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时代,如果秦朝军队与明朝军队交手?
说明朝军队会输给秦朝军队的人,脑子瓦特了吗?你是觉得人类会有多傻,开起了历史的倒车?
首先声明一下,明军所以仗的火器,在步兵里占的数额也不过是10%,明末因为军力孱弱,火器配备比例也只是将近40%,因为那个时代战争决定胜负的,还是冷兵器。如果秦军党不服,我们下面就可以比较一下。
首先是士兵的近战装备,秦国是六国里生产力最为落后的,兵器青铜为主,长兵不过矛戈戟铍殳,短兵也是短戈一类,因为青铜剑价格昂贵,只能是将校一级的才能装备。而明军呢?长兵是铁枪和长柄大刀,论破甲能力完胜上面那几个已经进了人类历史博物馆的老家伙。短兵方面钢刀铁锤,用灌钢技术生产的武器去看青铜器,就好比用菜刀砍陶瓷。在甲胄方面,秦军用的是皮札甲和青铜札甲,只有精锐部队才能穿的了。而明军用的是布棉铁甲和铁札甲,亲兵穿的是锁子甲和山文甲,你青铜时代的兵器凭什么伤的了火器时代初期的军队的护甲。
再说说被人们夸上了天的秦弩,的确,秦弩很先进,只限于那个时代,所谓秦弩射程800步不过是最大射程,也就是“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根据《天工开物》的描述,明代自创的神臂弩和克敌弩射程最远,也不过临敌70-80米就要放箭,再远就不能保障杀伤力了,而明代的造弩技术除了有中国传统的弩机,还融合中亚的技术,自然是优于秦弩。另外说一句,像电影《英雄》里面秦军铺天盖地的箭雨是不可能的,放在哪个国家都不可能。古代弓弩阵最大不过五行,因为弩箭临敌不过三发,打完就要后撤,弩的体积大,行与行之间间隔至少1米,五排出去就是宽五米的方阵,体积太大,后撤不便,而且后面的箭射出去也没有什么价值了。
在有一个就是骑兵,秦军仰仗的机动部队是战车,因为秦代既没有马镫也没有高桥马鞍,而明军的骑兵都是可以在马背上解放双手,来去自如的高机动部队,兵器《武备志》里面提过,明军骑兵的训练课程,骑射占了五成,也就是说明军骑兵可以在战场上快速移动,把秦军当成靶子射死。也可以冲撞过去,踏平秦军。
再有就是战术方面,秦军阵型还是古典时代中国阵型的启蒙阶段,而明朝时,阵型早已经过历史的洗礼,变得更加成熟。
最后再打击一下秦人善战,不是秦人人人皆兵,秦军用的是刑徒制,因为秦法严苛,人们很容易犯法,犯了法就是刑徒,就必须去打仗,而领了军功就可以升级,所以秦兵很能打。而明军这边也一样,拿着敌人的人头领军功的,在战场上经常有几个明军士兵为了抢人头打起来,在平壤之战里,李如松就怕出现这种情况,才下令大家不许抢人头,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你说秦军可怕?明军跟秦军一样可怕。
所以那些说秦军打得过明军的,麻烦多读书再来答题,不要想当然的秀智商。
历史上有哪些难以攻破的堡垒?
