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英无惨,三国时期最惨的人物是谁?
谢邀!
幸福的生活大同小异,悲惨的人生千奇百怪。活在乱世本身就是一种悲哀,如果又要从中选出最惨的人,这是一个难题,不同的人恐怕会有不同的感受。我搜肠刮肚,凑出了五个我认为最惨的人物,与大家分享,看看还有没有比他们更惨的?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五、一生颠沛——刘备大家没有看错,我认为刘备的人生很惨。本来是根正苗红的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可是祖上却碰到汉武帝削藩,坐酌金罪被削去爵位。
虽然如此,应该也是要比大多数人强,起码父祖世代为官,也算是官二代了。结果年幼时,父亲去世,母亲只能靠织席贩履养活他。
长大后,终于获得族里的资助到卢植门下学习,并在身边逐渐聚集了一批小伙伴。很快黄巾之乱爆发,刘备在大商张世平、苏双的赞助下,拉起了自己的第一批队伍。
《三国志》中陈寿评价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但是刘备拿到了刘邦的角色和前半生的剧本,却没拿到他的结局。
从此,刘备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一生,虽被曹操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可是从没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甚至多次“只身而逃”,年近半百依然“一事无成”。
但刘备屡败屡战,终于在46岁的时候,在赤壁之战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先得荆州,后取益州,又曹操手中夺得汉中,眼看就要恢复中原,重振汉室,成为光武帝第二。
结果先是关羽失荆州,接着孟达带着上庸投降曹操,为报仇不顾劝阻出兵伐吴,结果尚未出师,张飞被部下刺杀,紧接着夷陵战败,刚刚积累起来的实力付诸东流,最后自己也病死白帝城。
刘备的一生我认为完全可以用一句话评价:“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拿到了主角的人设,却没有拿到主角的剧本。
四、晚节不保——于禁问:曹操手下第一异姓(除曹氏和夏侯氏之外)大将是谁?
不是张辽、不是徐晃、更不是张郃,而是于禁!
于禁在黄巾起义时开始追随鲍信,在曹操得兖州后,被王朗推荐给曹操。从此备受曹操信任和重用,徐州之战拔广戚;濮阳破吕布二营,又破高雅于须昌;从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于雍丘,皆拔之;征黄巾,斩刘辟、黄邵,尽降其众;于苦斩蕤等四将;宛城张绣复叛,唯于禁一军整齐;与史涣、曹仁攻眭固于射犬,破斩之;曹操征徐州刘备,于禁领两千人守延津拒袁绍;
等等,在曹操前期的历次征战中,于禁可以说是居功第一。于禁官至左将军,假节钺,在同时为“五子良将”之首,不然曹操也不会在关羽攻樊城时,派于禁前去救援。
但就是此战,却让于禁晚节不保,战败后降将庞德不屈而死,于禁却选择了投降。曹操听闻后叹息道:“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及庞德邪!”
后来关羽战败后,于禁又被东吴俘虏,在孙权向魏国称藩后才被放回。
回到魏国后,曹丕先是用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安慰了一下于禁,并封为安远将军。然后以要派他出使东吴的名义,让他先去祭拜曹操的陵寝,却命人在陵寝墙壁上绘画关羽水淹七军,庞德不屈就义,于禁投降的样子。于禁看倒壁画即惭愧,又愤怒,竟然因此生病而死。
于禁一生为曹操征战,虽在樊城之战晚节不保,但是曹丕却用这种小人计量,最终使其羞愤而死,对于一个将领来说,这应该是最悲惨的结局了。
三、盛名所累——诸葛瞻建兴五年(227年),46岁的诸葛亮才生下长子诸葛瞻,此后诸葛亮始终为北伐中原而殚精竭虑,终于在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五丈原。临终前,诸葛亮写下了著名的《诫子书》勉励诸葛瞻,这恐怕也是诸葛亮对其最多的教育,此时诸葛瞻才年仅八岁,而不久后母亲黄月英也去世。
