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这一承载着中国人民千年梦想与追求的词汇,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现实,深刻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以及人民的生活,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维度,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发展状态与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体现,了解什么是小康社会,对于理解中国的发展战略、社会变迁以及未来走向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小康社会的历史渊源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原意是指生活比较安定,能维持中等水平的生活,在古代,小康更多是一种百姓对富足、安宁生活的朴素向往,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朴素的概念不断被丰富和升华,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描绘的“小康”社会,是一种相对和谐有序、有礼有法的社会状态,在政治上,有贤明的君主领导,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在经济上,人民生活有所保障;在社会秩序方面,有相应的制度来维护稳定,虽然与现代意义的小康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为后世理解和构建理想社会提供了思想源头。
现代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
概念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阶段概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到20世纪末中国达到“小康社会”的设想,这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将古老的“小康”观念赋予了现代意义,使其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
内涵的不断丰富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小康社会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从最初单纯强调经济指标,到后来逐步涵盖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第二步目标就是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并对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则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等纳入小康社会的范畴,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目标的坚定决心和自信,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一系列目标,使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具体、全面。
小康社会的具体内涵与特征
-
经济层面 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总量和人均水平上都达到一定的标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不再单纯追求速度,更注重质量和效益,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中西部地区在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下,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产业转移和协同发展不断推进。
-
政治层面 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民能够更加广泛地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法律法规更加完善,执法更加严格、公正、文明,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率提高,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权力运行受到更加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
文化层面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产品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覆盖城乡,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社会层面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社会管理体制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
生态文明层面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基本形成。
小康社会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中国在小康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经济成就斐然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不断迈上新台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如5G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中国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高铁、高速公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贫困家庭的孩子有了更好的教育机会,贫困群众的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较高水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家庭实现了住有所居。
-
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彼此贯通,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完善,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社会法治意识明显增强。
-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型文化业态层出不穷,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完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丰硕,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断提高,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土壤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形成。
小康社会的深远意义
-
对中国自身发展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它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和谐稳定。
-
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脱贫攻坚成就,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其他国家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在民主法治、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阶段,承载着无数人的奋斗与梦想,从历史的溯源到现代的丰富内涵,从艰辛的建设历程到取得的辉煌成就,小康社会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对世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正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迈进,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永无止境,还有许多新的任务和挑战等待我们去攻克,中国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铭记小康社会建设的历程与成就,从中汲取力量,坚定不移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