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追击歼灭战,滑铁卢战役是怎么一回事?
200多年前的一天,比利时小镇滑铁卢的居民还未从睡梦中苏醒过来,便被数十里外的爆炸声与厮杀声所惊醒。原来是法国军队跟英军接上了火,那么这场战争是如何展开的呢?(今日之滑铁卢)
黯然退位
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为了迫使俄国认可他在欧洲的既得利益,动员了60万左右的大军发动了对俄国的远征。但是在严寒的折磨与俄国的坚壁清野下,法军处处受阻,最终仅有两万名残军逃回了法国。拿破仑远征俄国的失败既使自己元气大伤,也使他在欧洲的其他的反对者,得到了一个扳倒拿破仑的大好时机。最终,在英、奥、俄、普等国的联合打击下,拿破仑黯然退位,离开了法国。拿皇复辟
英奥等国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拿破仑的重新上位对他们显然是大为不利的。他们当即组建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并派遣大量军队开往法国,试图颠覆拿破仑的统治。
初战告捷
不料,最先进入法国北部的普鲁士军队阵脚还未扎稳,便遭到了拿破仑的迎头痛击。普军以为拿破仑不堪一击,立即发动了进攻。结果不一会,便再一次尝到了法军刺刀与大炮的厉害。在战斗中,普军元帅布吕歇尔德坐骑被飞弹打死,更是让普军陷入了恐慌,普军匆忙撤出了法国境内。(追击普军的法国龙骑兵)拿破仑知道,打败普军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敌人还在境外,而且更糟糕的是,自己的军队虽然作战顽强,但由于充斥了大量的新兵与指挥系统不灵活等因素,使得普军虽遭遇挫折,但主力尚存。不过,这也不应过多苛责于法军,要知道,当时的法国还未从远征俄罗斯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大量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兵的损失),而更重要的是,拿破仑过去那些骁勇善战的将领大多不愿再为他服务。缺乏优秀将领,那么指挥系统的统一协调自然大受影响。发现普军败退后,拿破仑分出了三万多人的军队去追击普军。而他自己则径直率剩下的人马直奔低地地区的英军阵地——滑铁卢。
进攻受阻
英军统帅威灵顿得知拿破仑大军朝他开过来之后,也不敢怠慢,立即组织部下进行列阵防御。不一会,法军的先头骑兵便赶到战场,并发动了对英军阵地的进攻,结果被英军一顿扫射打了个人仰马翻。拿破仑发现初战受挫后,又发动了第二次的进攻。这一次,拿破仑决定调动军队,对英军在左翼的防线进行重点进攻。不料,英军的左翼防线十分坚固。拿破仑见势不妙,又将主攻方向改为其他方向,可是其他方向的英国军队同英军的左翼一样难啃,拿破仑开始着慌了。(坚若磐石的英军阵地)终于,拿破仑坐不住了,他把自己的近卫军也送上了战场。而这些老兵果然不负众望,法军终于冲入了英军的阵地,但就在这时,英军的骑兵队出击了。
拿破仑仅剩不多的人马遭到英军的反冲锋,尸首立即布满了山野。拿破仑希望派出军队反击,但他望着身后,却再也拿不出一兵一卒去阻止英军的反冲锋了。他努力搜索枯肠,希望想到自己还可以动用的兵力。终于,拿破仑得到了“新的兵力”,不过这支军队是反法同盟的。普军在布吕歇尔的指挥下进入战场并发动了对拿破仑的总攻,法军的防线彻底崩溃了。“忠于职守”的格鲁希
其实,拿破仑还是有多余的兵力的,滑铁卢战役从开始到结束,他派去搜索追击普军的三万多名官兵便一直没有被投入战场,但他们人呢?原来,这些官兵虽负责追击普军,但却始终未发现普军的踪影。他们的统帅格鲁希因为找不到普军而茫然无措时,却听到了滑铁卢方向传来的爆炸声。他知道是拿破仑跟反法同盟接上了火,但死板的教条主义,却让他宁愿停滞不前也不去增援拿破仑,原因很简单,正如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所描述的,格鲁希并不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他害怕违反军令,因此对战场千变万化的形势显得无动于衷,拿破仑盼不来他的援军,反而盼来了普军也丝毫不奇怪了。谁是击破拿破仑的主力?