此后,诸葛瞻始终生活在父亲的光辉之下,十七岁诸葛瞻便娶公主为妻,被授予骑都尉。实际上诸葛瞻擅长的是书法绘画,历史记载中很少涉足朝政,但是因为诸葛亮在蜀地威望太高,只要一有好的政令,百姓们总是认为这是诸葛瞻提倡的。
渐渐的,诸葛瞻被渲染的名过其实,尽管没有多少从政经历和功绩,还是累迁到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此时才年仅34岁。此后诸葛瞻与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但因为黄皓弄权,国政基本掌握在其手中。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虽然诸葛瞻之前没有丝毫的带兵经验,但由于父亲诸葛武侯的声明影响,刘禅还是以诸葛瞻为帅,带领成都仅存的兵力抗击邓艾。
但由于缺乏经验,诸葛瞻贻误战机,最终使邓艾打败前锋进入平原地带。诸葛瞻只能退守绵竹进行决战,在决战前期还曾击退了邓忠、师纂的进攻,但最后还是被魏军击败,战死沙场。听闻诸葛瞻战死后,其子诸葛尚也冲入敌阵而死。
据《华阳国志》作者常璩考证,陈寿曾在诸葛瞻手下任职,并受到过处罚,因此在《三国志》中贬低诸葛瞻。
如果生在其他年代,诸葛瞻可能会成为如王羲之一样名传千古的书画大家。但因为生活在三国乱世,又处在父亲诸葛武侯的阴影之下,甚至到现在还是会被人嘲笑为无能之辈,诸葛瞻也应该算是三国最惨的人了。
四、“五虎上将”——马超马超虽然被后世奉为五虎上将,但如果他本人知道的话,恐怕只会自嘲一笑吧。和许靖一样,马超恐怕是蜀汉之中,最没权利的高官了,恐怕比被人认为不受重用的魏延还要不如。
彭羕在听说自己要被刘备外调远地后,内心愤愤不平,曾找马超抱怨,并说了一句:“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
此时的马超早已经不是当年为了造反,不顾亲生父亲,兄弟,全族百多口人命的愣头青了。在刘备帐下多年,马超的脾气早已经磨没了,面对蜀汉上下的猜忌,惶恐终日。
彭羕刚走,马超就把彭羕说的话一字不差的写下来,送给刘备,最终彭羕被捕,不久后被杀。
在《三国演义》中,马超归降刘备之后就反复消失了一般,并很快被安排病死了。实际是因为,历史上马超在刘备帐下之后就再没有被重用,早年多次造反的经历,早就不会让任何人信任他。
马超在刘备帐下七年,最终郁郁而终,临死前,上疏给刘备:“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恐怕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悔恨了。
五、厕所自杀——韩馥韩馥本是董卓所封的冀州牧,但在大势所趋下,选择成为十八路诸侯之一。在讨董联盟解散后,本应该是袁绍上级的韩馥,因为袁绍的名望逐渐被架空,手下了纷纷投靠袁绍,将其当做要好袁绍的筹码。
最终韩馥在部下的却说下,将整个冀州牧拱手想让,认为这样就可以保自己一家的安全。但他想的太天真了,都官从事朱汉原先和韩馥不和,为了讨好袁绍,他派兵将韩馥家团团围住。韩馥本人逃到楼上,但长子却被朱汉抓住,朱汉将其两条腿生生砸断。
虽然事后,朱汉被袁绍抓住杀死,但韩馥依然惊恐万分,最终请求袁绍放自己离开。在袁绍同意后,投奔陈留太守张邈。不久后袁绍派使者出使张邈,席间使者对张邈窃窃私语,在场的韩馥以为是在算计自己。于是借口上厕所离开,最终在厕所用刮削竹简的书刀自杀。
堂堂的冀州牧,在乱世到来之后,不仅不能保留自己的地盘,更保护不了自己的家人,最后落得在厕所用书刀自杀的下场,原来乱世中平庸也是一种罪。
除以上五人之外,因贪食得寄生虫病而死的陈登,绿帽之王秦宜禄、史上最贵嫖资曹昂,我也觉得挺惨的。但是凌驾于这些人之上的,我认为还是那些乱世中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甚至易子而食的普通百姓。从东汉鼎盛期的五千多万人口到三国结束时的区区九百万,难以想象当时百姓经历了什么。也许正如曹老板诗中所说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三国类游戏为什么都把蜀国武将加强?
