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甘宁,曹操做梦都想得到的五虎上将是谁?
曹操做梦都想得到的五虎将是谁,答案当然是关羽。为什么呢,三国时名将辈出。赵云马超还陆逊吕蒙等都是数一数二的名将,为什么偏偏是关羽呢。也许是对关羽的求而不得吧,曹操对关羽的第一次印象,应该是关羽温酒斩华雄,其他诸侯的大将,都是一去不反,只有关羽,从容自若,轻松的将华雄的人头,放到了诸侯联军的面前。第二次就是三英战吕布,能和吕布交锋的大将有几个,这样的一员虎将,谁不喜欢。曹操在后来和刘备集团的征战中,刘备集团惨败,刘备张飞不知道落到了什么地方,而关羽被困土城,曹操早就想得到关羽这员虎将,于是派人说服关羽,最终关羽被说服了,同意暂时归顺曹操,但是有条件,要善待自己的嫂嫂,并且以后要是得知刘备的下落,就会带上嫂嫂去寻找。这些条件曹操都答应了,因为关羽能够忠于自己的旧主,也会忠于自己,只要自己用心的对他好,就不信关羽还会在去找刘备。出于这点考虑,曹操没有反对。而且对关羽很照顾,把自己吃的鹿肉送给关羽吃。还把吕布的赤兔马给了他,曹操的表现让关羽很感动,但是依然不能阻止关羽去寻找刘备的决心。可是曹操这样厚待关羽怎么报答呢,当然只有在战场上报答了,于是斩颜良诛文丑。算是报答了曹操,当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便执意要去找刘备。这下曹操伤心了,自己对关羽这么好,可是他还是要走,同时也很佩服关羽,不忘旧主中心耿耿,自己这么多的属下都未必能做到。可是还是不想让关羽去找刘备,关羽只能挂印封金,带上嫂嫂去寻找刘备。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曹操知道自己的大将被关羽所杀,知道怎样也留不住关羽了,对此曹操还是很惋惜的。之后关羽北伐曹操联合孙权才打败关羽,当关羽的人头出现在曹操的面前,他很难过,为关羽立碑修墓。可以说他很敬重关羽,对他的人品,对他对刘备的中心。对他的求而不得,这使曹操有了挫败感,后来又对关羽的人品打动,所以关羽才曹操做梦都想得到的大将。
为什么曹操能打赢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 东汉末年“三大战 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 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1、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颜良。
2、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3、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汉献帝建安 十三年(公元208年) ,志在统一全国的汉丞相曹操在赤壁 大败于孙权、刘 备联军,失去了统一的最佳时机,孙权在江东的统治更加巩固,而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三国鼎立之势初步形成。
古今学者在分析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原因时看法颇多,王夫之认为曹操有太多主客观上的不利因素:“赤壁之战,操之必败,瑜之必胜,非一端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故韩信以能多将自诧,而谓汉高之不己若也,此其一也。操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老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无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重以戴先主之德,怀刘琦之恩,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此又其一也。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知此,而兵之所己,与敌之足畏与否也,皆可预料而定也”;
晋代史学家习凿齿认为是曹操一时的骄傲自满招致失败:“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
当代学者多认为当时统一的条件尚不成熟,当下学界已成定论的一种说法是:“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给南方孙、刘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同一时期北方的国家则由于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摧残,无力消灭南方的国家,以统一中国”,即“经济均衡论”。笔者认为以上各家说法皆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从当时的战略角度考虑,曹操之所以在赤壁惨败,进而丢掉几乎整个荆州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及时攻击占据战略要地夏口的刘备残余势力,致使孙刘联盟,并以夏口为据点向曹军发起反攻。可以说,忽视夏口的重要战略地位是曹操的战略失误,并直接导致了赤壁惨败。
原因 分内部和外部。外部是曹操通过战争 的统一方式并不深得民心,和刘 备孙权的积怨比较深, 造成敌人拼死一搏,加之长江天险作为屏障,造成长久的对峙,不利远伐部队作战。内部原因我觉得有三。第一是战略失误,古代收复江南,最好的做法是先取四川再顺江而下~也就是攻打张鲁和刘璋为先,后取刘备孙权。第二是曹操的军队是北方部队,不习水战。第三是曹操被胜利冲昏头脑,错误估计了形式,造成大意轻敌。
为何马良随军未指出刘备连营八百里的错误?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记载:“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马氏是荆襄一带的名门望族,在离襄阳不远的宜城聚族而居。马家有兄弟五人,个个才华横溢,名闻乡里。马氏五兄弟中最出名的当属马良和弟弟马谡。论才干,马良在五兄弟中最出色,因他眉毛中生有一撮白毛,故人称“白眉马良”。宜城一带的乡谚云:“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也是乡亲们对马良才学出众的由衷赞誉。
马良和马谡是亲兄弟。诸葛亮隐居隆中期间,广交荆襄名士,与马氏兄弟亲善,尤其与马良关系最为密切。后来,马良在写给诸葛亮的信中称其为“尊兄”。显示出两人关系的亲密无间。 刘备在荆州建立政权时,马家是至关重要的地方支持力量。除马良外,庞统、庞林、马谡、习祯等荆州才子均分别成为蜀汉政权的中坚力量,对蜀汉的发展壮大,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 三国志》载,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任荆州牧,在诸葛亮的举荐下,特征召马良为州从事。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取益州(今四川)时,诸葛亮随后率军溯江西援,马良奉命留守荆州,辅佐关羽,为其出谋划策。
史载,先主伐益州时,马良曾经写信给诸葛亮说:“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 使时闲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世,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虽非钟期,敢不击节”!