因此,有人说,拿破仑的失败是因为格鲁希的无能,同时普军是这场战役中战胜他的决定性力量。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普军及时赶到战场确实根本性的改变了法军与英军的力量对比(五万多普军加上六万多人的英军,要远远超出战场上的七万左右的法军),但说普军是击败拿破仑的主力,则未免太过牵强了。因为威灵顿的英军,已在战争爆发的四天时间内极大的消耗了拿破仑的主力,而更值得人深思的是,拿破仑之所以发动进攻频频未能得手,也正与他自身的指挥失当有关。当拿破仑的骑兵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终于攻入英军阵地时,法军的步兵不是迅速跟进,反而被他的将领们自作主张挪用到了其他点的无用功式的突破上,法国骑兵的努力付诸东流乃至于拿破仑始终无法突破英军防御,也就不奇怪了。因此,虽然普军的投入彻底的击溃了拿破仑,但这出戏中,唱主角的还是威灵顿和他的英军主力。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即使普军未赶赴战场,在英军的坚定防御与高超的指挥下,拿破仑最终也会在其他方面遭遇失败。而如果非要追究谁是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的主力的话,我想,这个“奇功”,还是应当归结到威灵顿部下的完美防御与法军自己的表现上吧!参考文献: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三联书店
埃米尔 路德维希 《拿破仑传》 长江文艺出版社 伯纳德 康沃尔 《四天、三支大军和三场战役的历史》 甲骨文丛书而胜利方秦军为何损失近半?
我想太史公当年写长平之战的时候,一定也是抠破了脚丫子都没能找到双方投入的具体人马。所以最后太史公就估了这么一个数字。
因为写少了吧,显得长平之战不够牛掰,写多了吧,又怕人家看出来是估出来的。因此在太史公笔下,秦军投入了60万大军,而赵军投入了45万大军。
问题是,后来太史公兜不住了。毕竟这玩意儿是估算出来的,没有具体根据,所以就造成了前后矛盾的情况。
尤其是在秦军战损25万人之多的情况下,赵军才损失了5万大军。最后白起还坑杀了40万降卒。如果赵军用5万人马,拼掉了秦军25万大军,那赵军还投降个毛线啊!直接杀进咸阳城不就好了!
此外《史记》里还有这么一段令人迷惑的记载:
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史记》
等于说白起用了2.5万人,就把赵军的后路给抄了,又用了5000骑兵就把赵军一分为二了。如果赵军有45万大军的话,这3万人,还真不够赵军塞牙缝的。所以说连太史公都被这些数字搞得晕头转向,更别说后世的我们了。
一、《战国策》里的数字,那就更扯了。如果说《史记》还不是第一手资料的话,那我们看看《战国策》,问题总不大了吧?其实看了《战国策》以后,你才会发现,《史记》真香。
为啥?因为《战国策》的作者偷奸耍滑啊,连编个数字的想法都没有。用了一堆虚词表示双方出了多少兵力,这哪里能服众呢?
比如说秦军是:战车千乘,奋击百万。名师数十百万。
再看看赵军是: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全部都是虚词,没有告诉你具体是多少万,其实这就是个世纪难题了。只有秦国和赵国的君主在算账的时候,或许才能真正知道出了多少兵力。
按照《战国策》的记载,秦军有百万大军,而赵军也有数十万,这可能么?赵军这数十万我们没办法说,因为十多万也可以这么称呼。可秦军这百万大军,现实吗?
