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缩编,有些学校强制性叫学生买课外阅读书?
题主说学校强制叫学生买课外阅读书,我想问一下是怎么强制的?是叫你们家长统一到某个地方买?还是学校统一买回来,推销给你们家长?或者是不买书不给孩子报名之类?
我想这几种情况都不太可能发生。作为家长难道不应该让孩子多读书吗?
一、课外阅读有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很有帮助。
优秀的课外读物包括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当孩子们读到这些书籍时,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爱国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胆忠心……几千年的民族精神,蕴藏在这些文字中。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美丽的图景,感受栩栩如生的形象,体会关于爱、友情、忠诚、勇敢、正直、坚强、善良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让自己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促进小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课外阅读有利于积累语言。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感觉词穷。
孩子如果读得多,积累多,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身边那些语文成绩比较好孩子,作为写得好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爱阅读。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指导,比如介绍课外读物,指导怎样做笔记,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每学期期末家长会上,我都会列一个书单,建议家长和孩子们根据需要进行购买并认真阅读。
三、课外阅读有助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许多家长甚至部分老师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业、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这种想法,其实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
我教了二十多年语文,每天都会叫孩子读读课外书,做做摘抄,写写感想。事实证明,爱阅读,会阅读的孩子语文能力较高。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语言文学材料可以实现六个"获得": 1、 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 2、 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索和立意; 3、 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 4、 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 5、 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有所借鉴; 6、 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 有了六个"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四、课外阅读有助于孩子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素质教育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话阅读,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寻,去讨论,去领悟,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
可见,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认真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
而要指导孩子读书,很有必要由学校和老师给孩子们推荐适合孩子们的书籍,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在书海里乱撞。
只有读好书,读适合的书,才能真正实现好读书,会读书。
家长朋友千万不要把学校老师对孩子推荐的书当成强制购买,这无疑给老师们又戴上了一顶大帽子。
我是语文教育杨柳依依,关注语文教育,关注孩子健康成长!
在抗日战争中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摧毁日军的碉堡?
日军当年的碉堡炮楼并不神奇,他只能欺负缺枪少炮在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民兵,对上稍微成规模一点的八路军正规军就立马歇菜。
说起来,这些炮楼与中国本土文化颇有些渊源,河北、山西等地自古就喜欢修邬堡自守,盛世防佃户乱世防乱军,游牧民族杀来了也算个据守的手段。
到抗日战争时期,民间邬堡仍然大规模存在,而且在军阀混战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出现了许多适合开枪放炮的碉楼。
