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与砍杀天下布武,骑马与砍杀mod对应的中文名是什么?
是8合1典藏版吧
native 原版
puzzles 小游戏集合
custom commarder 领军者
Tenka2 天下布武2
nativeplus 泡菜
WW2 China Battlefield 二战 中国战场
还有无双三国。乱舞水浒。汉匈全面战争。
藏于台北故宫南薰殿的明代十三帝坐像轴?
在北京紫禁城外朝西路,武英殿西南面有一座独立的院落,里面的南薰殿是故宫中为数不多保留至今的明朝建筑。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十月,清高宗弘历在内务府中发现一批明朝留下的历代帝后画像。乾隆帝下令将其重新装裱之后,就被放置在了南薰殿之中。
上世纪四十年代,这批画像中的大部分被运至台湾省,收藏在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很多有幸参观过画像的观众会有一个疑问,明朝在北京城陷落之前,一共有16位皇帝,可是南薰殿藏画之中却只有13位皇帝的画像。到底缺了哪三位皇帝?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没有留下画像呢?南薰殿藻井南薰殿画像中缺少的三位皇帝笔者查了很久,对于这批画像究竟是何时所绘,似乎并无确切时间。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曾下旨绘历代明君贤臣图,并将其置于文华、武英两殿。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馆藏,十三位榜上有名的皇帝分别是:1、太祖高皇帝朱元璋,2、成祖文皇帝朱棣,3、仁宗昭皇帝朱高炽,4、宣宗章皇帝朱瞻基,5、英宗睿皇帝朱祁镇,6、宪宗纯皇帝朱见深,7、孝宗敬皇帝朱祐樘,8、武宗毅皇帝朱厚照,9、世宗肃皇帝朱厚璁,10、穆宗庄朱载坖,11、神宗显皇帝朱翊钧,12、光宗贞皇帝朱常洛,13、熹宗悊皇帝朱由校。至于缺失的三位皇帝,分别是: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钰和崇祯帝朱由检。至于为什么是这三人,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他们一个是亡国之君,一个是半个亡国之君,另一个则只能算半个皇帝。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其中缘由。明太祖朱元璋官方画像朱允炆:半个亡国之君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一月,懿文皇太子朱标次子,太祖朱元璋第三孙。朱标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子,从幼年起便接受当时大儒宋濂的悉心培养。朱元璋称吴王,朱标是吴王世子,朱元璋称帝,朱标则是皇太子。朱标有五个儿子,其中长子朱雄英和第三子朱允熥乃太子正妃常氏所生,朱允炆及另外二子乃太子次妃吕氏所生。朱雄英早夭之后,按理朱允熥才是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的嫡长孙。但是当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不幸去世之后,朱元璋经过五个月的深思熟虑,最终放弃了具有强大军方背景的朱允熥,反而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了朱允炆能够顺利继位,朱元璋出手清除了包括凉国公蓝玉在内的大批开国武勋集团。然而武将势力的没落,却带来了文官势力在朝中的极速膨胀。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东宫班底立刻成为辅政大臣。这些代表江南大地主利益的文官们,对于残酷打压他们的朱元璋恨之入骨,同时对手握重兵的太祖诸子也是急欲除之而后快。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八月,太祖皇帝尸骨未寒,朱允炆便将自己的五叔周王朱橚全家打入大牢。此后太祖第七子齐王朱榑、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第十八子岷王朱楩相继被废为庶人,第十二子湘王朱柏甚至被逼自尽。