也不一定是加强,天时,地利,人和。蜀国只占了个人和。再加上演义里面把蜀汉列为正统所以就必须捧蜀国。
再加上刘备政权本来将就不多,所以就更加凸现几个猛将。就好比足球比赛中如果一边倒而门将发挥神勇力保门将不丢球,就特别凸现门将的能力。
篮球比赛中,就拿姚明举例把,在CBA里40+20常有的事,但是到了NBA里第一赛季就13+8.5了。而到了世界比赛中,中国队只能突出自己最大的优势与别的队死磕,所以经常中国队总比分60左右,姚明一个人就30分15板5盖帽,其他球员平均几分,把最强的点凸现出来了。所以中国队的篮球游戏基本上都是姚明90+其他球员都六七十左右。
蜀汉本来能打的就少,前期关张赵马黄,中期魏延李严马岱,最后姜维,夏侯霸只能说本身水平就不错,后来又矬子里面拔将军,凸现出来了,明星光环掩盖了很多问题。
再拿NBA明星报团来形容曹魏政权,科尔特人,热火,是典型的报团型。去科尔特人之前三个人都是当家球星能力值都90以上,而去了科尔特人后由于出手权的从新分配搞的雷阿伦的能力值只有84了。但是只有一年,能力值能下降那么多吗?是因为大家足够优秀从新分配的原因。
包括热火夺冠,他的配角也足够优秀,原来的90能力值的波什龙王后来也只有80左右的能力值,而雷阿伦去了热火完全成了个龙套评分只有70左右。但是真正的能力值真的差那么多吗?刘易斯,巴蒂尔,迈克米勒,原来各个都是明星级别。难道当时真的只是三巨头吗?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啊。
所以这个跟曹魏类似,牛逼的人多了也就不珍贵了。比如夏侯霸,王平,姜维,等这些武将在曹魏方时凸现不出来,但是到了蜀国就强大一样。类似于成立山猫队,从别的球队挑选垃圾球员。我记得有个叫布雷泽克的中锋被山猫选中前是个替补的替补分数能力值只有48,第二年就75左右了。当然除了版本差别之外也不排除因为数据的激增而增长。
写一个虐心的古风故事?
“是啊,那又如何?”荣颜苦笑,“我喜欢他,他……还回得来么?”
十七岁那年,荣颜活泼聪慧,可她偏偏贪玩,迷路在森林里。“唉,迷路了第23次了~你这小姑娘怎么不长记性呢。”
“襄尘!”荣颜看都不看就跑到男子怀中。“你不怕?我是妖哦!”襄尘溺宠笑笑。“怕什么?我是你恩人!”的确,荣颜在襄尘修炼第六条尾巴时,看见有妖怪要谋害他,修炼中的妖是不能动弹的,否则,就前功尽弃,荣颜便拔刀相助。
“带我去玩,襄尘。”“等等。”襄尘化作妖怪的形态:“妖怪看见你和我在一起,就不敢欺负你了。”
“呵!有人敢欺负本小姐么!”荣颜虽然不会被人欺负,但是,襄尘保护她,她很高兴。
上午,襄尘带荣颜认识妖怪、逛妖市。
下午,襄尘带荣颜赏月亮、摘星星。
“该回去了,襄尘。”襄尘邪魅一笑,用九条尾将荣颜团团围住。“唔……襄尘”襄尘往眉间一吻,抱着住荣颜。荣颜红着脸,像涂了很浓的胭脂。
“既然没人收了荣大小姐,那我勉强收了吧!”襄尘只说了一句话,就无影无踪。
一天,荣颜逛街市,一个道士说:“姑娘,近来和妖来往么?”“没有。”
“你的身上有妖气,定有妖物作怪,贫道帮你除妖吧!”
“你这道士胡说什么!”丫鬟小月说了一句,便和荣颜走了。
谁知,那道士找了荣颜父母,说要除妖,住在了他们家。
一日,襄尘来找荣颜,悄悄进来。荣颜没在,发现了荣颜酿的桃花酒,喝了几杯,突然道士出现:“呵!果真是妖!”襄尘本打得过道士,突然脚下一软,“酒……毒……”
“喝了这酒,不出三天,妖丹尽毁!”道士走了。待荣颜回来,发现了襄尘,襄尘把事情告诉了她,荣颜大怒:“我去找他拿解药!”“不用了……无解……”
之后两天,襄尘没来,荣颜在森林找了一天,累倒了。
再醒来,却在床上,有一封信:荣颜,我命不久已,你忘记我吧一一 襄尘
荣颜的泪落在那一行字上……
第三天,襄尘在荣颜床上抱住荣颜:“荣颜,我不想走,……我还没抱得美人归……呢!”荣颜再次落泪,襄尘擦干泪,化作一只灵狐。“襄尘!你给本小姐活过来……”
荣颜的泪撒在灵狐身上。
丫鬟小月知道了事情,就问:“荣小姐,你喜欢那只妖么?”