大意:听说雒城已被我们攻下,这是上天的福佑;尊兄适应时势把握时机,辅佐光大邦国之业,智慧的光芒已经显露。能灵活地运转思维,审察事理明断,实非易事,为此须当适时地选取贤才。如能高瞻远瞩,仁德通达天际,使时人能集中注意力聆听其言,举世服从于其道,以高妙之音乐,纠正郑、卫之淫声,有利于各项事业,不起相互之间的干扰,这才是管弦演奏的绝技,俞伯牙、师旷的调协。我虽然不是钟子期之辈,却也得为之击节叫好!马良满腹经纶,识见过人,刘备取益州后封其为左将军掾。
《三国志》载,后马良奉命出使东吴,他对诸葛亮说:“今衔国命,协穆二家,幸为良介于孙将军。亮曰:‘君试自为文’”。马良对诸葛亮说:“今日奉朝廷命令,协调、和睦吴蜀两国关系,希望您能向孙权将军介绍我的情况”。诸葛亮请马良自己起草文件,介绍自己。马良当即起草道:“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以绍昆吾、豕韦之勋。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愿降心存纳,以慰将命”。
马良起草这段话的大意为;
本国君主特派属官马良前往访问续好,以发扬光大昆吾、豕韦的结盟功业。来人是吉士,曾为官荆楚,很少有轻率鲁莽之处,而有周全的美德,希望能屈驾接纳,以利他完成使命。孙权看后,对他的才气大为赞叹,非常恭敬地接待了他。
章武元年(221),刘备正式登基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封马良为侍中。章武二年(222),刘备兴兵伐吴,欲复夺荆州,为关羽复仇,派马良招抚武陵(今湘西北常德一带)蛮夷诸部,“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马良圆满地完成了招抚工作,各部首领都接受了蜀汉的封号印信,相继归附刘备。
同年六月,东吴大都督陆逊在夷陵猇亭一带据险坚守,拒不出战,刘备无奈,命蜀军“舍船就步”,树栅结寨连营七百里,遭陆逊火攻,大败亏输,几乎全军覆没,马良亦死于乱军中 。刘备拜马良子马秉为骑都尉。
史书中没有记载刘备下令全军“舍船就步”、连营七百里时,随军出征且身为高参的马良有没有谏阻他这样做的细节。
《三国志》等信史没有关于马良指出刘备连营七百里错误的记载。但小说《三国演义》对此中却有详细描述,不妨作为参考。
《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有关于陆逊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以及马良谏阻刘备的描述:
......却说先主自猇亭布列军马,直至川口,接连七百里,前后四十营寨,昼则旌旗蔽日,夜则火光耀天。忽细作报说:“东吴用陆逊为大都督,总制军马。逊令诸将各守险要不出。”先主问曰:“陆逊何如人也?’马良奏曰:“逊虽东吴一书生,然年幼多才,深有谋略;前袭荆州,皆系此人之诡计。”先主大怒曰:“竖子诡计,损朕二弟,今当擒之!”便传令进兵。马良谏曰:“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先主曰:“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遂亲领前军,攻打诸处关津隘口。马良虽然没有明指连营七百里犯了兵家大忌,但屡次提醒刘备万不可轻敌,尤其要注意用兵诡诈、计谋百出的陆逊 。只可惜刘备不听,执意进兵,这才有了后来的夷陵惨败。《三国演义》虽只是历史小说,但源出《三国志》,“三分虚,七分实”,足可作为正史之补充。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有哪些历史大事发生过?