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忍无可忍的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朱允炆剧照这场皇室内战一直持续了三年,直到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军攻入南京才宣告结束。关于朱允炆的结局,明代官方史书言之凿凿认定他在皇宫奉天殿自焚而死,而众多的野史则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朱允炆如何化妆成和尚逃出皇宫的经历。朱棣登基之后将建文年号改为洪武,试图将朱允炆存在过的痕迹彻底抹去。在北京陷落之前,明代官方对朱允炆的称呼都是“建文君”,既不给他谥号,更遑论庙号。在这种背景下,明代官方自然是不会留存朱允炆的画像。庚午,命五府六部:“一应建文中所改易洪武政令、格条,悉复旧制。” 遂仍以洪武纪年,今年称洪武三十五年。—《明太宗实录卷九下》朱祁钰:只算半个皇帝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八月,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之弟。作为次子及庶子,受封郕王的朱祁钰原本和皇位是无缘的。但是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御驾亲征的朱祁镇却在土木堡做了瓦剌人的俘虏。瓦剌军队裹挟着朱祁镇向北京大举进发,在这危难关头,明廷将郕王朱祁钰推上了皇帝宝座。朱祁钰这个皇帝,一定程度上算是一个过渡皇帝。因为他的兄长朱祁镇虽然被尊为了“太上皇帝”,但是侄子朱见深却被立为皇太子,意味着将来皇位还是会回到兄长的后代手中。但是赶鸭子上架的朱祁钰任用于谦、石亨等人在北京保卫战中击败了瓦剌军队,守住了大明的宗庙社稷,让他本人的威望达到顶点。朱祁钰剧照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已经失去利用价值的太上皇帝朱祁镇被放回北京,随即被“请”入紫禁城外的南宫进行软禁。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羽翼已丰的朱祁钰将朱见深降封沂王,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可惜一年后朱见济早夭,而朱祁钰也再未能生出一个儿子。自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朱祁钰连续三天没有视朝,一时之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正月十七日,太上皇帝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帮助下发动政变,重新夺回了皇位。二月初一日,朱祁钰被废为郕王。当月十九日,郕王去世,赐谥曰戾,葬祭礼如亲王例。朱祁钰原本在天寿山修了一座寿陵,但是朱祁镇如何会让他葬入帝陵。最终朱祁钰的墓地,位于北京金山(今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规制即使在亲王级别中也算是寒酸的。在英宗在世之时,朝臣们自然不敢对朱祁钰的地位提出异议。但是郕戾王毕竟有功于社稷,等到宪宗朱见深继位之后,还是有不怕死的官员上疏为朱祁钰喊冤。壬午,湖广门州学训导高瑶上言:“正统己巳之变,先帝既已北狩,皇上方在东宫。虏骑薄于都城,宗社危如一发。使非郕王继统,国有长君,则祸乱何由而平?黠虏何由而服?銮舆何由而还?六、七年间海宇宁谧,年谷屡丰,元元乐业,其功不小。”—《明宪宗实录卷四十二》景泰陵此时是成化三年,朝中反对恢复朱祁钰名誉的力量还很强大,但是宪宗虽然没有恢复叔父的帝号,但是依然做出了自己的表态:“景泰已往过失,朕不介意”。到了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宪宗以叔父“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有的功劳,下旨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之号。最终朱祁钰被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宪宗还在册文中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其尊谥册文曰:维成化十一年岁次乙未十二月丙子朔二十四日,侄嗣皇帝见濡谨再拜稽首上言。