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盒子,转基因食品是伪科学吗?
何为基因?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的:基因(遗传因子)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演绎着生命的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也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因素。因此,基因具有双重属性:物质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属性)。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基本脉络:当地球上出现了第一个单细胞生命以后,生命就通过持续不断的基因转移和重组过程,开始了生命的进化。生命形态的每一个变化都来自于也只能来自于基因的转移或重组。被转基因改变了性状的生物,适合环境条件的,就保留,不适合的就被淘汰。这就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这就是现在很多人大声疾呼抵制的转基因的本质。当然前面说的转基因是由自然实施的。可以这么说:没有基因的转移和重组,就没有生物的进化,更不会有生物的多样性。也就不会有任何一个赞同或反对的人了。即便是人类的生殖过程,也一样离不开基因的转移和重组。这就是孟德尔揭示的有性生殖的遗传过程。他认为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服从“分离定律”,两性生殖细胞组成合子服从“自由组合”定律。
再说食品。人类自从学会了农耕,就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品种改良。这个过程依旧不能离开基因的转移和重组。否则植物的性状就不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包括杂交稻在内的一切品种改良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工干预下的自然转基因”。现在通常称为转基因的作物,不过是人类模仿自然转基因过程:这是一种通过人工的手段,敲掉一个不符合人类需要的基因片段,或增加一个人类需要的基因片段实现的品种改良。
现在我们知道了三种转基因过程。第一种是自然转基因;第二种是人工干预下的自然转基因;第三种是人工转基因。这三种转基因虽然实现的途径不同,但最终的结果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差异。都是通过基因转移或基因重组实现了生物性状的变化。第一种转基因是自发的和无序的。后两种转基因都是有目的且有序可控的或基本可控的。人类如果没有改良品种的需要,后两种转基因过程根本就不会发生。正是人类改良品种的需要,促使人类寻找最简便有效的改良方式。目前已知的最佳改良品种的方式就是人工转基因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科学或者伪科学,不过我知道仿生是工程技术最便捷最有效最合理的手段——农业也不例外!如果一个纯粹的仿生工程技术,一个与自然进程带来类似或同样结果的技术会是伪科学,那实在是非常的匪夷所思!所以在我看来,对于这项技术而言,我实在是看不出存在任何符合逻辑的反对理由。
王八盒子手枪怎么样?
王八盒子?好枪啊好枪!
太君们边用边骂哦卡桑的枪,在我眼里就是最好的东西。今天可是77事变呢,我可给鬼子想不出啥好词儿。
“啊!无路赛!”太君顿时怒了,怎么能说南部14式拳銃不好呢?这可是“天才枪械师”南部麒次郎将军的名作!哪个马鹿野郎敢恣意嘲讽!
“王八盒子”在日本的正式名称是“十四年式手枪”,为日军自1920年代中期由“南部式大型自動拳銃”改良而来,故而在称呼前加了个“南部”,合称南部十四式。
南部麒次郎虽然与基础设计研究有关,但与枪械的总体设计并没有直接关系,它研发的只有被称为“南部大拳”的南部大型自动拳铳(1902年),这支手枪被海军拿去,称为4年式和“陆用手枪”,后来1927年海军也改用了制式的十四式。