鼠年这个含义其实由我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方法演化而来,这是我国古代先民通过天象等自然规律总结出来的历法方式,是古人智慧的象征。天干地支以十干、十二支构成,以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的规律组合序列,故而形成了60年一轮回的纪年方法。其中十二地支被形象化的附以十二生肖,所以才有了鼠年等年份的说法,天干则与传统文化里的五行对应。如果按照古代先民总结的规律,并非鼠年不平凡,而应该是庚子年不平凡。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理应尊重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同样也要理性对待。
天干地支与五行属相古人在研究天象的气候,并没有较好的观测工具,所以对于较为稳定的恒星,以及位置特定的星体比较崇拜,与白天太阳活动相比较,夜观天象成为预测吉凶的最佳方式,所以位置较为固定的北极星就成为参考标志,这个北极星在古代称为“紫微星”,北斗七星则围绕它四季旋转,所以被古人看做是众星之主,是对应帝胄的象征。与紫微星相匹配的,则是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即“二十八宿”,又将此二十八宿按照方位划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每个方位占七宿,四个方位就是我国古代所讲的“四象”。这个四象其实与西方的星座有贯通之处,比如东方青龙一象的氐土貉宿,经研究表明,对应的就是现在所说的天秤座。所以四象二十八宿与黄道十二宫具有相通之处,皆以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规律而得出,记录日月五行的位置所在。
我国古代与希腊“黄道十二宫”不同,是将二十八星宿分别取象,以十二地支的方式记录,所以无论是天干、还是地支,都与五行对应。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甲、乙带风;丙、丁带火;戊、己带湿;庚、辛带燥;壬、癸带寒,表明天上五行之气遵照五行相生的规律运行变化。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寅、卯带风;巳、午带火;申、酉带燥;亥、子带寒;辰、戌、丑、未带湿,表明地上五行之气以另一种规律遵循五行相生。简单来讲就是说天干是天上的五气规律,地支是地上的五气规律,即古人所说的天道、地道。
“昔盘古氏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辞》古人将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结合阴阳之说,就产生了天地定位,干支定时空,时空定世界的纪元方式——“六十甲子”。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的规律形成60个序列组合,即60年。庚子年中的庚为“更也,秋收而待来春”之意,子为“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之意,待春遇阳始,这在字面上是非常融合的。
“甲午乙未砂中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箔金,甲辰乙巳覆灯火”——《六十甲子纳音歌》但从五行上讲,庚子纳音“壁上土”,厚德之土本克众水,不惧众木来害。而戊土为云,戊癸化火,火为日,故为天云日承,乃气过孚虚之土,所以庚子也有“土中空者”一说。若得重土相资,则水木不刚,而水土同宫,子为刃,极至而反,盛于亥而衰于子,阳出而阴伏。庚子为六十甲子第37位,前一位正是己亥,所以从五行上讲,盛于亥而衰于子就是庚子年运势不佳的写照。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由十二生肖对应十二地支来看,这个排序在历史上说法众多,例如民间故事、动物习性、五行阴阳等,在占卜文化中,多以五行阴阳的说法呈现。关于动物习性的说法上,鼠年属于猪鼠交接的一个轮回交替,在十二生肖中,猪是最静的,鼠是最动的,交接过程中的不和谐在所难免,岁运换甲时期,阴阳平衡短时会被打破实属正常,并流传立春之后,鼠归正位,一切将回归自然。这些民间说法各有各的依据,其实也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些富含了丰富的迷信色彩,只当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向往罢了。
