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明门,北京是什么时候叫北京的?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唐代酒家如何经营?
唐朝有万国来朝的气派,也正好与酒的品性相符,所以诗酒大唐在历史上留下赫赫盛名。唐朝时期的大小酒肆遍及全国城乡,高楼百尺酒旗鲜亮。正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大好河山,一片酒旗招展,非常有趣,这就是当时的最好写照。
唐代,胡人经营酒肆是唐朝娱乐行业的主力。在长安,胡人酒肆主要开设在西市和春明门到曲江一带。酒肆的招待,即是西域的女子,被称为"胡姬"。她们是促使胡酒在唐代城市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京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甚至有很多西域胡人开设的酒肆,金樽蕃酿、胡姬侍酒是吸引酒客的一种手段。
异域风情的酒肆,加以胡乐,婀娜的胡舞,高鼻大眼的胡姬,总会让那些风流才子、贵族子弟流连沉迷。汉族人也不会坐失良机,自然也会让妙龄女子当垆,酒香脂香交融,以此做最好的酒旗招牌。"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样的情景,甚至比酒香还要夺人心魄。
平民成了酒肆的土客,那些辛苦的渔父、樵翁、落魄举子、小商人等坐在小酒肆里,或则品尝美味,或则借酒浇愁,尽显人间百态。
唐朝百姓重礼教,在饮酒方面虽不拘一格,却也有章法。时逢佳节,家人相聚一堂,酒文化便在此时展现出来。一般而言,东座为首,巡酒时从首座依次往下,若有客人在场,斟酒的下人不能入场,而巡酒时,无论首座还是次座,都不可推脱,赏赐给斟酒下人的酒也必须喝。
西安大唐芙蓉园怎么进去?
大唐芙蓉园站分为西门站和南门站(其中西门站有两个)。大唐芙蓉园现开放北门(春明门)、西门(御苑门)和唐市出入口,其中西门为正门,一般游客都是从此门进入。 购票可以在正门(西门)。
沈阳地铁6号线站点?
南客站、侧坡站、纬二十八路、东祝村站、西部大道、河池寨站、锦业路、丈八六路、丈八四路、丈八一路、省游泳馆、木塔寺、科技二路、科技路、劳动南路、丰庆路、安定门、桥梓口、钟楼、大差市、长乐门、兴庆宫、春明门、维什街、田家湾、纺南路、纺六路、纺一路、纺织城站。
北京在清朝以前叫什么?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清以前,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约有二十几个。
1,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招公于燕。另一说法,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平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
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2,幽州。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3,燕都。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4,曰下。日下始见于《晋书》,后来因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此典故,此后便以曰下为国都的代称。
5,幽都。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都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6,燕京。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后,定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曾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被广泛使用。
7,春明。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就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
8,京城。京城天宝元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
9,南京。南京辽会同元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10,燕山。北宋宣和四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古燕京又称燕山。
11,中都。中都宋宣和六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12,大兴。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改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郊。
13,大都。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14,汗八里。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居所之地。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就称大都为汗八里。
15,北平。北平明代洪武元年,朱元璋灭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改元大都称北平。
16,北京。北京明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取得皇位后,把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l7,宛平。宛平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统称。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18,京兆。京兆民国二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在范围上包括今天心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名,改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除了以上的名称,还用过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