在德法边境有一道著名的防线,叫马奇诺防线。其得名来自当时的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从1929年起开始建造,到1940年建成,防线主体长700公里,全部由钢筋混凝土浇注,当时共耗资50亿法郎,相当于当时法国好几年的财政预算。防线内部拥有各式机枪大炮、壕沟、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可是,德军一次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发起进攻,让马奇诺防线成为了世人的笑柄,“我们花的50亿法郎都干了什么?”这是当时一份法国报纸的标题,可即使是成为一个笑柄,马奇诺防线也从未被从真正意义上攻克过,马奇诺防线仅仅在初始设计时,就包含了约100公里长的隧道,需要用到约1200万平方米的土方、约15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约15万吨钢材。还有配套建设的约450千米的公路和铁路。
马奇诺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3~15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均能抗两发420毫米臼炮炮弹的直接命中。
这里所谓的“工事”可不是一个机枪碉堡那么简单,表面上看就是一个碉堡,而下面却拥有完备的军事设施,包括作战指挥室、弹药库和通讯中心等。
防线内有大型工事50余座,每一座大型工事和相邻的大型地下工事相互呼应,彼此都在己方的加农炮射程之内。这种设计实现了火力的完全覆盖,一个方向的敌人要面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要塞的供给。因此,具有独立体系的马奇诺防线根本不怕敌军从背后突击,这种无死角的设计考虑到了任何一点意外。这条防线截止到1940年,总共耗费了50亿法郎。
一战打了四年,法国战死139万人,伤残150万,近2万家工厂、5千公里的铁路、5万6千公里的公路遭到毁坏,煤炭产量由4000万吨下降到2500万吨,内外债务达到340亿金法郎。这个时候还连续10年每年花费一半的国防预算去修建一条防线。
攻不破马奇诺防线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比利时。一战“普法战争”时德国的史利芬计划便是取到比利时从而进攻法国,但是在二战的时候如果再这么做,它的战略就正中法国的下怀,因为莫里斯将军都说了:“如果德国从比利时进攻,我们最为有利,这增加了巴黎的边界距离。
对此1938年春英国在对帝国防御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是这么说的,这是一个精心诱使英国干涉大陆事务,以保护几个世纪以来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地区。
这条防线上唯一的漏洞就是阿登山区,阿登山区由于其崎岖的地势被法国忽略了,英法都认为这是“十分容易防御的”,因此这条防线的级别被放到了第三位,可他们远远没有意识到机械化装甲部队也会在这种地形中保持机动优势。
1940年5月,希特勒采用了“曼施坦因计划”,以正面C集团军17个师的兵力牵制马奇诺防线的法军,B集团军28个师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并吸引英法联军注意,正面利用A集团军强大的装甲部队穿越阿登山区后长驱直入,将法国一分为二,并将英法联军包围在靠近比利时的敦刻尔克地区,英法联军被迫从海上撤退。
1940年5月14日起,德军炮兵开始炮轰舍南堡要塞,他们动用了一种420毫米口径的巨型榴弹炮,并向要塞射出了56枚超过一吨重的炮弹。自6月20日起,德国空军又出动轰炸机,对舍南堡要塞反复轰炸了7次,在堡垒和要塞入口处投下了160吨炸弹,共计3000多枚炸弹和各种口径的炮弹击中了舍南堡要塞
为啥清朝的时候一部分消失了?
明朝时期的火器非常先进,处于世界顶尖水平,明朝时候的火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火铳,体型较小,操作也比较方便,但射程很近,只有十步到两百步。另一种是大型火器,安装在架座上的火炮,筒内一般填装石头和铁等物品,射程一般在一百步到两三里之间,射程非常远,主要用于攻城。
明代主要火器有以下几种:
五雷神机:这种火器是戚继光在北方战线为防卫蒙古军队所发明的火器装备,结构类似于左轮枪,枪管可转动,能快速射击。
虎蹲炮:戚家军中最常见的一种火炮,一发可射数百枚小型弹丸,是世界上最早的“散弹枪”。
神火飞鸦:是明朝军队装备的重要火器,制作为鸟形状,下绑两个火箭,内装大量火药炸伤敌军。
三眼火铳:明朝嘉靖年间出现的一种威力很大的火器,既可以远距离射击,也可以近战砸击,是一种单兵作战的两用兵器。
佛朗机炮:明朝嘉靖年间由葡萄牙传入中国,成为明代中期装备的重要火炮。
猛火油柜:中国古代的一种喷火器具,是用于军事方面最早的火焰喷射器。
迅雷铳:是明朝火器专家赵士桢创造的一种单兵多管火绳枪,易于携带,火力密集。
火龙出水:发明于明朝中期,是水陆两用的火箭。在鸣梁海战中,明朝军队曾运用它重创日军舰队。
鲁密铳:由明朝杰出火器研制专家赵士桢发明的一种火绳枪,原型是土耳其鲁密国进贡的火绳枪。
鸟铳:是明朝中后期最常见的制式单兵火器装备,射程可达100米。
红夷大炮:是欧洲在16世纪初制造的一种大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射程最远可达10里。
神机营:明朝很重视火器的发展和运用,甚至还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火器兵种—神机营。
当时中国的火器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但是到了明朝后期,政府腐败,明朝的火器配备数量和研究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了,火器的发展也近乎停滞,明朝后期军队使用的火器还是很久之前建造的,虽然威力依旧,但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明朝灭亡后,到了清朝,从仓库里面拉出来的火器还是明朝时候铸造的,依旧可以用,而且威力依旧。
清朝为什么不重视火器呢?
