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四伏,三大神节分别是什么时候?
三大人节是:春节、端午和中秋。 三大鬼节是:清明、中元、寒衣。 三大神节是:上巳(三月三)、天贶(六月六)和重阳(九月九)。 春节是:指农历新年,大年初一,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清明,24节气之一,农历日期不固定,通常在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内。清明节象征祭祀,是祭祖,扫墓和踏青郊游的日子。 中元节:七月十五 ,是地官舜的诞辰,佛教的盂兰盆节,有盂兰盆会传世,儒家俗称鬼节, 寒衣节,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道教称之,也是儒家鬼节之一。 上巳节 ,三月初三 ,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初六,又叫做翻经节,是佛教的一个节日,祭祀山神。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六月六也。又名叫:晒衣节,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过去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习俗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遍插茱萸、观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现时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古代有什么科技或工具现今看来依然叹为观止?
古人的智慧有时候超出了我们的想像,那些历经了岁月痕迹的科技在如今仍然闪现着智慧的光芒,依然让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神奇的科技。
穿越二千年的时光,从原理、性能、用途看,与现代所用的相差无已,比西方早了1700年。
TOP2、战国时期的齿轮现存于洛阳博物馆,出土于战国粮仓,距今2000多年。初步推算用途为吊粮食,类似于现在杠杆的作用,可以大大减少人力,比西方领先了2000年。
TOP3、西周差速器现存于洛阳博物馆,距今约三千年。它是用在车轮上的物件,作用为固定车轮中央的东西,结构与现代汽车上的及其相似。
TOP4、战国时代的冰箱——冰鉴全名为曾侯乙铜鉴缶,是最早的冷藏器和烤箱,上面有一百多道龙纹,不但可以放冰块冷藏,还能保温。而世界上最早一台冰箱诞生于1913年,老祖宗领先了2000多年。
TOP5、春秋战国时期的桌游出土于山东一座有着2300年历史的古墓中,在墓中,发掘出一种古代桌上游戏的部分零件,这种曾风靡一时的游戏,已然消失了1500多年,也许老祖宗玩腻了,不再玩这种游戏了。
TOP6、4000年前的马克杯和战国的水晶杯上图为马克杯,产自于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不得不赞叹一声,老祖宗会享受生活啊!
上图为战国的水晶杯,里面经过抛光处理,光滑透明,内有海绵状自然结晶。
TOP7、三星堆盘形法器原来早在汉朝时期,老祖宗就开始玩上了汽车,就问牛不牛?
TOP8、秦朝的下水管道和商周时期的地下水道水管上图为秦朝时的下水管道,距今2000多年。
上图为安阳殷墟出土的地下管道,距今约3000年。历害了,我的老祖宗!
TOP9、南宋时期的足球鞋——球靴看着这双带钉子的牛皮靴,和现代足球鞋是不是很像?应该说已经可以申请专利了。
TOP10、唐朝的鼠标——滑石兔一眼看上去,是不是很像我们用的鼠标,难道早在唐朝时期,古人就用上了电脑,还是某人穿越过去落下来的东西,我们不得而知。
当然,古人的智慧远远不止以上这些,上面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但只是这些就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古会玩!让我们对老祖宗的敬仰不得不有如滔滔江水。
诚然,中国在近代因为各种因素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但我们无需枉自菲薄。中国,曾经创造了辉煌,他日必须更加辉煌!
如果让你选中国历史上五位战将组成五虎上将?
中国近代史五位战将组成五虎上将我选择:
朱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
彭德怀-毛主席曾对彭老总有过高度评价“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许世友-战功赫赫。
王近山-影视剧《亮剑》里面李云龙的原型。
刘伯承-战功赫赫。
书法这行的祖师爷是谁?
书法是文字的延续与发展,哪有什么祖师爷。要是究其渊源,只能从文字的发展来解读一下: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以来,不断演变、发展而形成的
汉字书写艺术。它不仅是社会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的必须介质,它也是造型艺术的美学体现。
汉字最早为原始的石刻字符,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属于象形文字,现存最早的原始文字是上古时代的石刻字。距今五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
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晚期,良渚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是早期的图形文字。夏朝就有了很多成型的文字。
二、甲骨文金文的发展。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出现。稍后出现的钟鼎文虽有字数的增加,但形体并无大的变化。
周朝国力大增,生产力有了长远发展,文字也伴随着青铜器的广泛应用,逐渐演变成金文,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金文在笔法、结字、章法上都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大小篆(zhuàn)书的出现。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其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大篆亦指籀(zhòu)文、遗存石刻石鼓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以秦国大篆为基础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通令全国使用,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小篆的笔划较细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是秦代时的小篆代表。
四、汉字的分水岭——隶书。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秦狱吏程邈所创。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隶书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下开楷书,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分水岭,为行书、楷书、草书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五、楷书——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楷书也叫正楷、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这种汉字字体端正,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zhé)而为撇、捺,且有了点、长短撇、直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到了魏晋南北朝和唐朝,楷书成为最流行的一种书体。
一是魏晋南北朝的楷书。这时逐渐出现了三国曹魏的钟繇(yáo),东晋的王羲之等书法大家,其《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代表作有钟繇的《宣示帖》,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等。
二是唐朝书法璀璨夺目。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与后世的赵孟頫成为"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是书法的上乘大作,一直被后人临摹学习。
三是宋元的楷书。唐代楷书法度森严、结构严谨,到了宋元时期书法家们开始追求作品的美感,有的清秀俊朗,有的雍容典雅。出现了宋四大家的“苏黄米蔡”,元代的赵孟頫等书法大家。
四是明清书法。明代书法像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法帖传刻十分活跃。虽然也出现了: 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唐伯虎等大家,但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清代书法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出现了刘墉、郑燮、林则徐、吴昌硕等等大家。
六、近现代书法。这时期书法,书法"泛化",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书法教育也由过去师徒相授式渐渐向社会化教育转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开创了"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
以上就是汉字和书法的发展的基本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