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有一篇闪耀着永恒光芒的经典文献——《为人民服务》,它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无比深邃的精神内涵,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行动指南,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这篇文章究竟是纪念谁而写的呢?要探寻这个答案,我们需回溯到特定的历史时空,去揭开那段承载着深情与使命的岁月往事。
张思德: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奉献
《为人民服务》这篇经典之作,正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写的,张思德出生在四川仪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历经生活磨难,但苦难并没有压垮他,反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朴实善良的品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思德在家乡积极参加赤卫队,投身于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中,初步展现出他对革命事业的热情与向往,之后,他正式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员,在部队里,张思德迅速成长,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对战友的无私关怀,他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长征途中,环境异常恶劣,物资极度匮乏,张思德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困难,在艰难的行军过程中,他主动承担起照顾伤病员的重任,常常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口粮分给战友,自己却忍饥挨饿,过草地时,为了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荒草丛生的区域,仔细辨认各种植物,多次因误食毒草而中毒,但他从未抱怨,依旧坚持为部队寻找生机。
到达陕北后,张思德响应组织号召,来到中央警卫团,担任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警卫工作,他深知这一任务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警卫工作中,他总是默默地坚守岗位,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动静,确保中央领导的安全,在工作之余,他还热心帮助战友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大哥”。
后来,张思德被派往安塞县烧木炭,烧炭是一项艰苦且危险的工作,需要在深山老林中搭建简陋的炭窑,忍受高温和烟熏火燎,但张思德毫无怨言,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努力提高烧炭技术,力求烧制出更多更好的木炭,在烧炭期间,他日夜守在炭窑旁,仔细观察火候和炭窑的情况,确保烧炭过程顺利进行。
因公殉职:生命的壮丽谢幕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往常一样在炭窑中工作,突然,炭窑发生崩塌,张思德被埋在了厚厚的泥土之中,战友们发现后,迅速展开营救,但由于被埋时间过长,张思德不幸牺牲,年仅29岁。
张思德的牺牲,让战友们悲痛万分,他短暂的一生,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他是无数默默奉献的革命战士的缩影,他的精神代表了广大共产党员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为人民服务》:不朽精神的永恒传承
张思德牺牲后,中央警卫团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得知张思德牺牲的消息后,深受触动,他决定亲自参加追悼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
在这篇演讲中,毛泽东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毛泽东强调,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
《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讲,不仅仅是对张思德个人的纪念,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深刻阐述,它明确地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指明了党和人民军队的奋斗方向,从此,“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执政理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砥砺前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像张思德一样的革命先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抛头颅、洒热血,为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在敌人的监狱和刑场上坚贞不屈,用生命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新中国成立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继续传承和发扬,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雷锋,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焦裕禄,为了改变兰考县贫困落后的面貌,不顾自己身患重病,深入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一心扑在工作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生命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从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到无数创业者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拼搏奋斗,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从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中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子弟兵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到抗击非典、新冠疫情过程中,无数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逆行而上、守护生命,“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始终贯穿其中,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勇往直前。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脱贫攻坚战役中,数百万扶贫干部深入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众并肩作战,历经八年努力,实现了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背后,是无数扶贫干部用汗水和心血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使命,让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共产党员,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要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在“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指引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为人民服务》这篇经典之作,因纪念张思德而诞生,但它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却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张思德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而《为人民服务》则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前进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行,让我们永远铭记张思德的精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