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记得后来秦始皇灭亡楚国的时候,王翦要60万大军,秦始皇一开始不肯给,结果李信带着20万大军吃了败仗,才答应给王翦60万大军的。但是给的时候也说道:空秦国甲士。
由此可见60万大军已经是秦国的极限了,这还是秦国吞并了几个国家以后的数字,所以说长平之战的时候,怎么可能会超过60万大军呢?
二、从人口基数上来看,数据也过分夸张了。长平之战时期,战国人口合计大概有2000万人左右。而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地盘是最大的,约占了三分之一,但是这不代表他的人口也能占三分之一。
毕竟秦国山区太多,人口密度自然比不上中原地区的几个国家。就算人口有三分之一,秦国人口大概在600人左右。从地盘大小来看,赵国人口则大概只有220万人左右。
而按照征兵的要求,15到60岁的男子才能当兵,所以先排除一半数量的女性,秦国只有300万左右的男子,再排除小于15岁和大于60岁的男子,秦国能入伍的人,顶天了也就150万人左右。而赵国能入伍的人数,顶天了只有60万人左右。
就算是这样,难道田地不需要人耕种吗?各种生产也需要有青壮年投入,而且还必须占据大头才行,毕竟老弱妇孺不是生产主力军。
所以秦国能拉到战场上的人数大概真的只有60万,而赵国就更惨了,估计只有25万左右。此外秦国和赵国,本国国内是不是需要驻军?他们都需要防备匈奴,赵国的压力更大,因为他们还要防备燕国、魏国、齐国等国家的偷袭,所以也需要留下驻军。
因此据我估计,当时秦国能拉到长平之战战场上的人马不会超过30万,而赵国估计只有15万人,这已经算是赵国投入的极限了。
这么一来我们就能理解,为啥白起用3万人马,就能够抄了赵军后路,并且将赵军一分为二了,毕竟赵军投入的军队,也就只有15万人而已。
三、赵国恢复能力未免也太强了。如果说5万大军被歼灭,40万赵军被坑杀,其实就等于说赵国15岁到60岁的男子,全都没了。这么一来的话,别说参军入伍保卫家国了,就连负责生产的主力军都不见了。
这对赵国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可是我们会发现,赵国后来还存在了几十年,甚至成为了秦始皇一统六国路上,仅次于楚国的大敌。而且在赵国遭遇这一惨剧的时候,居然还抵挡住了燕国的偷袭。
由此可见赵国的恢复能力,未免也太强了吧?基本达到了不可能的地步。唯一的解释就是,当初赵国没有损失这么多人。
220万人口左右的赵国,损失即使达到了15万人,其实对赵国来说已经是相当震撼的一件事了,更别提45万大军了。
总结:所以说,秦赵两国的战损记载,是有很大问题的。秦国损失25万大军的情况下,赵国才损失5万大军,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战争结果是人家秦国赢了。所以说这种记载也是前后矛盾的。
秦国的确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过估计也是以10多万大军的代价,拼掉了赵国的15万大军,并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
跟项羽硬刚的一直是刘邦彭越?
