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斯起义,杰西卡阿尔芭所有电影?
《罪恶之城2》(Sin City 2) (2011)
《拜见岳父大人3》(Meet the Fockers Sequel)(2010)
《情人节》(Valentine's Day) (2010)
《心中的杀手》(The Killer Inside Me) (2010)
《弯刀》(Machete )(2010)
《我的无形符号》(An Invisible Sign of My Own) (2009)
《抵抗癌症》(Stand Up to Cancer) (2008) 电视电影
《爱情导师》(The Love Guru) (2008)
《美版见鬼》(The Eye) (2008)
《十戒》(The Ten) (2007)
《夺命手术》(Awake) (2007)
《神奇四侠2:银影侠来袭》(Fantastic Four: Rise of the Silver Surfer) (2007)
《遇见比尔》(Meet Bill )(2007)
《幸运查克》(Good Luck Chuck) (2007)
《爱情十贱事》(The Ten) (2007)
《名人死亡实录》(Death of Celepity) (2005)
《碧海追踪》(Into the Blue) (2005)
《罪恶之城》(Sin City) (2005)
《神奇4侠》(Fantastic Four) (2005)
《字典情人》(The Sleeping Dictionary) (2003)
《甜心辣舞》(Honey) (2003)杰西卡·阿尔芭部分电影海报(20张)
《末世黑天使》(Dark Angel) (2000)
《禁室迷情夜》(Paranoid) (2000)
《一吻定江山》(Never BeenKissed) (1999)
《制造偶像的手》(Idle Hands) (1999)
《维纳斯起义》(Venus Rising) (1995)
《疯狂夏令营》(Camp Nowhere) (1994)
自由引导人民中的女子为什么一定要露胸?
《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收藏于法国卢浮宫,挂在卢浮宫最显眼的位置,画中的自由女神已成为法国的象征。这幅画中所传达的追求自由的主题,也同样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100元法郎上的图案就是《自由引导人民》和它的作者德拉克洛瓦。
还有一个细节,画面中有一位资产阶级装扮、头戴高帽、手持猎枪的男性,他没有自由女神的坚毅,也没有周围民众的激奋,他面对尸横遍野的革命之路,神态凝重,有些评论家说这画的就是德拉克罗瓦本人。
《自由引导人民》其实是为了纪念法国 1830 年的“七月革命”而作,记录的是法国人民推翻法王查理十世的那场起义。画作采取了重大事件与神话形象相结合的形式,也成为浪漫主义的集中体现。
全画采取顶天立地的构图形式。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兰西旗帜的女子,构成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位于三角形顶部。场面宏伟,构图组织井然有序。整幅画鲜明强烈的色彩明暗对比,以及人物强烈的动态感,使它成为美术历史中的经典作品。
这幅画中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品味。远处若隐若现的巴黎圣母院塔楼,注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画中有女神、有资产阶级、有英雄、有工人、还有儿童,他们都是为了自由民主的真理而奋战,传递着法兰西民族的精神。
据说,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景象,决心画一幅纪念画。于是,这幅《自由引导人民》就诞生了。
欧仁· 德拉克罗瓦自画像
欧仁·德拉克罗瓦,1798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外交官家庭,他的儿童时代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里,并且受过多方面的良好教育。后来,他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
弗里吉亚帽
位于画面中央的是一位一手持枪、一手拿三色旗,身穿长袍的女子,引领着人民前进。她戴着一顶红帽子,叫“弗里吉亚帽”。这种帽子,在法国的历史上并不鲜见。这种帽子是自由的象征。因为在希腊和罗马被解放的奴隶都带这款帽子。
那她为什么裸胸呢?裸,在西方艺术里,很自然地会让人联想到希腊古典时期的各种雕像所呈现的神的形象。神不一定裸,但是裸的大多都是神。
看到《自由引导人民》里面的女士,是不是会让人想到另外一幅名画《断臂的维纳斯》?