有邬堡和碉楼在,哪怕胆子最小的地主也能扛到最后一刻,就算他投降他也不愿出来,要钱给钱要粮给粮,隔着院墙往外扔,就不出来!
当时地主的邬堡有多坚固呢?就连日本鬼子都在上面吃过亏,等闲靠轻武器根本打不进去。
日本鬼子在觉得岂有此理之余,也开始学习和利用这些东西,尤其在遭遇八路军的敌后根据地战略后,地主的邬堡纷纷成为鬼子最喜欢的据点,也启发了鬼子如何去对付八路军。
在鬼子看来,缺枪少炮的八路军与流寇无异,他们根本奈何不了稍微坚固一点的工事,所以许多大小炮楼纷纷矗立,成了华夏大地上的肉刺。
随着敌后根据地的不断发展扩大,八路军在中国战场上的权重越来越高,日军这才发现自己的肚腹已经给掏空了,开始大搞“强化治安”、“铁壁合围”、“囚笼网控制”。
于是,大小炮楼据点在华北遍地开花,为了卡死我们的根据地,鬼子将各个地区用炮楼分成格子,驻扎着鬼子和伪军,拉上了电话线,甚至设置了烽火台。
此外鬼子还挖掘了无数的“封锁沟”,搞“无人区”,用保甲连坐制度严控村镇居民,还搞了大量的汉奸特务,有事没事就到处逛,避免中国人抱团。
通过这种方式,日本占领军得以分割了各个革命根据地,将根据地变成了“格子网”,将各县界分成了明确的边界,让八路军的交通变得相当艰难,队伍的建设和根据地的扩大更是成了严重的问题。
日军的炮楼建设长达数年时间,密集的地方2公里多就有1个炮楼,一个穷乡僻壤的县能摆上100多座,还引水入沟,埋地雷,架铁丝网,再用公路网串联,非常的难穿越。
大型的据点炮楼更夸张,不仅大小碉楼林立,还互为犄角,里三层外三层以电网、碉堡、军营相连,机枪火炮一应俱全,随时都能叫来飞机支援。
当年的八路军火力孱弱,对付普通的封锁炮楼还凑合,对付大型的工事据点就很乏力了。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里都不同程度展现了这些内容,庄子里的据点日军很难解决,要硬打进去,完全就是一场血战。
实际上,历史上的八路军还真是靠硬战打下了不少炮楼,这需要极快的速度进行攻击,需要在周围炮楼的增援到达前完成隐蔽集结,更需要铁一般的纪律和牺牲精神。
正因为如此,我军的“围点打援”、“穿插”以及狂攻属性全在抗战中被点亮和磨得烂熟,毕竟比起单纯用武器克制炮楼,人的头脑发挥的力量更大也更符合八路军的实际情况。
八路军经常性的以“布大局,烹小鱼”的方式玩弄日伪军。
比如要拔某炮楼时,几支部队一同行动,各自分工,先围打一处炮楼,引出其它炮楼的援兵,然后半路上引诱、杀伤、迟滞、消灭其援兵。
等鬼子援兵死伤惨重地赶到时,发现八路军已经跑了,这是场佯攻。
回程的时候,更远地方的炮楼又被大规模袭击,于是不得不半路调转方向继续救援。
可赶到以后,发现还是佯攻。
再往回赶,再吃过一轮地雷、冷枪、陷阱后,发现某地炮楼因为守备空虚,兵力被调动太远,已经被八路军拔了。
为了夺回炮楼,日军又得继续疲惫地奔命,然后占领被扒了一半的炮楼。
为了维持占领,不得不继续从周围分兵,调集人员补充。
等人员东调西调一团乱时,八路军又来,于是重复上面的行为。
再转个走马灯回来,哟!县城被占……
就这样此消彼长地磨下去,许多地方的炮楼封锁态势已经变了,八路军还会专门让出些“好打”的地方,让鬼子修炮楼送人头送装备。
由于兵力不足,开始大量出现一两个鬼子带一群伪军的炮楼,甚至纯伪军的炮楼。
于是八路军晚上围楼,喊话做伪军的工作,半夜喜气洋洋地撤走。
第二天伪军们报告:“八路军的强攻不止,太君的奋勇厮杀,不幸遇难!我等与楼同在,无一伤亡,就是枪丢光了……”
日本人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可他们没辙,许多事就像潜规则,能看破不能说破,说破了又有什么用?连华北治安军都不给他们卖命了,日本还当真能占下中国那么多地盘?就算真占下了,太平洋战争不打了吗?
再过这种炮楼,有的八路军可就不躲了,直接明着过,你敢拦一下试试?
华北治安军后期可是被八路军捏着吊打的,伪军炮楼简直成了枪炮弹药提货点,打下来就是大丰收,点炮楼比点鞭炮还开心。
所以,伪军镇守的炮楼成了八路军的突破口,不仅没帮鬼子镇守住根据地,反而壮大了八路军的实力,分薄了日军的战斗力,给了我军成堆的可乘之机。
打着打着,八路军就打成了精。拔炮楼成了习惯性动作,成了战场生态,成了八路军成天脑子里琢磨的东西,经验值蹭蹭地涨。
真要打有什么不能打的?无非多搞几个人,还是老套路把别的炮楼人调走,然后集火压制,茅草烧烟,辣椒面儿炸弹,眨眼间几个炸药包就顶上去开窟窿了。
硬岔子炮楼也不是没有,守的极为凶猛,遇到这样的东西,要么憋更大的劲弄死,要么直接调重武器轰,要么干脆不打了。
以当时许多炮楼的质量,也就挡挡步枪手榴弹,遇到门平射的迫击炮都够呛。
还有的土方法更简单,直接挖个地道过去,直接让鬼子坐土飞机。
别看炮楼这东西平时显得坚固无比,真要让人把周围的防御措施解决了,把援兵解决了,也就几颗手榴弹的事儿。
“不打”怎么说呢?八路军认怂了?当然不是,这不过是兵法上的虚虚实实罢了,八路军要的是战略的胜利,而非一城一地的得失。如果拿人命拼命往炮楼上撞,那么夺下再多的炮楼,战略上也是失败的。
《论持久战》有云: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八路军抗战的过程,全都在《论持久战》的战略策划之中。
当鬼子还在为守住这座炮楼欣喜时,他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被反过来封印在炮楼里了。给养车队次次遇袭,电线天天被剪,出门就是冷枪…
到1944年,一些炮楼已经让八路军给彻底“调教”,不仅伪军听话,连鬼子都会给路过的八路军大爷遥遥地鞠躬,只求大爷快点完事,我不动便是。
双方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默契,八路军一般不动那些听话的“提货点”,炮楼里的日伪军也客客气气求放过,反正没事儿绝不出据点,就当是坐牢吧。
1944年八路军进入反攻阶段后,别说炮楼了,连平安格勒都不在话下。从1944年到1945年,八路军收复文登,收复汾阳,收复察哈尔,收复山海关,收复张家口,收复县城几百座,简直势如破竹。
这时候,已经没有能挡住八路军的炮楼了,要是抗战再多打两年,在中国的鬼子连兜裆布都要输掉。
美国批准向印度出售武器?