韩信绝对是历史上军事集大成者之一,是一位实至名归的军事统帅,可以作为“谋战派”代表,是中国历史上的兵仙。
作为军事上的集大成者,韩信发展部队的能力五颗星:将军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韩信应该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人。刘邦彭城之战失败之后,被逼无奈只身逃破,60万大军损失殆尽,但是刘邦毕竟是刘邦,立马冲入韩信收拢的20万大军带走。韩信剩下三万不到的人马攻打魏国,韩信打败魏国军队发展到15万,刘邦又在荣阳被项羽打败,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刘邦抢夺了韩信的十五万大军。韩信带着3万人不到攻打赵国,最后打败赵军,军队发展到接近20万。韩信在数月之间,两次从无到有,军队发展速度实属罕见。
作为军事上的集大成者,韩信治军的能力五颗星:韩信在拜为大将之后,首先就是颁布了韩信军规,一共十七条,如“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按不伏,此谓悖军,犯者斩之。”这些军规的颁布,使军队做到了进退同步。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登台拜将的时候只有8万人不到,到垓下之战统帅四十万将项羽包围,这都体现了韩信在带军治军上具有很高的上限。
作为军事上的集大成者,韩信战略分析能力五颗星:大国攻小国,用势不用力;小国攻大国,避其锋芒,谋求发展,然后争天下。项羽和刘邦自爱实力对比上,刘邦虽然一度有过优势,但是被项羽彭城之战打败,从此项羽一直占据优势,而实力弱小的刘邦如何发展呢?这是刘邦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最后是韩信分兵北上,攻占诸侯国,成绩发展汉军的势力,而刘邦正面拖住项羽。
韩信在北方攻城拔寨,逐渐壮大,汉军的控制区域也逐渐扩大,项羽这才发现汉军的实力已经超过的楚军,所以派出龙且狙击韩信,结果被韩信打败,项羽此时失败已经成为必然。
汉军北方发展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战略,如同毛主席提出的向中国农村出发,发动农民革命的战略一样,其战略意义都是在敌人看不见的地方发展自己的实力。而这个战略就是韩信提出来,他向刘邦建议”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对楚实施战略包围。
作为军事上的集大成者,韩信战术能力五颗星:韩信自从担任大将军之后,将他的“谋战派”特长发挥的淋漓尽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定三秦;声东击西,灭魏国;背水布阵,打败20万赵军;出其不意,攻下齐国70多城池;过半而击,斩杀龙且;十面埋伏,围困项羽。韩信的每一场战斗都是其谋划的结果,也是战术高超的体现。
韩信作为楚汉之际唯二的两个军事天才之一,他让刘邦正面拖住项羽,而自己北方发展,使汉军由弱转强,而垓下之战用四倍人数包围项羽,是因为项羽也是一位军事天才,而是军事概念超前,大量的骑兵,使得楚军战斗力超强,不用优势兵力,根本打不赢。
总体来是,韩信是一位军事集大成者,古代历史中能超越或者比肩他的人并不多,其中东汉的刘秀、三国从曹操、唐朝的李世民、李靖,明朝的朱元璋等等数人而已。
是哪两个将军之间展开的?
孟良崮战役是20世纪中国战争史上最传奇的硬碰硬战役,华东野战军用27万的弱势兵力对抗国民党45万人,在国民党重兵云集的狭小空间里,三天时间全歼张灵甫的74师,彻底扭转华东战局,而粟裕也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继白起、成吉思汗之后,最擅长打歼灭战的战神。
孟良崮战役背景
1947年,蒋介石调集兵力开始对山东和陕北地区进行重点进攻,由顾祝同在徐州坐镇指挥,由汤恩伯、王敬久和欧震三人组成的机动兵团,目标是全歼华东野战军。
国军将领并不是酒囊饭袋,都在战争过程中不断成长,这次山东国军就吸取以前被分割歼灭的教训,现在选择“集中兵力、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20字战斗方针。
在双方兵力对比上,国民党军有24个整编师,其中以74师、11师和第5军三个主力部队作为重点骨干,人数在45万以上。华东野战军共有9个主力纵队,外加一个特种兵纵队,人数是27万人。
从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华东野战军处于弱势,这也是为什么在合围孟良崮时粟裕命令地方武装要帮助主力纵队牵制一部分敌人,因为兵力实在差距太大。
张灵甫的74师