清朝从马背上得了天下却不注重火器,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后金的第一任领导,他攻打大明的时候,就是死在明朝的大炮之下,后来很多清朝皇帝都拒绝研究火器,就是因为自己的先祖死在了火器之下,如果大力发展火器装备的话是对祖先不敬。其实这只不过是冠冕堂皇的一个理由而已,之所以不发展火器,关键是因为他们闭关锁国,不愿意和西方国家沟通,加上火器一场普及的话,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落到汉人手中,那么清朝的统治地位将不保。因此清朝宁可将西方国家的那些优良火器放在仓库当中,也不愿意去大力推广,这才是清朝不注重火器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火枪刚出现时弱于弓箭?
两个字概括——制度!
听丹水君给你慢慢道来!
1,早期火枪和弓箭的优劣分析。早期火枪相对于弓箭,优点是:
1,训练容易,会简单瞄准,齐射,三段齐射,简单易行。
2,对士兵天赋要求不高,力气小拉不动弓箭扔不动标枪,但扣扳机没问题。
3,射速快,射程远,组织得力可以秒杀骑兵弓箭兵。
但火枪的缺点很明显,
1,安全性稳定性差,下雨天报废不能用,平常担心炸膛,扛着枪上战场,容易自杀。
2,生产研发复杂,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3,新的训练方式,士兵到将领接受程度差。
2,明清的制度不利于火枪的改进研发汉人推广。宋朝元朝就把火炮玩的666,到明朝,大量列装了火枪,组织专门的火枪部队,开发了最早的火枪阵型。可是,明朝的制度决定了,火枪无法推广利用。
1,明朝火枪由匠户制造。明朝匠户世世代代被人歧视和压榨,为朝廷干活尽量偷工减料,完成定额工作后,自己才能继续做手工业者赚钱养家。这样敷衍塞责的火枪,必然质量不合格。
2,明朝火枪由太监管理。太监把火枪制造当做财路,低价从匠户收购,高价卖给军队。甚至,劣质火枪卖给军队,优质火枪卖给土匪强盗。因为土匪强盗是市场经济,诚信为本。
3,介于以上几点,朝廷分发下来的火枪,士兵要么直接扔掉,要么自己花钱找工匠再造,要么等着炸膛上西天。
4,即使火枪质量好,将领也不愿意用。因为我们的将领是读兵书读史书的,火器之力打胜仗,胜之不武。必须用奇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才是“古之良将”。
随着明朝制度的腐朽,在全世界农耕民族用火枪横扫游牧渔猎民族时,明朝被满清的弓箭兵迅速秒杀了!
3,启示:制度越完善,创新越乏力!明朝的兵役制度,生产制度已经十分完善,又大量财政支持,所以优质火枪造不出来了。
而欧洲的兵役制度,还停留在唐朝府兵制状态。欧洲兵上战场,自备武器,和花木兰一样。为了保命,士兵必须去市场上挑选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打造火枪。
没错,明朝制度太成熟,导致了最终的快速灭亡。
事实上,后来的英国也重蹈了覆辙。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抱着旧机器不放,被美国的标准化电气化所赶超,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我们今天虽然已经是世界工厂了,可是还要一群人觉得传统医学比现代医学好,甚至要全面禁止先进育种技术——转基因。
我们必须向前走,否则就会落后。
就是这样!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为什么清朝还要靠人海战术来打鸦片战争?