《自由引导人民》与《断臂的维纳斯》
看上边两位女士的曲线是不是非常相似?甚至腿部的姿势都一样,两腿一前一后,右高左低,而且裙子带有相同的褶皱——这或许就是女神的标准姿势吧。
不过,《自由引导人民》中的女神,与一般女神丰腴柔美光洁的体态不同,她的腋毛呈现古铜色,皮肤不光滑,双颊似有长期暴晒的高原红,身体强健,身材魁梧,手持枪支,身上沾满尘土。显然,这是一位很强悍的女神。这样是为了表达革命的特性,比如躁动,热情。
现在就很清楚了:这样的裸胸女子,符合画家想要创造的具有革命特性,又有胜利暗示的自由女神的形象,同时裸体强调了古典希腊感,彰显画家对希腊独立战争的支持及欣赏。
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博物馆日。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是创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埃及的亚历山大博物馆,它是一座缪斯女神庙。英文中博物馆(Museum)一词就源于古希腊语的缪斯(Mouseion)。世界上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是1683年向公众开放的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
这几年国内我基本走遍,看过许多风景,也去过许多博物馆。国外我已去过40多个国家,看过许多风景,也去过许多博物馆。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被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中我去过的三个: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和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因为我没办下美国签证所以没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留下一点遗憾。说说我去过的三个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吧。
法国卢浮宫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卢浮宫博物馆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0,000件,藏品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附几张我拍的法国卢浮宫的照片:
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大英博物馆里有个中国文物精品馆,我去时因维修未开放,很遗憾未能参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大英博物馆里,我看到专门有一个中国瓷器展馆,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英国从中国掠夺的制作精美的古代瓷器,美仑美奂,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国家珍贵的宝贝,让侵略者给掠夺占有,也让我们感到很痛心和惋惜。附几张我拍的大英博物馆的照片: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于1764年在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宫廷收藏品基础上建立,1852年起对外开放。1922年,国立冬宫博物馆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合为一体,称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里珍藏的历史文物与精美的艺术品,共约270多万件,据说,要看完这么多藏品,要花费27年的时间。附几张我拍的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照片:
我为什么喜欢参观博物馆呢。
一是因为每个国家和每个地方的博物馆就像每个国家、每个地方的史记,里面的文物都经过时间筛选,穿越古今,呈现在世人眼前。它们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博物馆都保存了其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精粹,让你直观的了解这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在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和科技领域的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成就。二是博物馆里面收藏了人类历史发展经纬中遗留的大量艺术瑰宝,我们休闲娱乐时去博物馆,游玩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精品的美,得到了艺术的熏陶,提高了我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三是游览参观博物馆,扩大和提升了我的知识面,学习并领略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感觉博物馆就像一个寓教于乐、增长知识的社会教育的大课堂,一本巨大的形象的历史教科书。当我在这三个世界著名的博物馆的大展厅里徜徉徘徊观看这些精美展品时,真是被震撼到了。一件件作品都是那么美轮美奂,让人目不暇接,让人赞叹不已,让人流连忘返。但时间有限,只能在几个小时内走马观花,匆匆浏览一遍。可惜没有时间在那里观看个十天半月才过瘾。
