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印象里,古人似乎总是道貌岸然,被封建礼教紧紧束缚,对性讳莫如深,深入探寻历史的长河就会发现,古人也会把“性”,并且在传统观念与日常生活中,性有着丰富且多元的呈现。
诗词:含蓄又深情的性表达
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不少作品在委婉之中透露出对性的描写与情感,以《诗经》为例,这部古老的诗歌总集里便有诸多篇章暗藏着男女间的微妙情感与性的暗示,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表面上看是描写青年男女约会时的羞涩与焦急,但背后所反映的是男女之间相互吸引、渴望相见的情感基础,而这种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在自然状态下便可能涉及到性,再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在他们真挚而深切的情感里,性作为夫妻之间亲密关系的一部分,虽然没有直白的描述,却可以从他们“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誓言中感受到那种对夫妻之间完整关系的追求与珍视。
古代文人的诗词中,柳永的作品常常大胆地抒发男女之情,他的许多词作描绘了歌伎与文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像“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这离别之际的难舍难分,不难想象两人在相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肌肤相亲、亲密无间的关系,这种在诗词中的含蓄表达,反映出古人在情感世界里并不排斥将性作为爱情或亲密关系的一部分,只不过用了一种诗意的方式来呈现。
春宫图:民间流传的性启蒙与文化产物
春宫图是古人把“性”的一种直观体现,这些图通常描绘男女交媾的场景,它们在民间以各种形式流传,春宫图在古代有着多种功能,首先它是一种性启蒙工具,在传统社会,性教育往往比较隐晦,父母难以直接对子女进行关于性的知识讲解,春宫图就成为一些年轻人了解男女之事的途径,在一些大家族中,在女儿出嫁时,母亲可能会偷偷给女儿陪嫁一本春宫图,以便女儿在新婚之夜不至于一无所知。
春宫图还有一定的文化寓意,在古代建筑装饰、陶瓷绘画等方面,也会出现一些较为隐晦的春宫图元素,这反映了古人对性的一种观念,即性并非是完全禁忌的,而是人类生活自然的一部分,在一些民间木雕、砖雕作品中,会用象征手法描绘男女之事,以表达对繁衍后代、家族兴旺的祈愿,春宫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不同朝代的春宫图在人物服饰、场景布置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房中术:养生与性观念的结合
房中术是古人对性的一种深入探索和实践,从先秦时期开始,房中术就已经出现,并且在不同朝代不断发展和演变,房中术并非单纯地追求性的快感,而是与养生观念紧密结合,古代医家认为,合理的性生活对于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黄帝内经》中就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里的“阴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男女之间的关系,而“术数”则包含了房中术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房中术强调顺应自然,注重性行为的适度和技巧,它提倡夫妻之间要相互协调,以达到身心愉悦、延年益寿的目的,在古代许多房中术著作中,详细阐述了性行为的时间、姿势、频率等方面的知识,认为在一些特殊的节气和时辰进行性行为可能更有益健康;不同的姿势也有着不同的效果和作用,这些观念虽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时代局限性,但也反映出古人对性的一种理性思考,试图将性纳入到生活的规律和健康养生的体系之中。
房中术在流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一些方士为了迎合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将房中术过度神秘化和功利化,他们声称通过特殊的房中术可以炼制丹药、实现飞升等,导致房中术在某些时期被滥用和误解,但总体而言,房中术作为古人把“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他们在性观念上既重视自然和谐,又追求实际效果的特点。
婚姻制度中的性因素
古代婚姻制度是古人把“性”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社会,婚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传宗接代,这与性密切相关,从婚姻的仪式和程序来看,“洞房花烛夜”是婚礼的重要环节,意味着新婚夫妻正式开始性生活,开启生育后代的旅程。
在古代家庭中,丈夫纳妾制度也反映了对性和生育的考虑,正妻如果不能生育或者生育不顺利,丈夫纳妾被认为是延续家族血脉的一种方式,虽然纳妾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但从侧面反映了古人将性与家族繁衍紧密联系在一起,婚姻中的贞操观念也与性相关,女性的贞操被高度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确保家族血缘的纯正,防止不正当的性行为导致家族混乱,而男性在婚姻中的性行为相对较为宽松,但也受到社会舆论和家族规矩的约束。
古代社会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婚姻习俗,如“试婚”现象在某些地区存在,在正式结婚前,让男女双方有一定时间相处并尝试性生活,以检验双方是否和谐,是否具备共同生活的条件,这种习俗虽然不普遍,但也说明古人在婚姻问题上对性因素有一定的考量,并非完全忽视。
观念演变:从相对开放到日趋保守
在历史的进程中,古人对性的观念经历了从相对开放到日趋保守的演变,在先秦时期,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男女之间的交往没有后来那么多严格的限制。《周礼》中规定,每年特定的时节,青年男女可以自由聚会,相互表达爱慕之情,这为男女之间的情感发展和性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到了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开始对性观念产生影响,但是尚未达到严格禁锢的程度,汉武帝时期,虽然强调道德规范,但在民间男女关系仍然有一定的自由度,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性观念日益保守。“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盛行,将性视为洪水猛兽,极力压抑人的正常性需求,女性受到更为严格的束缚,“三从四德”“贞节牌坊”等成为禁锢女性的枷锁,社会对性的谈论变得小心翼翼,性相关的文化和行为逐渐转入地下。
明清时期,这种保守观念达到顶峰,虽然在民间仍然存在一些对性的自然追求,如前文提到的春宫图的流传等,但官方和主流思想对性的压制十分明显,即便在最保守的时期,也无法完全杜绝人性对性的需求,只是人们在表达和实践上变得更加隐晦。
古人也会把“性”,这一主题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从诗词的含蓄到春宫图的直观,从房中术的探索到婚姻制度中的性因素,以及性观念的演变,都展示了古人在性这个领域的丰富经历和多元态度,这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让我们明白性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呈现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