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主要节日更是这些文化的生动体现,承载着回族人民的信仰、情感与民族精神,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华民族文化的长河之中,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些节日不仅是欢乐庆祝的时刻,更是凝聚民族力量、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
开斋节,阿拉伯语称“尔德·菲图尔”,是回族人民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在伊斯兰教历 10 月 1 日举行,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回族穆斯林会进行一个月的斋戒,俗称“封斋”,在封斋期间,从黎明破晓前到日落之后,穆斯林们禁止饮食、吸烟、房事等行为,目的是让人们通过克制私欲,来培养坚韧、敬畏和慈悲之心。
当斋月最后一天寻见新月,第二天便是开斋节,这一天,回族穆斯林们早早起床,沐浴净身,换上整洁的传统服饰,前往清真寺参加盛大的会礼,在清真寺里,阿訇会带领大家进行庄严的礼拜仪式,诵读《古兰经》,祈求真主的庇佑与恩赐,礼拜结束后,人们相互拥抱、道贺,彼此说着“色俩目”(阿拉伯语,意为和平、平安),传递着节日的喜悦和祝福。
回到家中,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美食,有馓子、油香、麻花等传统回族小吃,还有各种美味佳肴,亲人们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畅谈欢乐,孩子们更是兴高采烈,穿着新衣,穿梭于大街小巷,讨要糖果,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开斋节不仅是一个宗教节日,更是一个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家庭和睦的重要契机,它让回族人民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回归信仰,反思自我,同时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使整个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或“牺牲节”,在伊斯兰教历 12 月 10 日举行,这一节日源于一个古老的宗教传说:先知易卜拉欣夜梦真主安拉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当易卜拉欣毅然决然地准备执行命令时,安拉深受感动,派天使送来一只黑头白羊代替伊斯玛仪牺牲,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伊斯兰教规定每年这个时候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并将这天定为古尔邦节。
节日来临,回族穆斯林们会精心挑选健壮的牲畜,如牛、羊、骆驼等,在宰杀牲畜前,人们会请阿訇诵经祈祷,然后按照规定的仪式进行宰杀,宰杀后的肉通常被分成三份,一份留给自己,一份送给亲友,一份捐赠给穷人,体现了回族人民乐善好施、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
古尔邦节期间,除了宰牲仪式,回族人民还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他们身着盛装,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表达对真主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会礼结束后,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的娱乐活动,如摔跤、赛马、拔河等,展现出回族人民勇敢、坚毅的精神风貌,在这一天,整个回族聚居区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人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古老的传统,延续着对信仰的执着追求。
圣纪节,是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而举行的节日,在伊斯兰教历 3 月 12 日举行,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先知,他的言行和教诲对回族穆斯林的生活和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节日当天,回族穆斯林们纷纷前往清真寺,共同纪念先知穆罕默德,清真寺内张灯结彩,充满了庄重而祥和的气氛,阿訇会在寺内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和高尚品德,带领大家诵读《古兰经》,缅怀先知的功绩,穆斯林们虔诚地聆听阿訇的讲解,默默祈祷,表达对先知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回族人民还会在圣纪节这一天举行盛大的聚餐活动,大家一起动手,制作各种美食,如清真糕点、炖牛羊肉等,然后共同分享,这种聚餐活动不仅体现了回族人民团结互助的精神,也让年轻一代更加深入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回族的这些主要节日,是回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以宗教为依托,蕴含着回族人民对真主的信仰和敬畏,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这些节日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是回族人民传承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成为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团结和谐的桥梁,随着时代的发展,回族人民在传承和弘扬这些节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内涵,使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我们共同尊重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让回族的节日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