(顺便说一句,海军称之陆用手枪,陆军也反过来称王八盒子为“海军手枪”,这些早期的拳铳连安全保险都没有)
在没有南部十四式拳铳之前,日军使用的转轮式的“26年式拳铳”作战,这是日本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手枪。虽然“26年式拳铳”有扳机力道过大、射速缓慢、威力表现一般等问题,但日军还是将之用到了二战结束。
(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在226兵变时被人拿26拳铳连喷几枪,居然没死,有颗子弹在战后去世时才发现,换南部14式早干掉了)
在“26年式拳铳”之后,为了追赶世界自动手枪热潮的日本,便催生出了原型的“南部大拳”。
某种程度来说,1902年的大拳也不比西方晚几年,如1898年的卢格手枪,1896年的毛瑟手枪,以及勃朗宁的1900。
这里有段小历史还挺有意思的,南部麒次郎设计出南部大拳后,1903年在东京炮兵工厂进行了制作。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兵工厂顿时产能吃紧,便暂停了南部大拳的生产,军队也不愿意装备这种“非制式”的手枪。
于是南部想方设法跑关系,最终憋出了2400支大拳,但战争此时已经结束了。
于是,从1905年战争结束开始,南部麒次郎开始向民间销售手枪,这才打开了销路。
这个“民间”指的当然不是平民,而是军人和政要。日本军官的手枪需要自己购买,尤其是将佐一级,为了凸显“爱国”,手枪当然也得“身土不二”。不过当战争真正扩大后,南部十四式便成了广大中下层军官的装备。
大正14年(1925年),陆军正式采用了南部手枪,在经历兵工厂的一系列改进后,将之称为“南部十四式拳铳”。
用日本人的话说:是以南部氏设计的南部式为原型设计的南部式。
总的来说,南部十四式是种将南部式自动手枪的构造进行部分改良和简化,使其更容易进行生产线制造的产品。
长期以来,因为外形有些类似,因此许多人认为王八盒子是德国卢格P08的复制品,还曾经称其为“Japanizuruger”,然而它与肘节式的P08差异很大,南部麒次郎的研发灵感反倒更多地受到毛瑟影响。
南部的8mm弹药曾经被日本人认为优于7.63x25mm的毛瑟弹以及7.65x17mmSR的勃朗宁手枪弹,因为它够大粒嘛。然而南部弹采用了减装药,反而威力更弱,有“打不穿书本和罐头盒”的说法。但相应的,它也有后坐力小,容易射击和掌控的优点。
比弹药威力更严重的问题是枪体的机械问题,如弹匣的脱落。这把枪会在射击过程中发生弹匣莫名其妙掉落的事故,后来不得不在昭和15年(1940)增加了“弹仓押弹簧”,以解决要命的掉弹匣问题。
于是更麻烦的问题来了,王八盒子们变得“即便按下释放键,弹匣也不会脱落”。
日军官兵们为此极为恼火,认为这是“需要三只手”才能操作的手枪,因为你一只手要释放弹匣,一只手要抽出弹匣,还得再找只手将要更换的弹匣插上去。
再加上频繁的瞎火、断撞针、卡壳等问题,南部十四式在日军中臭名昭著,被称为“特攻自殺銃”。
不过,南部的故障率问题有过度炒作之嫌,无论如何战争时期它都是一型大量装备的手枪,在战争中非常活跃。日本的名古屋、东京炮兵厂、小仓兵工厂等都在生产,产量达到了28万支,“王八盒子”是日军手中彻头彻尾的凶器,是军国主义时代的象征。
你们捡到过什么东西?
30多年前一个晚上,我捡到过一个腰包,那时候我们还没拆迁,房子的后面就是公路,那天发生了一起摩托车翻倒的事故。那个骑手是喝酒闯祸的,我们出门去看时,一起把他送上车子。送走之后才发现路边靠近墙脚跟,还有个腰包。
我和老公拿回来翻看,有2000多块现金,还有记录账目的本子,上面有股票交易方面的内容,我们马上让人捎口信。因为那个人是来村上找朋友玩的,第二天,那个人来开摩托车外面把包还给他了,他带来一箱津威酸奶,后来聊起来才知道他是邮电局上班的(当时称呼邮电局),我说邮电局我经常去买邮票,我在集邮。后来他托那个朋友送来了几本集邮册,我没收。
我一辈子就捡到过这样一回,当时流行梦得娇得T恤衫,有人说外面夫妻俩好笨,买件梦得娇别人有不知道是捡来得钱买的,可我不这么想,人家的钱是有点要归还的,否则心里会不好受。
写在最后:是别人的钱财就是别人的,捡到后归还给别人,那是应该的,千万不能占为己有。我是这样想的,没什么可说的。
左轮手枪为何没能成为正规军队的制式武器?
因为左轮手枪不适应近现代的战争。因为左轮手枪相对于自动手枪有着很明显的缺点。这些缺点足以让战场上的士兵死三四回。那相对于自动手枪,左轮手枪有哪些缺点呢?