最近这段时间,美国和印度关系走的很近。尤其是在之前,美国的部分武器出售对象只限于它的盟友们,但现在美国竟然批准了向印度出售部分武器,美国选择这么做究竟有什么想法?面对美国准备出售的武器,印方却宣称没钱了,它这是在忽悠美国吗?
第一,对于美国的武器出售向印度降低了门槛,其实这也比较容易理解。印度总自认为是世界上的大国,各方面还比较喜欢和邻居比较。在以前印度主要将巴基斯坦作为竞争对手,但现在随着印度的国力有所提升,印度有些狂妄自大了。印度强大的军事实力来源于它总是向其它国家购买先进武器,特别是俄罗斯出口了许多武器给印度。现在,美国也想在印度这个大市场来分一杯羹。特别是早前印度向法国还购买了阵风战斗机,购买费用相当昂贵,这直接体现出了印度是个土财主的形象。
美国如果拉拢住印度,一方面可以出售给印度一些武器来获得比较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美国也想构建所谓的和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的军事同盟。选择对印度出售武器也能让印度心里面更加亲近一点,以便让印度更好的成为自己的马前卒。所以在军售方面,这次美国也算比较大方,在极力向印度推销无人机后,现在又同意了作为美国航母舰载机的主力大黄蜂的出售。目前的印度对于美国的拉拢也很是欢迎。
第二,美国批准对印出口武器,印度宣称没钱,这是印度动用了小心思。美国想要通过出售给印度的武器赚钱盈利的目的显而易见,但印度也不是傻瓜。印度内心虽然也想获得美国的武器装备,但是由于现在疫情造成的影响,加上印度的经济实力本来就不发达,也确实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采购美国的这些装备了。即使还剩有些资金,也会要求美国降低到最低价格。印度宣称自己没钱,可以适当博取美国的同情心,想要让美国出售的武器再便宜一些。
同时,印度对于美国的武器装备,如果不感兴趣直接拒绝美国的话,也显得有些打脸。倒不如顺水推舟送个人情,谎称自己没钱,让美国可以下台。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印度不能得罪美国,印度想要拉拢住美国为自己说话。印度想要谋取更多的利益,所以它心中想要暂时获得美国的支持,用选择购买美国武器的方式也能增加彼此的信任度。
第三,印度和美国其实心中都有自己的盘算。现在表面上两者看起来关系亲密,其实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印度虽然表面上在拉拢美国,其实并不想成为美国的利用工具。同时,印度国内的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来自俄罗斯,印度会充分考虑到美俄武器的兼容性。特别是美国和俄罗斯互为竞争对手,在印度考虑购买美国武器装备的时候,也要体会一下俄罗斯心中的想法。
美国表面上支持印度也只是暂时的,在印度洋美国也有自身的利益,而印度却一直将印度洋视作自己的内海,它们中间也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所以目前的印度和美国也只是相互利用而已。
事业编制的人员被安排到参公单位后?