面对这些丰美的藏品,也让我想起被战争损毁的那些博物馆和珍贵的历史文物。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伊拉克最早建立、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第11大博物馆。其馆藏大约25万件珍贵历史文物,内容涵盖了伊拉克上溯10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下迄19世纪中叶的所有历史时期。但战争给这些价值连城的馆藏带来了灾难。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期间,该博物馆惨遭劫掠,2000多件文物和大量手稿不翼而飞。阿富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巴米扬大佛已有1500多年历史,2001年被塔利班炸毁。叙利亚的国家名片巴尔米拉古城,有着2000多年历史,被誉为“沙漠新娘”,一直是该国最值得骄傲的宝贵财富之一,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被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炸毁贝尔神庙等多处考古遗迹。这种行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战争罪行”。这些都是全人类的损失。
战争是人类最大的灾难之一。我们国家的国泰民安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备加珍惜,坚决捍卫。
大家认为红楼梦是不是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能够被称为四大名著之首,大概是因为以下4个原因:1、《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唯一写女性世界的书,也是古典小说中的唯一,所以受众更广。
四大名著中,惟独《红楼梦》最温柔,相当于一部“女人传”,另外三部都是极其男性化的。《红楼梦》是写女人的书,同时又是为女人写的书。正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都是写男人的书,同时又是为男人写的书。所以,与之相比,《红楼梦》的女性读者无疑是最多的。这是男性作家写的“女性文学”。女读者们不仅对里面卿卿我我的情感内容有兴趣,同时不乏好奇心:想看看男人怎么看女人的,男人怎么爱女人的,男人怎么写女人的。她们看书里的女人,等于是在了解男人,等于是在看男人眼中的自己。看完之后会惊叹:曹雪芹这样的男人,比女人更爱女人,比女人自己更了解自己。《红楼梦》是一面照女人的镜子,同时又是给女人自己照一照的镜子,照镜子的女人将发现:自己原来这么美啊,自己在男人眼中才是最美的。她们这才知道自己是美给谁看的。
写女人的书,为女人写的书, 其实男人也爱读。男人在大街上爱看女人,在读书时,也一样。喜欢读《水浒》《三国》《西游记》的男性读者,也不会反感《红楼梦》的。他们有时甚至比女人更想了解女人。开个玩笑,这么些年来涌现过多少红学家啊,几乎清一色的是男人,他们把《红楼梦》当成铁饭碗来抱,来端着。无论读书还是研究学问,男人也都喜欢吃女人这碗软饭。男人吃《红楼梦》这样的软饭,有可能晋升成响当当的红学家,这叫软饭硬吃。而酷评《三国》,到目前为止也只出过一个易中天。在扬名立腕的人数上,哪能跟密集如过江之鲫的红学家比啊。红学家本身俨然已成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外的一大家族了。可见,四大名著中,《红楼梦》的读者是最多,最全面的。《红楼梦》为女人争取到了文学史上的男女平等。曹雪芹不仅爱女人,还懂女人,所以他写女人的书,女人才爱看。而且,男人也爱看。但愿女人看了能更了解自己一些。但愿男人看了更懂女人一些。
2、《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以作者经历改写的。
红楼梦是以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作为原型来写的。曹雪芹的先祖和康熙大帝交往深厚,曹家又在康雍乾盛世之中颇有起落,最后到家破人散。其中的人生悲欢、历史印记都不是普通人可以经历的。因曹雪芹写作之时,已经是家道衰败之时,而且是因得罪当权者,这样写起来就不免要隐讳曲折许多;流传于世的红楼梦是一部未完之作(仅前80回是曹所写,高鄂还颇有改动),正如断臂维纳斯一样,给人想像的空间;而残缺美之余却又有一部脂砚斋的批语(称脂批)流传于世,从批语当中又可得到更多的线索,甚至有专家(作家刘心武)据此研究出曹已经写完了整部红楼梦,只是后面的书稿为人借阅,从此未还;最后加上曹雪芹本人的文学功底确是大家风范,作品本身和其中的诗词均是锦绣珠玑;这几个原因在一起,就成了红楼梦这部无与伦比的颠峰之作。 总的说来就是作者的人生背景,作者家族的历史风光,作者本身的文学功底,作品的写作背景;作品中留下无尽线索(所谓伏流千里)而又残缺造就了红楼梦。这种种条件很难有第二个人具备,即使具备,也很难说其作品能流传至今。几乎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难以超越的丰碑。
