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学的璀璨星空中,马克西姆·高尔基宛如一颗极为耀眼的恒星,他以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全面深入地了解高尔基的资料,有助于我们走进他波澜壮阔的文学世界,感受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以及他对时代的深远影响。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 年 3 月 28 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哥罗德,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苦难与艰辛,父亲是一名木匠,在高尔基年仅 4 岁时便去世了,随后他跟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家的生活环境十分复杂,充满了争吵与暴力,外祖父的吝啬、贪婪,两个舅舅的粗野、自私,都让高尔基幼小的心灵饱受折磨,这段痛苦的童年经历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在其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他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苦难中成长的历程,生动展现了 19 世纪俄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为了生存,年幼的高尔基早早地便踏入社会,开始了艰难的谋生之路,他做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师等多种工作,在社会的最底层摸爬滚打,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深刻地了解了普通民众的疾苦,也让他对社会的不公和剥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期间,他接触到了许多进步思想和文学作品,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发展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思想境界。
1892 年,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署名“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此后,他开始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早期的作品中,浪漫主义色彩较为浓厚,如《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等,在这些作品里,他塑造了一系列追求自由、勇敢抗争的英雄形象,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革命理想的追求,鹰之歌》中的鹰,不顾身体的伤痛,奋力冲向高空,即使死亡也毫不畏惧,象征着革命者勇往直前的精神。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和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高尔基的创作风格逐渐转向现实主义,1901 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在这篇作品中,他以磅礴的气势、激昂的语言,描绘了暴风雨来临前大海的汹涌澎湃和海燕在狂风恶浪中勇敢飞翔的英姿,将海燕比作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名言激励了无数革命者投身于推翻沙皇统治的斗争。《海燕》不仅是高尔基文学创作的经典之作,更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光辉旗帜。
1906 年,高尔基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小说以 1905 年俄国革命为背景,塑造了巴威尔和他的母亲尼洛夫娜等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巴威尔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母亲尼洛夫娜在儿子的影响下,也从一个逆来顺受的家庭妇女转变为勇敢的革命宣传者,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展现了俄国工人阶级从自发斗争走向自觉革命的过程,歌颂了无产阶级的伟大觉醒和英勇斗争精神。《母亲》的问世,为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各国进步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小说和散文诗,高尔基还创作了大量的剧本,如《小市民》《底层》等,这些剧本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矛盾,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政治上,高尔基始终坚定地站在革命的一边,积极支持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与列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列宁对他的文学成就和革命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尽管他的一生多次遭受沙皇政府的迫害和流放,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十月革命胜利后,高尔基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他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致力于培养文学新人,他创办了许多文学刊物和出版社,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1936 年 6 月 18 日,高尔基在莫斯科逝世,但他的文学作品和革命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高尔基的资料丰富多样,从他的人生经历到文学作品,从他的思想转变到政治活动,每一个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通过文学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人生是一部奋斗的史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追求真理和自由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高尔基的资料都是我们了解俄国社会历史、文学发展以及革命历程的重要窗口,他的文学遗产将永远熠熠生辉,启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