张灵甫所在的74师被誉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是在原来74军的基础上整编形成的,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成绩最辉煌的国民党军队。
74师在抗日战争期间参与了很多大型会战,比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就连日军对74师都不敢小觑,美军顾问团也夸赞说“国军只有74师能打”。
在张灵甫之前,74师(军)曾历经三任军长,分别是俞济时、王耀武和施中诚。在这3人领导下的74军,以王耀武时期最为出名,在抗日战争中打出“74军抗日铁军”的称号,同时74军也被授予军中最高荣誉——飞虎旗。
粟裕战场调兵苦寻战机
面对战术换成猬集意识且战斗力强的国民党军,粟裕感到这次非同寻常,能够消耗歼灭国民党军的机会减少很多,如果一旦歼灭不顺利,围歼部队将会成为国民党军的嘴边肉。
粟裕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是稳定战局等待时机,二是积极行动来吸引调动国民党军。粟裕想要在运动中寻找到有利战机,盘活华东战局,这也是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前频繁调动的原因所在。
粟裕共制定了5次大型调动国民党军队计划,由于华东野战军时而东,时而西,让国军疲于奔命,让国军将领逐渐放松警惕,据统计,在华东野战军的调动下,国民党军队的行军距离超过1000公里。
在粟裕的调动计划中,国民党军还是露出一些破绽,比如在4月26日,华野攻克泰安歼灭72师主力;在5月3日,华野包围国军整编11师,但因条件不成熟而放弃围歼。在调动敌军过程中,华野六纵隐蔽潜伏鲁南,在敌后待命,这次待命为粟裕日后围攻孟良崮,埋下最精彩的伏笔。
5月10日,粟裕正准备攻击国军右翼部队,11日却收到报告说华野9纵受到74师的主动进攻,敏锐的粟裕立即停止进攻的战斗命令,迅速要求搜集74师进攻的相关信息。
11日晚,粟裕就通过情报获得74师所在的汤恩伯兵团的行动部署。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是情报部门的功劳,然而现场指挥官的判断更为重要,因为史上曾不止一次出现被假情报欺骗的惨痛教训,此时的粟裕面临很大压力,最后粟裕还是凭借自己的战场判断果断决定接招。
生死线上的较量
汤恩伯兵团的作战部署是:以张灵甫的74师作为核心主力,对华野进行犹如一把利剑的“中央突破”,其余部队在74师的两翼和后面进行兵团掩护。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此时就要彰显不同指挥员之间的差异,按照常理,华野应该避其锋芒,但粟裕经过慎重思考后,做出惊人决定:以华野主力的“中央突破”迎战国民党军的“中央突破”。
粟裕下定决心经历了多少挣扎,已经不可得知,但后来毛主席曾经对粟裕说“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第七十四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在粟裕改变战术时,下面的部队正在准备打7军和48师,收回原命令,下达惊人新命令,华野各部并没有迟疑,因为华野将士跟随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早已习惯粟裕的指挥风格和歼敌意志。
粟裕对华野此次围歼战进行详细的部署,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会扭转战场胜败,高手过招,胜败就在一线之间。
粟裕将距离较近的第一、第四、第八和第九纵队,从国民党军74师的两翼进行穿插,上演一次刀口舔血的“猛虎掏心”。这四个纵队将74师与外围的国民党25师和83师分割开来。
之前在调动国民党军时隐藏在敌后鲁南地区的华野六纵此时像一把出鞘的利剑,一日夜的急行军奔袭张灵甫背后的垛庄,此举至关重要,标志着对张灵甫74师的彻底包围。
当时六纵司令员王必成收到的是粟裕严令:在14日务必赶至垛庄。王必成接到这样的命令,难掩心中的兴奋,因为他和张灵甫在两次的涟水之战中结下大仇,当时张灵甫攻破涟水,王必成被警卫员强行架着撤退。
涟水的丢失,当时陈毅要将王必成撤职查办,幸亏粟裕出面力保才改为留职检查。所以王必成接到粟裕的命令,二话不说立即执行,准时到达指定位置,彻底关上张灵甫的后退大门。
再说74师张灵甫,战场情报对于双方都是公平的,华野大规模的调动部队不可能躲过张灵甫的眼睛,并且张灵甫很快就明白粟裕要围歼自己的计划。
粟裕包围张灵甫需要时间,而张灵甫却根本就没打算要跑,他想要将计就计,这次终于可以和华野进行正面决战。要想明白张灵甫的策略,需要俯瞰整个山东战场。