1.子弹弹容量小,一般左轮手枪的弹容只有6发,这对于自动手枪十几发的弹容相形见绌了。对于战场上的士兵多一发子弹就相当于多一条命,所以左轮手枪的劣势太明显。
2.相对换弹。自动手枪打完一梭子弹,直接换个弹匣就得了,一名熟悉的射手可以在2秒内完成换弹匣上膛的动作。而左轮手枪的一发一发的装填,一名熟悉的射手想在五秒内完成这些动作都是困难的。
3.气密性不够自动手枪好,射速、射程和威力都低于自动步枪。射程和威力都不,不用说了,玩过刺激游戏的同学都知道,左轮手枪的射速慢了。自动手枪开火瞬间,其绝大部分提供了给弹丸飞行,保证弹丸的稳定飞行和提高射程和左轮手枪由于气密性不好,有大部分的燃气泄露。
所以基于以上特点左轮手枪不在适应近现代战争,所以就不可能成为各国军队的制式手枪。但是左轮手枪刚刚诞生之初可是划时代的产品。就比如说美国造的柯尔特1873/1892转轮手枪就被美军采用为制式手枪,这把枪参加过北美印第安人战争、美西战争、美菲战争、墨西哥革命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
究竟是怎样一款手枪呢?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暴雨梨花针?这个名字起得不错,其实斯捷奇金手枪说到底就是一款冲锋手枪。
世界上的冲锋手枪可不止它这一款,至于为什么喜欢这款手枪,一个原因是本国生产设计的手枪,另一个是斯捷奇金手枪曾经作为一款制式武器,装备到苏联军队当中。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斯捷奇金手枪的设计者——斯捷奇金说起,顺道就把题主的问题回答了。
斯捷奇金。说起斯捷奇金很多人不了解,他其实是苏联和俄罗斯最为出名的一个枪械专家,供职的单位是图拉运动枪械——猎枪中央设计研究局。
小时候的斯捷奇金就很喜欢舞刀弄枪,他整个人就是一个孩子王,身边聚集着一堆小伙伴,所以斯捷奇金也很调皮,动手能力也很强。
斯捷奇金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痴迷枪械了,他自己还制作过一把使用火柴头作为发射药射击弹丸的简易火枪。
就这样,他还觉得不过瘾,后来还趁着父亲没注意,把父亲珍藏的一把带螺旋枪筒燧石枪给拆了,而且还没有给装回去。
至于有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有了一次美好童年的记忆就不得而知了。
当斯捷奇金开始步入社会的时候,苏联的卫国战争开始了,就此斯捷奇金就步入了战场,直到1943年的时候,斯捷奇金才回到了家乡,和同班同学结的婚。
在这之前斯捷奇金就没有在设计枪械领域做过事,直到他进入到图拉机械学院,这才开始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1948年斯捷奇金从学校毕业之后,就被分配到了第十四中央设计局,这其实就是文章开头说的图拉运动枪械猎枪中央设计研究局。
根据斯捷奇金自己的回忆,进入单位之后,他的领导就给他发了一块带有支架的画板,三角板,铅笔,圆规之类的东西。
然后斯捷奇金就开始了他的设计工作,而工作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设计手枪。
说到这里,我们就得介绍一下冲锋手枪的来历。话说手枪的特点是个小灵活,便于在身上隐藏,而冲锋枪相对于手枪来说,火力毕竟猛,射击精度也比手枪好。
本来这两款武器就没有交叉的,各有各的功能,但架不住军工们发达头脑的一个个的脑洞。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很多国家的军工,就开始琢磨能不能把手枪和冲锋枪的特点合到一块,创造出一款冲锋手枪来呢?