伏以功业之盛者,宜享乎徽称。孝爱之隆者,莫先于继志。恭惟叔父郕王,比当多难之秋,俯徇群臣之请。临朝践阼,奋武扬兵。却虏势于方张,致蛮舆之遄复。奠安宗社,辑宁邦家。敬养构于奉尊,惠化周于逮下。—《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然而之所以说朱祁钰只算半个皇帝,是因为朝廷虽然恢复了他的皇帝身份,但却没有给他上庙号,故而不能祔享太庙。此时的景泰陵虽经修缮,大体仍然是王陵级别,包括没有使用皇帝专用的黄瓦,仅是亲王级别的绿瓦。直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明世宗朱厚熜拜谒景泰陵之后,才改易黄瓦,并对整个陵寝规制按照帝王陵标准进行了调整。朱由检:亡国之君朱由检,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十二月,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生母刘氏,顺天府宛平县人,为太子淑女(低级妾媵)。由于朱常洛并不得其父明神宗朱翊钧的喜爱,在太子这个位置上一直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多年的走钢丝经历,让朱常洛在面对自身不喜爱的妃嫔时毫无耐心。就在朱由检五岁那年,刘氏突然暴崩,死因和朱常洛有关。已,失光宗意,被谴,薨。光宗中悔,恐神宗知之,戒掖庭勿言,葬于西山。—《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朱由检剧照神宗驾崩之后,皇太子朱常洛即位。但是这位熬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只做了一个月皇帝便驾鹤西去,皇位传给了朱由检的大哥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九月,朱由检被册封为信王,熹宗同时传旨为信王生母刘氏上谥号、养母李选侍上封号。乙卯,上谕内阁:“皇五弟今封信王,已故生母选侍刘氏诞育勤苦。所有谥典并见选侍李氏抚育皇五弟有年,应得封号卿等一并拟谕传示礼部,查例来行。”—《明熹宗实录卷二十六》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熹宗驾崩,由于并无子嗣(其实熹宗有三个儿子,可惜全部夭折),信王朱由检成为明代历史上第一位以“兄终弟及”方式即位的皇帝(当然也是最后一位)。当年十一月,登基不久的朱由检就剪除了权监魏忠贤。东林党人大喜过望,得意洋洋地宣称此时的朝廷为“众正盈朝”。崇祯帝也是踌躇满志,任用袁崇焕经略辽东,立志成为中兴之主。当然谁也想不到,攫取了朝廷大量钱粮的辽东防线就如纸糊的一般,让皇太极在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年底直接杀到了北京城下。崇祯帝殉国处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大明朝内有流寇,外有清贼,你方唱罢我登场。明军精锐在不断疲于奔命中逐渐消耗,国势日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七日,闯王李自成指挥大顺军对大明王朝的京师发动了最后的总攻。三月十八日,北京城破。三月十九日,崇祯帝朱由检遣散了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砍死了幼女昭仁公主,砍伤了长女长平公主,随后在景山自缢,终年34岁。结语:北京陷落之后,朱由检的堂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为崇祯帝上尊号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此外出于笼络江南民心,和凝聚南方军民抗敌的士气,朱由崧为朱允炆上尊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又为朱祁钰上尊号为“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可惜此时的南明朝廷自顾不暇,虽然为三位大明天子上了谥号庙号,但想来既无精力也无能力再为他们留下画像。故而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南薰殿藏画,就只有十三位明朝皇帝。他会终结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吗?