在最中心是张灵甫的74师,外围包围张灵甫的是粟裕的华野部队,在更大的外围是国民党军的40多万军队。因此,张灵甫想要实现“中心开花”,也就是自己作为诱饵,利用外围的国民党军包围粟裕的华野,然后内外夹攻彻底击溃粟裕。
张灵甫的想法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为外围部队离74师都不远,最近的只有10公里,最多需要坚持三日,必定能够形成合围,所以张灵甫选择在孟良崮固守等待反击。
蒋介石看到张灵甫驻扎孟良崮后,立即明白张灵甫的意图,蒋介石对合围部队下达死命令,若有人贻误战机,严惩不贷。
孟良崮大决战
对于粟裕来说,虽然已经布置阻击增援之敌,但终究力量有限,在战场的西面和西南面,粟裕手上无兵可派,已经将地方武装都用上了。因此,粟裕必须在三天之内拿下孟良崮,否则就腹背受敌。
孟良崮战役是异常真正的硬仗,首先是张灵甫的74师战斗力很强,清一色的美式枪械装备,在马克沁式机枪的火力掩护下,华野攻坚部队伤亡惨重。
孟良崮这里的石头多为花岗岩,坚固异常,为张灵甫的居高临下的火力压制提供很大帮助。华野战士的尸体在地上铺了好几层,就在最艰难的时候,粟裕下达了死命令,必须拿下孟良崮。
张灵甫的美械装备很多是水冷式,但是孟良崮这个地方偏偏缺水,并且当地百姓很反感国民党,自发进行坚壁清野,水井都用石头填满了。
百姓为什么会反感国民党?当时山东解放区已经进行土改,地主都被驱逐,农民有了土地,而张灵甫组织地主重新回到这里,还取名为“还乡团”。
更为幸运的是,由于孟良崮地势陡峭,张灵甫很多的重型装备没办法运到山上。最终华野战士用鲜血开路,成功在国民党军合围之前攻上孟良崮,在山洞中打死张灵甫。
结语
孟良崮战役是一场硬仗、恶战,更是一场险仗,命运的天平随时都会偏向另一边。
有人说国民党军将领故意救援迟缓,其实并不正确,李天霞确实出工不出力,但是黄百韬和胡琏等人可是拼了命地前来救援,多亏外围的华野阻击部队,为攻下孟良崮赢得时间。
就在即将攻下孟良崮的同时,黄百韬在孟良崮的北边已经近乎攻破粟裕的天马山防线,幸亏当时有一个营的兵力从此经过,并且营长能够听从临时指挥投入战斗,补上防线缺口,否则这场战役的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要感谢战神粟裕的果敢指挥,最后以陈毅元帅一首诗来结尾: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1941年苏德两军的真实伤亡如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008条回答
毫无疑问,苏德战争的1941年,是以苏军的惨败、德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以后,300万德军从1800多公里的漫长国境线上,对苏军发动全面进攻。
德军的攻击主要是三个方向:北方集团军群群的29个师、中央集团军群的50个师、南方集团军群的59个师,一共4个装甲兵团、153个德国师和37个其余轴心国师,共计190个师。
三个方向的目的都很明确。
德军主力为中央集团军群,他们的目标首先是围歼白俄罗斯地区的苏军,随后直逼莫斯科,歼灭拱卫首都的苏军主力。中央集团军群除了50个师以外,还有1个装甲兵团。
另一路主力为南方集团军群,他们的目标则是歼灭乌克兰地区的苏军主力,随后根据情况或者北上增援中央集团军群围歼莫斯地区苏军,或者继续东进占领伏尔加河流域、高加索地区。南方集团军群实力雄厚,同样有装甲兵团,还有57个师。
第三路的北方集团军群作用相对次要。他们的目的主要是在芬兰军队协助下,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占领列宁格勒,消灭莫斯科侧翼的苏军,保证另外两路苏军的进攻。北方集团军群兵力较少,有29个师。
其实,当时苏军的实力并不弱。
苏联陆军就有200多个师,其中可以用在西线对付德军的就有260万人,其中仅仅基辅至黑海一带分布着48个师。
这个数字虽比德军要少,但苏军一直准备全面战争。
当时苏军的机制是,一个红军师会对应一个影子师。这个影子师有自己一整套军官和军士,以及部分老兵和新兵,兵力很少,属于预备役部队。
但是,一旦开战,苏军立即会将刚刚退役的士兵召回原部队,再加入大量新兵。
一瞬间,影子师就变为正规野战师,苏军实力可以在短时间内翻一倍,达到500万以上数量。
同时,苏军当时已经有计划地将大部分兵工厂搬迁到乌拉尔山以东地区,以应付持久战争。由于距离太远,德国红军无法进行轰炸。
另外,苏军当时无论海陆空军,都有不亚于德军的武器装备,可以大量生产。
以陆军为例,苏联的坦克、火炮、部分轻武器甚至强于德军,还可以迅速制造出来。
所以说,如果苏军指挥得当,完全可以把德军挡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根本就无法靠近莫斯科。
那么,为什么1941年苏军会遭受如此惨败,德军直接杀到莫斯科城下呢?