“……是啊,那又如何?”,“他回不来了……”
历史上有哪些未解之谜和未破悬案?
历史上的未解之谜还是很多的。在历史上很多事情虽然有史家用正史,野史多次描写,但有些历史事件,却像是解不开的魔咒,始终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
我比较关心的是传国玉玺的下落,不知道这件国宝到底流落何方。
可能因为这件国宝实在是太珍贵了,所以关于它的故事实在有很多,经历绝对够传奇。
传国玉玺,你到底在何处?传国玉玺即为和氏璧。传说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荆山看见凤凰栖落石上,于是开凿石壁,得一玉璞。卞和将玉璞献给楚厉王,玉工认为认为是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我们熟知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中提到的便是这块美玉。
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和氏璧带回秦国,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以此作为历代正统帝王的信物。
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
后来汉高祖刘邦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但是《应氏汉官》、《皇甫世纪》记载“汉传国玉玺”字迹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所以又称为金镶玉玺。
而后光武中兴,玉玺重归大汉,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吴氏,夺玺。
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后唐清泰四三年闰月辛巳辰时,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后晋天福三年七月辛酉,制皇帝受命宝,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
后周广顺三年二月,内制国宝两座,诏中书令冯道书宝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为文,其一以“皇帝神宝”为文。
周广顺中,始造二宝: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一曰"皇帝神宝"。太祖受禅,传此二宝,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
也有一种说法是玉玺流落于辽国,被辽圣宗耶律隆绪所得,他还曾做了一首诗,名字就叫“传国玺”:一时制美宝,干载助兴王。中原既失守,此宝归北方。子孙皆宜守,世业当永昌。
宋仁宗庆历八年冬十一月己亥,作"皇帝钦崇国祀之宝"。
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感觉这时候的玉玺应该是宋朝仿制的,真正的玉玺可能会在辽代会随着金朝和后期的元朝一统而重新归于蒙古。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后来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不知所踪。
后来,开修黄河获得一块玉玺进献乾隆皇帝,乾隆考证为赝品。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又将中国推入了新世纪。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这样的无价之宝,从它诞生的一刻,就沾染了血液和阴谋,而在历朝历代的交接中,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它荣宠至极,有多少人为它招致灾祸。可能仅仅是因为中国人对美玉的无限追求和无尽美好,才让这块本来很普通的玉石有了很多神秘的色彩。
而今天,这块玉玺究竟下落何处,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只怕这个秘密会永远尘封在历史的尘埃中,再也无法打破了吧。
为什么最后诸葛亮的家族会全部灭绝?
这有点夸大其词了!诸葛亮还是有余脉留下的,要不怎么会有浙江兰溪诸葛村呢!据统计,诸葛亮的后裔有八千余人。
诸葛亮本是官宦子弟,父亲诸葛珪当过泰山郡丞。可不幸的是,诸葛亮3岁时母亲死了,诸葛亮成了没妈的孩子;8岁时父亲死了,诸葛亮成了没爸的孩子!