3、《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最年轻的。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由汉末之乱引起,《西游记》以唐玄奘去西方取经为线索,《水浒传》描写宋朝的宋江农民起义,如果它们对于今天相当于前天或大前天,《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清朝乾隆盛世,则要近一些,相当于昨天的事情。四大名著像四个兄弟,《红楼梦》是最年轻的。而且《红楼梦》的主打戏就是年轻人的爱情,这部书无形中增添了几分青春与梦想的色彩,也就显得加倍年轻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似乎一直“拒绝长大”,《红楼梦》不是通俗意义上的长大小说,更像一部“拒绝长大”的书,以坚守童话的宝玉与黛玉,表现青春的固执与叛变。他们宁愿死去或出家,也拒绝向成人社会,向成人社会的世俗法则投降。他们真的没有长大,因为他们接受了“拒绝长大”所要支付的昂贵代价。
可读者喜欢的,偏偏就是这真的长不大的宝玉与黛玉。如果他们长大了,像薛宝钗一样成熟世故,就不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了。还会这么讨人喜欢吗?还会让读者哭,让读者担心,让读者牵肠挂肚吗?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林黛玉像薛宝钗一样会讨周围人欢心,她就不可能讨得读者喜欢了。读者喜欢的,正是那个一点不势利,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那个与世俗社会的游戏规则格格不入的林黛玉。虽然,对于她反抗的那一系列规则或潜规则,我们自己也不得不遵守,但我们还是会敬仰敢于拼个鱼死网破的人。欣赏林黛玉的人,心疼林黛玉的人,还是有大希望的。
4、《红楼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是四大名著中最高的。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由于传世版本极多,加以欣赏角度与动机的不同,因此学者们对于涉及红楼梦的各个方面,均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分为文学批评派、索隐派、自传派等数派。由研究此书的思想文化、作者原意等,而形成“红学“。 《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因此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变相地反映了现代人的交际能力。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是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成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的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无逊色。
亲,点个赞,关注一下呗
塞浦路斯是因为什么而分裂?
塞浦路斯位于地中海东部,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为地中海第三大岛,与希腊、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埃及隔海相望。面积9251平方公里,塞浦路斯海岸线全长782公里,南北宽97公里,东西长241公里。
人口114万人(2013年)。其中希腊族占71.8%,土耳其族占9.5%,外籍人占18.7%,塞政府实际控制区域人口83万。
主要语言为希腊语和土耳其语,通用英语。希腊族信奉东正教,土耳其族信奉伊斯兰教。
塞浦路斯是女神维纳斯的故乡,也有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遗址,人们称它为整个欧洲和中东的历史博物馆。塞浦路斯是地中海上的旅游胜地之一,世界顶级的度假天堂。
1571年,奥斯曼帝国从威尼斯人手中抢走了塞浦路斯,奥斯曼帝国对这里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878年。英国人在那一年夺得了对该岛的统治权。,英国便利用岛上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宗教信仰思想等等差异,不断的挑起他们的民族争乱,两个民族之间,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矛盾,便这么被英国挑动起来。
二战过后,塞浦路斯要求独立。1959年,英国,土耳其,希腊,塞浦路斯签订苏黎世-伦敦协议,确定了塞浦路斯独立之后的各项事件。
协议中规定,英国在塞浦路斯设军事基地。并且在希腊和土耳其点都派驻军,希腊和土耳其本来关系就很僵,这一规定他们不同意,于是1960年,希腊人和土耳其人组成联合政府,成立塞浦路斯共和国。
1963年希、土两族发生武装冲突,随后联合国维和部队介入。由于土耳其人在塞浦路斯是少数,为了维护自身权益,1967年土耳其人“另立政府”。
1974年7月,希腊军人集团在塞浦路斯发动政变,土耳其以“保证国”名义出兵塞浦路斯,占领北部37%的领土,并将土耳其人全部北移,战争中希腊人约18万人南迁----南塞浦路斯共和国,1983年11月15日,北部地区成立了“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只有土耳其一个国家认可)。
长期以来,联合国及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斡旋两族分歧,但塞浦路斯问题至今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