬戎之地。周王室自己无力收复,于是索性做了顺水人情送给秦襄公。可这地实际上并不在周王室手中。周平王对此表示:这我可就管不着了。你能拿下,地盘就是你的;拿不下嘛,就恕我爱莫能助了。当然这张空头支票是有政治意义的:有了这张空头支票意味着秦国夺取岐山以西之地的行为就是尊王攘夷捍卫华夏文明的合法行为正义之举。
这样秦国夺取岐山以西的土地在政治和道义上就是名正言顺的,因此也就比较容易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这恰恰正是周平王给秦国开出的空头支票意义所在,不过秦国要想将空头支票变现靠周王室是靠不住了。秦国要想得到岐山以西的土地只能靠自己。秦人为夺取岐山以西的土地又与犬戎展开了新一轮的战争。秦襄公在许多方面和他的父亲秦庄公很相似:他也亲自统领秦军战斗在最前线。
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军兵临岐山之际秦襄公却病逝于岐山前线。未竟的事业由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继续完成。到了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秦国终于击败西戎,收复了被西戎人占领的周王室的土地,还趁势占领了部分西戎人原有的土地。从秦庄公经秦襄公到秦文公历经三代共计七十二年的时间。秦国在这漫长的时间中由弱小变成强大。自秦文公之后到最后秦统一中国的数百年间始终保持着国力的强盛。
秦文公在击败西戎之后遵照与周王室的约定:岐山以西的土地归秦国所有,而岐山以东的土地则还给周王室。秦对西戎的胜利意义重大:秦国被周王室封为诸侯国急需有军事上的胜利来作为与东方强国平起平坐的资本。当时周王室尽管早已不复昔日,但名义上依然是天下共主。秦国为王室夺回了岐山以东被占领的地盘。这在提高周王室地位的同时也提高了秦国自己的政治地位。
秦在数十年的战争中缔造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秦与西戎开战之初秦庄公连自己的军队都没有,还是靠着周王室所借的七千人马起家。等到秦文公击败西戎时秦国已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西戎是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秦军在长期与西戎作战的过程中也吸收了西戎精于骑射的特点。秦国在与西戎的战争中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原先隶属于周王室的人民。在春秋战国时代土地与人口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极其重要的。
得到岐山以西的土地直接奠定了秦国发展的基础。靠着一代代秦人的奋发努力终于使当年周平王开给秦襄公的空头支票得以变现。春秋时期秦穆公继承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开创的基业称霸西戎。战国时期秦国在经历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起来。此后惠文王、宣太后、昭襄王继续为秦国的大业添砖加瓦。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始皇对内强化王权、对外远交近攻终于得以完成秦国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夙愿。
一支军队野战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野战能力主要看几个方面,一个是武器装备情况,重武器特别是坦克、重炮多的军队,野战能力一般不会太差,野外环境相对视野开阔、地形开阔一些,这样容易组织火力,而象坦克、火炮都是火力输出的重要手段,象苏联在诺门罕收拾日本人就是这么干的,当然苏军的普通士兵很多是刚刚当兵的,素质远不如已经进行了大约一年训练的日本兵,但是苏军就是用自己强大的炮兵压垮了日军。
这些东西都是适合于野战,便于观察,便于发扬火力,在城市中,所有的东西都挤在一起,不容易发扬火力,也不容易发展目标。
要是你的手下是这个样子,那还是别和人家打野战了,远远的人家一炮就把你给轰没了。
一个是有数量比较多的重型装备,还要会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护自己的缺陷不被对手攻击就是一个指挥员的水平了,还是诺门罕战役,一开始日军打得比较顺手,主要就是利用夜间时间,渗透到苏军的阵地上,首先摧毁苏军的重武器,然后再利用自身步兵上的优势迫使苏军打近战,这样在战役初期占了大便宜。
四平保卫战的争议比较大,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解放军就是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昼守夜攻的战术顶住了国军的攻势达一个月之久。
而顽强的战斗意志也是非常重要,这个方面,解放军的四平保卫战最能说明问题,当时的解放军对于大规模野战并不清楚,尤其是这种大规模防御战,解放军不会做防御工事,做出来的工事跟日军的炮楼似的,让国军的大炮一炮一个,成了靶子。但是,依旧是成功的坚守四平长达一个月,虽说最终放弃了四平,但是依旧是达到了最初的战役目的。而解放军就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国军相持。
当然,决定野战能力的还有诸如后勤保障能力,而如果说到后勤保障能力那就还包括国家的生产能力,这说起来就多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