不会。
很多人认为织田信长会终结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其实是受到了“本能寺之变朝廷黑幕说”的影响,在该说法中,朝廷认为织田信长威胁到了自己在日本的地位,因而产生了谋害织田信长的想法,最终才酿成本能寺之变。
本能寺之变的“朝廷黑幕论”素来一直都受一些小说家们的青睐,毕竟一场简单的叛变,要是加入了各方势力,变成一件错综复杂的政治事件,就会变得戏剧性起来。
不过,从历史上来看,织田信长与朝廷的关系却一直都很不错,小说家们喜欢的“朝廷黑幕论”,在史料的冲击下简直不堪一击。
朝廷黑幕论一般有这样的依据:
1、三职推任事件,朝廷担心控制不住织田信长,想让他在关白、太政大臣、幕府将军三个职位里选择一个任职,但是织田信长却拒绝任官。延伸开来联想,就是织田信长不想在朝廷的体制下任官,想成为超越朝廷的存在。
2、织田信长曾施压逼迫正亲町天皇退位。
3、擅自切取兰奢待事件。
4、织田信长拒绝采用朝廷的历法,而是采用浓尾的历法。
那么,这些事件,在历史上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说说三职推任,三职推任一直是被大家误解最大的一件事。通说中这件事是这样的:“当时的织田信长无官无职(前几年辞掉了朝廷的官职),于是朝廷便想推举织田信长出任官职,但是却被拒绝了。”
实际上,三职推任事件并非是一件正式的任职事件,只是朝廷派出使者表示想推举信长任官而已,同时,拒绝任官的也不是织田信长本人,而是京都所司代村井贞胜。至于村井贞胜为什么拒绝朝廷对主公的推举,除了有织田信长的授意的可能以外,还有一种可能便是织田信长压根不知道这件事,村井贞胜拒绝此事的理由是自己没有权力做决定。即便是织田信长的授意,当时日本尚未统一,织田信长暂时不想任官也不是不能理解的事。
另外,织田信长虽然辞去了朝廷的官职,但是却保留了朝廷的位阶,这也表现了织田信长日后还是想回归朝廷任官的。而之所以会辞官,是因为信长将家督传给了织田信忠,想要朝廷给织田信忠加官进爵,巩固织田信忠的地位。
其次,便是逼迫正亲町天皇退位以及兰奢待事件。实际上,很多人对日本中世史不甚了解,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朝廷的真正领头人并非是天皇,而是“治天之君”上皇,也就是退位以后的天皇。所以,织田信长建议正亲町天皇退位,其实不是想剥夺正亲町天皇的权力,而是想让天皇成为上皇,开设院厅。兰奢待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兰奢待是一块古香木,被人认为是象征统治者的权威,织田信长虽然切取了兰奢待,但是却将切下来兰奢待献给了正亲町天皇,正亲町天皇后来也将信长献上的兰奢待切出几片,赐给了毛利辉元等大名。所以说,信长切兰奢待并非是自己要挑战统治者权威,而是向天皇示好,同时因为信长的示好,正亲町天皇自己也在文书里写到:“现在是复兴王家的好时机”。
朝廷黑幕说的最后一条,便是历法的冲突。在古代的东亚,历法向来是统治者颁布的,正确的历法可以引导农民们播种、收获等等,因此编纂历法说是统治者权威的一种也不为过。不过,当时织田信长领地的历法却与朝廷的历法有了冲突。这是主要是因为朝廷当时推算作成的历法并不准确,与浓尾地区历法师创作的《浓尾历》有误差,织田信长也多次向朝廷表示朝廷的历法不准。“朝廷黑幕说”里朝廷正是担心织田信长想要夺取创作历法的权利(意味着篡权),所以才想谋害信长。不过,实际上从古文书来看,尽管织田信长认为朝廷赐给织田家的历法不准确,但是织田家的家臣所写的文书却都是按照朝廷历法来署日期的,这便意味着,织田信长只是想要朝廷修改错误的历法,而不是拒绝使用朝廷的历法。
骑马与砍杀战团日本战国剧本?
典藏8mod的我也玩过,怎么说呢,有好多的武器马匹和装备都出不来,一般商店里卖的就是打刀之类的武器。
甚至不如原版的物品多。...因此我怀疑这个mod做的不是那么完整。那个生驹吉乃...历史上是织田信长的侧室... 结婚和统一全地图是两码事...你以为你统一了全地图,美女都来找你了?有了江山不等于有了美人... 天下布武剧本,就是你说的那个战国的,是无法当国王的... 据我所知,典藏8mod中的这个天下布武剧本是无法结婚的。除了地图有了较大改动外,其他都和原版的差别不大,因此可玩性并不高。火枪兵就是弩手改了一下外观而已。要想结婚,你去玩“订婚舞会”吧,这个mod是可以结婚的。或者你去买个战团的序列号(98元...),战团这个新版本是可以结婚的。反正我对mod基本失望了...有时候玩玩“泡菜”外,连“领军者”我都不玩。漏洞百出啊!现在基本还是玩原版。丰臣秀吉为何想要定居宁波?