主要还是斯大林军事战略错误。
斯大林固执的认为,在英国顽抗的情况下,德国绝对不会对苏联开战,这会陷入可怕的两线作战。
有英国存在,至少会牵制德国百分之三十的空军力量,和大量的陆军、海军。
而德国只要持续打下去,是完全有把握登陆英国,解决英军的,无非是花一些时间。
所以,斯大林没有做出战争部署,知道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还在大量出售军事资源给德国,也说明了这点。
斯大林将大量苏军,部署在国境线附近,以威吓德国人。
这种部署是极端错误的。德军以两翼合围的歼灭战为最强战术,一开战会轻松合围歼灭这些突出的苏军。
事实上也是如此。
由于苏联猝不及防,战争开始半天内损失1200架飞机,国境线附近的军事设施几乎都被摧毁。
开战仅仅一周,德军不但重创国境线附近苏军,推进也非常迅速。德军装甲部队,第一天就推进了50到60公里。
一周后,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渡过西德维纳河;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南方集团军群的前锋也开始进逼乌克兰首都基辅。
据战后西方公布的统计资料,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30万名苏军被德军俘虏。
至此,苏军的防御体系被冲的七零八落。
此时,如果斯大林足够理智,应该命令一部就地抵抗,大部则暂时后撤,等待援军赶到后恢复元气,在进行攻势防御。
但斯大林又错误判断形势,认为现有的苏军完全可以对付德军。
在斯大林的命令下,苏军不允许撤退,而是不惜战到一兵一卒也要死守。
这简直是在帮助希特勒的忙。
当时希特勒进行的闪电战,不怕苏军防守,再多的苏军也可以装入包围圈,不战自溃,就怕苏军有序后撤。
结果,苏军接连遭遇了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的惨败,大量苏军被合围歼灭,德军损失则不多。
在占领斯摩棱斯克以后,中央集团军群距离莫斯额只有380公里。
此时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发生了分歧。
将军们认为,趁着中部苏军全面混乱的有利时机,中央集团军群应该果断突进,一举占领莫斯科。
但希特勒则认为,是否占领莫斯无足轻重。当年拿破仑虽然占领了莫斯,但没有歼灭苏军主力,最终还是遭受了惨败。
况且,当时南方乌克兰境内苏军还有接近百万的庞大兵力。
中央集团军群不顾侧翼的危险,强行进攻莫斯科,是非常危险的。
于是,在众多将军的反对下,希特勒分调部分负责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进攻南方的基辅,这就是基辅会战。
基辅会战中,斯大林犯了老毛病,下令没有自己的命令,任何部队不许撤退。
然而,等到斯大林下令撤退时,基辅地区苏军已经基本被合围。
最终,70多万苏军被德军合围歼灭高达66万,苏联整个西南方面军几乎被歼灭。
虽然德军获得了辉煌的胜利,也让德军现役部队一举超过苏军,却花费了2个多月的时间,基辅战役从7月7日进行到9月26日。
这为斯大林调动部队防御莫斯科,赢得了有利的时间。
另外,北方集团军群作战也不太顺利。他们虽连续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在芬兰军队配合下推进到列宁格勒地区,就遭到激烈抵抗。