好在,诸葛亮还有个叔叔诸葛玄,后来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跟着叔叔投奔了刘表。当时的荆州相比战乱频仍的北方,算是比较安全的,所以北方许多名流举家迁往荆州,荆州成为了人才高地。
到了荆州后,诸葛亮过了几天舒服日子,衣食无忧,天天和一帮富二代官二代饮酒作乐、游山玩水。那时候的士族子弟,大多附庸风雅、自命不凡,一个个清高的不得了,看不起这,瞧不起那,视金钱如粪土,视官员为蝼蚁。
诸葛亮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也变得孤傲起来,喜欢装清高。他也读了几本书,但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后来一时兴起,还捣鼓出了一首《梁父吟》,从此越发张狂,天天在家反复吟诵,越吟诵越觉得自己了不起,于是自诩才比管仲乐毅,周边街坊邻居嗤之以鼻。
不过,当时的名士大都如此。诸葛亮虽张扬,但其才气还是有的。后来还成功吸引了二个铁杆粉丝,徐庶和崔州平。
可天有不测风云,叔叔诸葛玄又死了,诸葛亮成了没叔的孩子,这时候诸葛亮已经十六岁了。婶娘给了他弟兄俩几十两银子,就打发他们出去了!诸葛亮开始自食其力。
好在徐庶和崔州平两个粉丝很给力,在他们的鼎力支持下,诸葛兄弟在隆中买了套小别野,又置买了几亩薄田,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
如果没有遇到黄承彦,也许诸葛亮一辈子就埋在深山野壑中,永无出头之日了。
黄承彦是荆州名流,有着深厚的政治资源。他的老婆和刘表的小老婆是亲姊妹,他老婆的弟弟是蔡瑁。黄承彦与荆州上层人士庞德公、庞统等私交很好。
诸葛亮通过徐庶,主动结识了黄承彦。黄承彦恰好有个女儿,但这个女儿长的不好看,黄头发、黑皮肤、矮个子,大概有点像张惠妹,但她才思敏捷、颇有学识。黄承彦看到诸葛亮仪表堂堂,举止不俗。于是有心将女儿许配给他。
当时诸葛亮不假思索就同意了,他娶了黄月英。要说他是因为爱情,我觉得还是太假了,自古英雄爱美人,何况自恃才高的诸葛亮呢?娶老婆是一辈子的事,可不是在做慈善,诸葛亮图啥呢?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肯定图的不是黄月英的智慧!娶了黄月英后,诸葛亮开始了开挂的人生。
黄承彦有心扶持这个乘龙快婿,准备为女婿寻觅一个好领导,谋个好职位。于是他亲自操刀,为女婿量身打造了一整套宣传策划方案。
首先他将诸葛亮包装成网红,名曰“卧龙”,所谓“卧龙”就是指一只蓄势待发、准备遨游九天的龙。然后通过全媒体打广告,具体推广方式就是编写打油诗、民歌或者励志小故事,花钱让村民广为传唱,借此将诸葛亮的名气打出去。刘备三顾茅庐听的村民所唱歌曲以及打油诗就属此类。
黄承彦的宣传能力果真了得,一来二去,全天下人都知道,隆中有个卧龙,有经天纬地之才,名叫诸葛亮,于是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
但这些来访者,都是庸碌无为之辈,难入黄承彦法眼。于是,黄承彦主动出击,他把目标对准了刘备。
首先,黄承彦给诸葛亮一套面试宝典,具体就是《隆中对》三分天下论,并绘制三分天下图挂在墙上,还让诸葛亮反复揣摩领会。
然后派出了徐庶,化名单福,主动投靠刘备,帮刘备打了几场漂亮翻身仗,又借故母亲被曹操请去,主动申请离开。然后借机推荐诸葛亮,把诸葛亮一个劲猛吹。
然后,又派出司马徽化身神秘道士,前往刘备那,接着鼓吹诸葛亮的诸多光辉事迹。刘备终于信以为真,下定决心请诸葛亮出山。
紧接着,黄承彦又全盘策划了三顾茅庐。前两次故意让刘备见不着,因为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正如陈奕迅歌词所唱“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然后又让崔广平等依次出场,再扇一把火。老黄担心火候不够,还亲自客串骑驴老头,继续为女婿宣传造势。
黄承彦努力没有白费,诸葛亮成功了,他成了刘备最为倚重的人才,最后还当上了副国级干部。
诸葛亮还是很努力的好干部,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催人泪下人生篇章。
诸葛亮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诸葛瞻,承袭诸葛亮爵位,后来娶了刘禅女儿,富贵已及,但后来与邓艾绵竹决战,阵亡了;一个是养子诸葛乔,但这是诸葛瑾的儿子,过继给诸葛亮的,严格来说不能算亲儿子。
诸葛瞻虽然死了,但留下两个儿子。一个是诸葛尚,一个是诸葛京。诸葛尚与父亲诸葛瞻一起战死了。
诸葛亮直系血缘关系仅剩诸葛京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