有了想法就不缺乏动力,有了资金的投入,相应地就会有产品输出。
那么第一款以冲锋手枪命名的手枪,是西班牙的BH公司,名字叫做MM31冲锋手枪,产品是在1926年设计完成并生产出来的。
你要看到实物的时候,会吓一跳,这枪看起来就像我们在抗战影视剧中看到的盒子炮(毛瑟C96)一样,就是在后半截加了一个木制枪托。
这把MM31冲锋手枪其实就是加了一个快慢机的调节功能,再有就是增大了火力的持续性,将原本毛瑟C96的固定弹仓改成了可拆卸的大容量弹匣而已。
别看就这么两个改动,也就成为了日后冲锋手枪的两个特点。
这种枪出来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没多少年也就爆发了,冲锋手枪首先就迎来了一波辉煌时刻。
但因为本身就是手枪,再加上连发效果,就直接导致枪口容易上跳,弹道不稳定,影响了精度。
所以当时有关冲锋手枪的采购,就基本上只有零星采购而已,谈不上大规模的。
再往后就是毛瑟M1932的出现,这款枪其实就是毛瑟C96的冲锋手枪的衍生型号。
这把毛瑟M1923冲锋手枪依然没有被西方国家看上眼,后来就大规模的出口到了我们这里。
所以在整个二战的过程中,欧洲战场基本上就没有冲锋手枪的地位,就算是有也都是小规模的使用而已。
那么到了二战后期,冲锋手枪迎来了新生。
怎么回事呢?特种部队在室内作战,或者是营救人质的时候,他们的作战环境都是一些狭小的空间,那么枪太大了不好用,就算是冲锋枪也有点大,如果使用手枪的话,持续火力根本就做不到,所以冲锋手枪就上线了。
不过很快冲锋手枪就遭遇了天花板,到了上个世纪末的时候,凯夫拉防弹衣开始大行其道,而冲锋手枪就算是装备了九毫米的口径,面对防弹衣也只能饮恨西北了。
如今的冲锋手枪就流入到了民间市场,成为枪械爱好者的收藏品了。
这就是冲锋手枪的一个发展过程,因为突发奇想的一个脑洞出现在了舞台上,然后一直怀才不遇,最终退出军事装备序列,成为了民间枪械爱好者的藏品。
话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冲锋手枪既然有很多国家都不喜欢,那么苏联为什么将冲锋手枪作为了他们的制式装备呢?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斯捷奇金手枪。我们都知道,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红军使用的冲锋枪有很多,比如PPD,PPSH—41,PPS—43等等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PPSH—41,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波波沙冲锋枪。
那么在战场实践中,苏联军方感觉在一些狭小的环境中,比如战壕中,冲锋手枪要比冲锋枪好用,就希望枪械设计师研发一款冲锋手枪,用来代替TT—33手枪。
怎么说呢?TT—33手枪性能并不好,不论火力还是精度和德国了鲁格手枪比起来还是差了很多。
其实这个时间段上,冲锋手枪虽然在二战中被很多国家否定了,但二战结束之后,还有很多国家对冲锋手枪寄予期望。
比如捷克斯洛伐克的Vz—23,丹麦的麦德森,比利时的M—2等等,都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期出现的武器。
所以当时苏联有这个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那么在1948年的时候,斯捷奇金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就接受了派发给他的任务,设计一款冲锋手枪。
当时给出的要求是,冲锋手枪要使用9毫米×18毫米的玛克洛夫手枪弹;射击的时候可以在半自动和全自动之间进行调节;在全自动射击的时候还要容易操作等等。
其实这款手枪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列装部队,没有用多长时间。
在1951年的时候就被装备到了部队里,当时这款枪的名字就叫斯捷奇金自动手枪,缩写“APS”。
这款斯捷奇金自动手枪,被装备到了炮兵,装甲兵,后勤部队的军官身上了。
在这里必须说一句,到目前为止,将冲锋手枪作为制式装备苏联是唯一一个国家。
那么斯捷奇金自动手枪,它好在哪里呢?斯捷奇金自动手枪,它采用的是自由后坐式工作原理,全钢结构(套筒都是钢制的),双动扳机以及双排双进弹匣。
为了实现军方的快慢机的调节,在套筒左后方就一个调节机柄。
我们都知道,作为手枪,要实现连发,最麻烦的问题就是枪口上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斯捷奇金在手枪的握把里装了一根弹簧缓冲器,用来缓冲后坐力带来的麻烦。
当然一条弹簧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还得从根本上去解决。