这里苏军数量众多,高达90多万人,比德军多不少。苏军修建了复杂的防御工事。而且同乌克兰大平原不同,这里地形复杂,不适合部队快速推进,大大抵消了德军的优势。
而芬兰人在收复了被苏军占领的失土以后,就不再推进,德军只能独自作战。
最终,德军无法占领列宁格勒,就进行了800多天围困战。围困战牵制了几十万德军,无法增援莫斯科方向。
由于苏联领土面积辽阔,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也在南方艰苦战斗,进行了诸如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等战役,无法支援中央集团军群。
于是,中央集团军群从9月30日开始,独立进攻了莫斯科战役。
中央集团军群可以使用的兵力为100万人,1700辆坦克,1.4万门火炮,1400架飞机。
苏军则有125万人,990辆坦克,7000多门火炮,600多架飞机,但还有300公里纵深防御阵地。
此时苏军改变了以往错误的战略,并不是死守某一个阵地,一旦阵地被突破,就有序后撤进入二线三线阵地继续防御,也防止被德军合围。
莫斯科战役初期,德军仍然连连获胜。
维亚济马及布良斯克战役中,德军又俘虏了50万苏军。
但是,此战进行了差不多2周的时间,增援的苏军源源不断赶到。
同时,越接近莫斯科,苏军防御阵地就越牢固,防御也越顽强。
更倒霉的是,10月开始,苏联普遍降雪降雨,完全破坏了道路。
苏军是防御一方,本来就囤积了大量辎重,并不受大的影响。
而德军是进攻一方,恶劣的天气导致进攻大大受阻,冻死冻伤的士兵超过了战争伤亡。
于是,古德里安的部队被迫于1941年10月29日停止前进。
此时中央集团军已经精疲力尽,只有33%的摩托车仍然可被正常使用,步兵师只有33%或50%的兵力,严重的后勤补给问题妨碍运送保暖衣服及其它冬季装备到前线。
但苏军也好不了多少。
此时德军参与对莫斯科最后总攻的有90万人,苏军只剩下50万人。
然而,一切的关键在于,德军已经用光了所有的预备队,苏军也正好相反。
德军在风雪中战斗了一个月,11月28日德国国防军到达希姆基的卡拉斯拉雅波利亚纳村,这里距离莫斯科不多于20 公里。
只是,德军战力已经耗尽,补给也断绝,无力继续进攻了。
而这1个月内,苏军又大量援军赶到,兵力一举增加到220万人
至此,数量仅有几十万的德军已经无力进攻,在12月5日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
而苏军却拿出125万大军反攻,德军无奈之下只能暂时后撤100至250 公里,由此莫斯科战役结束。
整个莫斯科战役,苏军伤亡高达100多万人,德军损失30多万人。
虽然双方伤亡比相差巨大,但德军消耗了很多的有生力量,苏军损失虽大却能够弥补。
尤其重要的事,莫斯科战役是一场消耗战,德军不但没有占领莫斯科地区,也没有能够歼灭苏军主力,无论从战略和战术上来说,都没有打赢。
自然,德军也不能说败了,只是暂时后撤而已。此时德军仍然掌握战场主动权,发挥出色还是可以获胜的。
而除了莫斯科以外,苏军在其他方向连遭惨败,南方集团军攻占哈尔科夫又占领了克里米亚,几乎完全占领了乌克兰地区。
北方集团军群合围了列宁格勒,虽然必须分兵一部分围攻,但这里百万苏军已经无法构成威胁。
1941年,苏军还是非常不利,关键就看1942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