根据现有的史料来看,丰臣秀吉并没想过要定居宁波,他只是对宁波有比较多的了解。
在日本的史书中,多次描述过丰臣秀吉对于宁波有一种向往,这和当时的东亚地区局势以及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是有着很大关联。
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时期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其出生于1537年,原生家庭环境并不好,父母都是贫苦农民。
长大后,他成为了当地割据军阀势力的军队士兵,但是也仅仅不过是一个下级步兵,直到织田信长开始“天下布武”,丰臣秀吉才走上了事业的快车道。
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被杀,而丰臣秀吉作为织田信长的家臣,在后续的权力斗争中获得了最终胜利,并于1585年成为了当时日本的“关白”。
而“关白”便是在日本天皇不掌握实际权力的情况下,朝廷内部的最高执政者。
丰臣秀吉成为领袖后,他开始对亚洲地区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想法。他也确实是一个比较优秀的统治者,在他的带领下日本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可是日本国内的分裂依旧非常严重。
自战国时代以来,各地方军阀势力各自为战,日本已经数百年没有一个统一政府了。虽然丰臣秀吉凭借强大的武力压制住了那些下层地主军阀,可问题是这样的统治力是相当有限的。
丰臣秀吉的政令一旦出了自己的直辖领地,到了其它军阀的领地就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有些地方军阀还会阳奉阴违,表面上遵守他的命令,但是在暗地里却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阻止改革。
所以这位日本历史上的枭雄人物便提出了向外扩张,转移内部矛盾的计划。
他认为军阀之间的大规模混战和日本的土地狭小是有着直接关系的,那么日本完全可以通过对外扩张的方式,在朝鲜半岛甚至,是在亚洲大陆上掠夺土地,建立一个所谓的由日本为中心的“大亚洲帝国”。
其实日本在二战时候所提出的所谓“大东亚共同圈”,也借鉴了此前丰臣秀吉的战略构思。而那时,他便表现出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宁波的兴趣,不过这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因为当时宁波是大明王朝沿海地区最重要的海上贸易城市之一,并且其承担的就是明朝和日本之间的贸易,所以有很多日本商人经常来往于海上,他们也把宁波这座城市的风貌带到了日本。
而对于丰臣秀吉来说,他能够接触到的属于明朝的城市,恐怕也只有宁波了,毕竟那会儿明朝所实行的中央海禁政策并没有彻底终结。
有明一代,为了推动国内农业的发展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海禁政策。从洪武一直到正德,海禁政策的执行力度相当之高,所以在明朝的中前期,我国的海洋贸易事业一反常态地从宋朝时期的巅峰一口气跌到了谷底。
要知道在南宋最强盛的时候,商船甚至可以出现在中亚国家的港口。
可是在明朝建立后,官方所组织的对外贸易基本断绝,虽然偶尔有一些东南沿海地区的平民想要出海搞贸易,但是这仅仅是个例,根本形不成规模与体系。
直到正德年间,明朝财政状况迅速恶化,为了缓解危机便在东南地区开放了几个港口,展开了一系列由朝廷所主导的局部官方贸易,并且还放松了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从正德年间开始,海洋贸易得到发展,嘉靖皇帝在位期间达到了巅峰。
只不过整个大明帝国开放的也仅限于局部沿海地带,外国人很难深入中国大陆。而丰臣秀吉活跃的时期就是明朝的嘉靖、隆庆和万历这三位皇帝的执政时期。
所以丰臣秀吉对大明的繁华是有所了解的,只不过知道的却相当有限,他从商人那所得到的也大多都是关于宁波的消息,毕竟当时很多日本人都觉得宁波才是大明王朝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城市。
那么他在喊出要征服整个亚洲的时候,也确实是想过要拿我们的沿海地带作为未来的统治核心,当然这样的想法是极为狂妄的。
在丰臣秀吉时期,日本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目的是想要以朝鲜为踏板对大陆发动战争,实现自己所谓“亚洲帝国”的野心。
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联合日本国内的地方军阀出兵14万攻打朝鲜。当时的朝鲜因为承平日久,面对如狼似虎的日军时显得无能为力。
从1592年4月日军跨越朝鲜海峡在釜山和庆州一线登陆后,仅仅只用了数月时间就攻破了朝鲜的首都。这时的丰臣秀吉可以说是极为嚣张,刚打下朝鲜后就声称进军大明内陆,还要“迁都北京”。
但是随着明军介入,却让丰臣秀吉意识到日本与真正的大一统帝国有多大的实力差距。
——当时在日本发动对朝侵略的同年,万历皇帝派遣辽东总兵李如松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辽东经略,带领着水陆军总共4万余人在当年年底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在李如松带领下,明军在朝鲜战场上大败日军,仅仅只用了三个月时间,便成功把战线推进到平壤。
1593年3月20日,丰臣秀吉在朝鲜首都平壤开展了一次军事会议,此时他们派出去的大军已经基本上被消灭殆尽,能够赶去平壤附近参加集结的军力甚至不到一万人。
丰臣秀吉的侵略野心被李如松彻底粉碎,所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与明朝和谈,灰溜溜地离开了朝鲜,而他也终究是没能来到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