其实冲锋手枪枪口上跳,更多的原因是子弹的射速太快,以至于后坐力不断地作用在枪体上,那么减小冲锋手枪的射速,也是一个解决枪口上跳的好办法。
所以斯捷奇金就将套筒的后坐行程进行了延长,长度大概是子弹的两倍,最终将冲锋手枪的射速降低到了一分钟六百发的程度,当然这个数据是理论上的射速,毕竟弹匣就有限制。
那么作为一款冲锋手枪,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火力的持续性,如果弹匣的容量太小,就发挥不了冲锋手枪的特点。
所以斯捷奇金就将冲锋手枪的弹匣内部,就设计成了两个并排槽,每个槽可以放置十发玛克洛夫手枪弹。
如果在正常情况下,使用单发射击的时候,一分钟可以打出四十发子弹,如果连发的情况下,一分钟可以射击九十发。
再有就是斯捷奇金自动手枪的射程也比较远,在它的标尺上最远是二百米。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解决冲锋手枪的精度问题,像其他冲锋枪那样,斯捷奇金自动手枪可以外接一个硬壳式的枪套,进行抵肩射击。
那么生产出来的斯捷奇金自动手枪,和苏联之前给部队广泛装备的玛克洛夫M手枪相比,精度提高了。
所以当时对于苏联的军方来说,斯捷奇金自动手枪要比现役的手枪好使,不仅如此超强的火力输入,以及那个大的出奇的弹匣,就更加的让苏联军方喜欢上了。
那么对于外界来说,斯捷奇金最为出名的作品,只有一个就是题主说的这款斯捷奇金手枪,其实不是的。
比如,后来斯捷奇金又研发一款替代斯捷奇金自动手枪的换代产品——OZ—33。
OZ—33用的也是九毫米口径,弹匣的容量有两款,一款十八发,另一款是二十七发。
二十七发子弹,量大管饱。
而这款冲锋手枪的枪托,并没有采用传统木质枪套,而是使用了金属枪托。
再往后还研发了一款OZ—27手枪。
后来苏联的内务部对手枪也有了要求,想要一款转轮手枪,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左轮手枪。
而这款转轮手枪,斯捷奇金仅仅用了十八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设计,名字叫钴,代号OZ—1。
别看这款转轮手枪设计的时间很短,但在当时这款OZ—1转轮手枪却是同类手枪中最先进的一支。
看起来斯捷奇金就一直在研发手枪,其实不然,他还有其他的作品。在斯捷奇金自动手枪的成功之后,苏联的在九毫米口径上就开始重视起来。
那么九毫米口径的枪械,不仅有手枪,还有冲锋枪。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斯捷奇金又设计出了一款冲锋枪,代号是TKB—486,长度只有六百一十二毫米,重量只有一点三公斤。
就这个长度和重量,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当手枪一样单手使用,为了便于携带,整个弹匣还可以成九十度折叠和枪管平行。
这款冲锋枪一分钟可以射击五百五十发子弹,在二十五米的距离中,五百五十发子弹,可以全部命中在一个直径为五百毫米的圆里,所以精度还是很高的。
这款枪仅仅是初级版本,按照斯捷奇金的说法,今后的改进空间还是很大的。
当时恰逢朱可夫开始组建特殊使命部队,就看上了这款冲锋枪,打算作为特殊使命部队的专用枪械。
但后来因为一些其他原因,朱可夫的改革没有继续下去,那么TKB—486冲锋枪也就一同被冷落了。
这款冲锋枪很不错,但最终蒙尘,并没能完全展现出他的威力。
后来斯捷奇金又研发了一款微声手枪。
再往后,斯捷奇金还接到过克格勃的研发要求,设计一款特工专用武器,要求是外观看起来像是一个男士使用的日常用品。
最终斯捷奇金想到了金属烟盒,他将三根枪管塞进了金属烟盒里,枪管的长度只有二十五毫米。
这还不算,为了不让人发现这是一把枪,打开之后是很难发现击发装置的。
别看这把枪比较小,但他的弹药口径可不小,使用12.7口径的枪弹。
研发完成之后,克格勃表示很满意,最终枪械被命名为TKB—506A。
因为使用效果很不错,所以当时的苏联特工都很喜欢使用。
以至于很多拍摄这个时期的特工电影,都会有这款枪械的亮相。
话说,斯捷奇金在手枪领域中的设计是出类拔萃的,他在步枪和冲锋枪领域中也是的。但他设计的冲锋枪遭遇到了冷藏,后来设计的突击步枪遭遇到了冷遇,没有凸显出来。
首先是TKB—0116,这款突击步枪很不错,但没有继承性,所以当时苏联的军方选择了AK—74。
而TKB—0116因为技术很不错,采用了特殊的生产工艺,被作为技术储备收藏了起来。
后来斯捷奇金又在TKB—116的基础上,研发出了TKB—0146突击步枪,这款枪的精度非常高,点射的时候,可以做到两发子弹从一个弹孔里钻入。
不可很可惜,直到斯捷奇金退休,这款枪也没能列装。
这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没钱的问题。
2001年的时候,斯捷奇金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