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很多人对古代战争的陌生。当然这个和现在电视剧很少讲求历史还原也有关系。没办法,认真拍没人看呗~
明朝的火器运用其实也是讲究人海战术的,而清朝打火器战争也并不是一拥而上。比如明粉们经常挂在嘴里的明初神机营,我们看看具体是怎么作战的。1455年,朝廷检讨土木堡大战中的火器使用问题,当时神机营士兵对火铳使用不当,阵型混乱,战术杂乱无章。数层乱发,以致于火力无以为继,蒙古骑兵趁机突入明军阵地大肆砍杀,明军20万(土木堡大战真实数字)中央军被蒙古骑兵摧毁。(土木堡大战真实数字)
政治上的问题不说,军事上的问题是:明军的火器部队,已经忘记了当年到底是怎么指挥大规模火器作战了。
于是几年后明朝中央军开始提倡恢复朱棣时代的神机营经典战法------束伍法。束伍法是什么呢?
朱棣时代,神机营的一个火器作战单位由57人组成,队长队副各一人,除去掌旗手,搬运火药桶以外,实际有48人可以参加作战。
实战中,这48人是按下图这样排阵的。
五名盾牌手在前举着大盾,防备游牧骑兵的弓箭,左右侧各有五名刀手随时出击防止敌人打近身战。
主要的火力输出靠中间排成三排的“神机枪”,神机营就是因此得名。
那什么是神机枪呢?和后期喷射子弹的火器不一样,神机枪射出的是弩箭。
神机枪又称神枪,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是一个使用金属枪管,用黑火药驱动,喷射木制弩箭的早期火器,这种木制弩箭由南方的一种特殊木材铁力木所制,明朝人称为“铳箭”。用火药动力发射的弩箭。
换句话说,这不是大炮,更类似原始的单兵火箭筒。神机枪的优点是射程和杀伤力,明人自夸能射三百步,但这个当然不可能,不过应该比普通弓箭射得远,但缺点是射速慢,每次射后装填火药,清理枪膛,装入铳箭。。。。估计没个一分钟完全不够。
骑兵冲锋的速度可以达到10米每秒,蒙古骑兵也不是傻子,为了避免惊扰马匹,一般会佯攻逗引神机手提早射击,然后趁重新装填铳箭的时候再冲锋。
所以这三十三名神机手其实是分为六轮射击的,每轮只有第一排的半数士兵射击,然后把空铳交给第二排,第二排把准备好的另一把神机枪交给第一排,再把空铳给第三排装填。
等于说只有第一排的11人负责射击,第二排就是个传递作用,第三排只管装铳箭。这也是没办法的做法,因为火器射速太慢,于是只有用人力堆砌,来追求火力的持续性。
明军神机营的一个基本作战单位57人里,其实只有22把神机枪,但神机营其实还有骑兵和弓箭部队,总的火器装备率达到10%。宣德三年的编制是75071人。
以上是明军15世纪初的战法,而到了17世纪后期,清军也拥有庞大的鸟铳手部队。远征葛尔丹等,实际使用了大量大炮和火绳枪,论实力其实要比1840年强,火器在清军中的装备率也提高到了至少30%以上
当时的清军是怎么作战的?
康熙时代清军的战法被称为“九进十连环”,‘使用火绳枪和大炮结合,齐射一次枪炮后,鸟铳手依次向前,每17米射击一次,退后装子弹。
然后第二排向前,再17米射击一次,依次递进,一共要齐射九次。然后又是火炮发射。
也同样有藤牌手,骑兵在侧翼支援,这种打法比起200多年前的明军要攻击性强得多,火力也强大得多,与明代的神机营相比,无论是战法还是武器,都发展了200年以上。当然,康熙时代的清兵虽然比起1840年要强得多。但遇到英国龙虾兵还是不够看的。那是强中更有强中手了。
其实明朝和清朝发展火器的历程都很相似----建国依靠火器起家,但发展到中期后都停滞了,到了王朝末期才突然醒悟,于是努力进口西方武器,改革新式军队奋起直追(红夷大炮和克虏伯大炮)
客观来讲,最后明军和清军的战斗力确实提升了,都出现了新式军队(孔有德的红夷大炮部队和 清朝新军),但最后也正是这些新式军队反水,要了这两个王朝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