庚子年大事记载如果从封建社会算起,离我们最近的庚子年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慈禧于该年五月二十五日对八国宣战,由此揭开了英、美、法、俄、德、日、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这场战争中,慈禧的错误判断,以及盲目宣战,造成清廷西狩,主权沦丧的恶果,次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赔款一项约定了一个中国人付出一两白银,合计4亿5千万两,此项赔款史称“庚子赔款”。同样发生在清朝的道光二十年(1840),先是俄罗斯出兵占领我国属邦哈萨克100万平方公里土地;广东林侧徐禁烟的消息传入英国后,英国军舰于该年五月二十九日封锁珠江口,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这次战争使中国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是被动的打开近代化进程。
有明一朝的庚子年几乎没有太多变故,不知严嵩出生、东厂设立算不算为祸天下之始端。而元至正二十年(1360),天下大乱,进入战乱纷争的时期。宋淳熙七年(1180)分别出现了黎州五部落之变和戍军兵变;北宋宣和二年(1120),著名的方腊起义爆发,后被童贯成功镇压。北宋嘉祐五年(1060)交趾内侵,造成数万人战死沙场。咸平三年(1000年)正月,宋辽之间爆发瀛州之战,对之后的澶渊之盟缔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年九月,李继迁劫宋粮饷,是为宋辽夏金元的格局形成奠定了发展方向。
广明元年(880),处于唐末动乱时期,该年份的黄巢表现突出,他转战江南、渡江北进克东都、入长安,杀尽李唐宗室,建立大齐政权,为五代十国的历史格局奠定了基础。乾元二年(760),史思明复反,于魏州自立为“大燕皇帝”,同年秋九月,攻破了东都洛阳,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只好率领官军退守河阳。也是在这个月,襄州人张嘉延又在荆州叛乱,并且控制了襄州、荆州等地区,因此这时候的大唐也就正处于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的,这些事情虽然也是“安史之乱”新的高潮,但是也是安史之乱即将要结束的标志。
西晋太康元年(280)正月,西晋益州刺史王濬、镇南将军杜预、荆州刺史王浑等人水陆并进破东吴首都建邺,孙皓被俘,“三国鼎立”的时代宣告结束。而三国鼎立还要追溯到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汉献帝刘协下诏改元“延康元年”,同年冬十二月,曹丕篡汉称帝,刘备于次年在蜀中称帝,三足鼎立正式成立,与之结束正好60年。
综上,其实中华文明五千载,风雨历程写满了历史进程,庚子年有大乱,也有国泰民安,三国归晋本身就属于普天同庆的大事件,如果非要朝不好的方面去想,晋之后继者无能,造成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也能加以联系。庚子年并非必有大灾大乱,只不过别有用心的人们将此作为噱头蛊惑人心。看待传统文化我们更应该理性对待,随着国家实力的强大,一切灾难在众志成城之下,都将得到克服,这正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伟大之处。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都为孙权建立大功?
首先逻辑文史姨想说一下我理解的善终的含义,那就是一切非意外的死亡均可以归为善终的行列,那么老死和病死也属于善终的行列(好像老死也算是病死)。这样一来,我们要调查江东四位都督的死因就很有意思了,首先这四位就没有战死沙场或者是被人毒害,那么唯一能击败他们的,就是病魔和心病了。
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如果你没有一个硬朗的身体就算你再才华横溢也是白搭,所以我们能看到诸如戏志才、郭嘉、法正等人早早的就去世了。而周瑜大都督可不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反被活活气死,而是以最流行的方式病死了。周家三代都很诡异,周父早逝,周瑜死于36岁,就连颇有周瑜风采的周循也早早的去世了,所以周家或者有什么遗传疾病也说不定。
周瑜死后鲁肃背唯一重任,与小说中的那个老好人不同,历史上的鲁肃是个雷厉风行,一言不合就动手的纯爷们(详见单刀赴会怼关羽的篇章),可以说正是由于鲁肃的存在,江东的基业和地盘得以很好的留存下来。或许是他事必躬亲的习惯,鲁肃在四十多岁时一病不起,也倒下了。
而吕蒙也和他的两位前辈一样,没有战胜病魔,早早的去世。有人说吕蒙是被孙权害死的,这种说法实在扯淡的很,但不得不说,荆州之战着实把吕蒙脆弱的身板又折腾了一番,在得胜归来后吕蒙便卧床不起,也没有能力继续帮助孙权完成大业了。
而少年成名的陆逊着实在东吴风光了很长时间,但晚年的孙权性情大变,陆逊又不小心被卷进了太子争斗的圈子中,陆逊又被人诬告多管闲事。孙权得知此事后怒斥了这位已经六十多岁的“连清人”,于是老头子瞬间抑郁,在不甘与郁闷中死去了。
所以总得来说四位都督都不能算作是非善终人士,只是活的时间有点短,给人一种被害死的错觉吧。
文/逻辑文史游
你们都没丁奉活的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