事业编制人员机构改革后被安排到参公单位,是否享受参公待遇,主要跟自己身份性质有关。
改革后身份变成参公就享受相关待遇,身份没变化就不享受。今年是事业单位的改革年,目前正在全国9个省份进行试点,改革中很多事业单位都要面临撤并降改的问题。上级指导原则就是合并缩编,要求各机关下属事业单位不得超过3个,编制缩减30%,人员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进行分流。
以上是今年事业单位试点改革的大体方向。随着单位的撤并改,必然会产生几个问题。
一是人员分流带来的问题。很多机关单位都有直属事业单位,有的局以前甚至有10几个下属单位。这次的原则就是进行整合,要求下属单位不得超过三个。
因为单位整合必然产生人员的分流。而且机关所属的事业单位什么类型的都有,有参公也有纯事业的,所以合并之后必然产生纯事业向参公单位流动的现象。
于是就产生了问题,这些纯事业编制人员到了参公单位之后是否可以转变身份,目前改革文件上也没说,我估计应该不会。
二是人员身份不同带来的问题。事业单位分类情况复杂,改革后,不同身份的人员就会在同一个单位出现,那么这些身份不同的人员怎么进行规范呢?
以我的观点,单位合并后新的单位会有具体分类,如果被定义为纯事业单位(公益一类、公益二类),我觉得整合进单位的纯事业编制人员都会规范为相应类别的事业编制。如果是参公人员会征询本人意见,看是否愿意转变身份,不愿意继续享受参公待遇,不会强制剥夺。
三是人员超编带来的问题。单位整合,编制缩减,必然产生人员超编的问题。那么,对于超编人员怎么解决呢?
文件明确规定,超编人员采用自然减员的方式逐步消化。也就是说随着退休人员慢慢减少,原则上以后会减少公开招聘人数。很多单位都是退休两个人然后允许招聘一个,保证一定的年龄梯度。
这样又产生了一个问题,目前因为疫情影响,企业经营困难,全国失业率上升,人力资源需求逐步下降,每年又会毕业800多万大学生,国家又要承担就业问题,所以综合分析,我觉得近几年不会减少事业单位招聘名额的,而且还会增加,毕竟一直在强调“六保六稳”。
总结语综上所述,改革过程中会出现不同身份人员的流动,也会出现非参公单位人员流入参公单位,但是因为参公是参加省考国考进来的,跟纯事业入口不一样,我觉得不会改变原有身份。
当然也不排除以后参公单位组织考试,让考试通过的纯事业编制人员进行参公登记,从而转变身份。以前很多事业单位变成参公单位,他们的人员都是内部组织考试,通过了就变成了参公人员,也就享受参公待遇了。
我是轻轻松松谈体制,致力于解答体制内各种疑惑。
如果大家遇到体制内的相关疑问,欢迎关注留言,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谢谢支持。@轻轻松松谈体制
美国国民警卫队不是正规军?
哨兵小虎第990条回答。
首先纠正一个常识性问题,美国国民警卫队是美国的正规军队,警卫队队员享受美国现役军人的待遇。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美国国民警卫队不是正规军的说法呢?主要是不了解美国宪法对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相关规定。美国的全名是美利坚联合众国,美国的总统是联邦政府的总统,而美国的各州还有自己的州长!
而美国军队的“正规军”通常指的是联邦政府的五大军种。分别是美国陆军、美国海军、美国空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
其中美国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隶属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参联会主席指挥。而海军陆战队又可以越过参联会主席和国会,直接受总会指挥。而海岸警卫队则直接隶属于国土安全部。
再说回国民警卫队,国民警卫队是隶属于各州州长指挥的军队,是正经八百的州政府军队。在美国各州的州政府总计有44万余陆军国民警卫队,而且还有11万人的空军国民警卫队。可以说有钱的州多养一些国民警卫队,没钱的就少养一些国民警卫队。有点类似于我们民国时各地方的军阀军队。还时不时用来对抗联邦政府。
虽然国民警卫队是州政府的军队,但其军人的训练依然是按照现役军人的标准进行训练。
州政府的军队主要职责是保卫各州和美国本土的安全。通常不用在对外军事战争中,但套用电影《横空出世》里的一句话:
应该说,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可他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动不动就要欺负你,让你就想这样对他大喊一声,No,QNMD。美国的国民警卫队也不是一个老老实实守卫本土的军队,他也曾用来欺负别的国家,用来对外战争。
当然了,国民警卫队也是各州州长用来和联邦政府总统抗争的武装力量,当然,请记住,这也只是名义上的,大多数时候也都是政治秀。就像今年的新冠疫情和枪杀黑人事件一样,国民警卫队最终也是走上了街头,对和平游行的美国人民进行了“秩序维持”!
我是哨兵小虎,一名退役老兵,谢谢你的阅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