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会议纪要,美联储会不会因此重启降息大门?
美债的收益率持续走低,非常有可能启动美联储新的一轮降息周期。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美债收益率的持续走低与美国经济危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上数次美债收益率出现倒挂都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在去年美债收益率曾经一度出现倒挂,但由于经济下行的趋势并不明显,所以这种情况出现了缓解,而在当时美联储也采取了立刻的三次降息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今年以来经济的下行趋势更加明显,再加上疫情对于全球经济的冲击逐渐扩大,可以认为美联储的政策选择也相对狭窄,随着美股受到了市场悲观因素影响,出现了明显的动荡,在之前出现了超过3%的暴跌,这都可能促使美联储采取新的一轮降息来缓解经济情况。
虽然美联储在之前的会议纪要中透露出降息周期已经暂时关闭,但是要知道美联储的政策是与美国的经济形势密切结合在一起的,2019年7月份美联储第1次降息之前,其政策的指引还倾向于加息,而在美股出现动荡之后,美联储的态度转换非常的明显。
所以可以认为,如果进入3月份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进一步在经济数据上体现,美国股市会受到更强大的压力,出现明显的动荡,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进行降息可能是唯一的选择,因为如果不降息的话,美股的持续动荡可能造成美国经济衰退提前到来,这是美联储尽力想避免的事情。
美国议息会议时间表2022?
美联储2022年利率决议具体时间如何安排?1月FOMC决议公布时间:1月26日;3月FOMC决议公布时间:3月16日;5月FOMC决议公布时间:5月4日;6月FOMC决议公布时间:6月15日。
美联储决议声明最新消息回顾:
最近一次美联储决议中,美联储宣布加快Taper,每月缩债规模提高到300亿,提前到2022年3月结束购债。
决议声明中,对通胀的表述删掉了“暂时性因素”和“允许通胀在一段时间适度高于2%”,反映美联储认为通胀目标已经达成。
鲍威尔称通胀和就业进展是加快Taper的主因,尚未决定结束购债和加息之间的间隔,但预计不会太久;可能在实现最大就业之前加息,若经济放缓加息速度也将放缓。下调了经济预期和失业率预期,大幅上调了通胀预期。
本次FOMC决议整体偏鹰,但未超出市场预期,鲍威尔的讲话内容反而令市场对超预期收紧的担忧有所减轻。
点阵图:美联储官员预计,2022、2023、2024年将分别加息3次、3次、2次,意味着到2024年底前将有8次加息;此外,所有官员均认为2022年会加息。相比之下,9月的点阵图显示,2022年底前将加息0次或1次,2023年底前将加息3次或4次,2024年底前将加息6次或7次。
决议后,市场加息预期变化不大,美股由跌转涨,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均下行,黄金上涨。鉴于美国疫情反弹将拖累就业,同时通胀和经济均趋于回落,预计2022年美联储将“先鹰后鸽”。
机构维持此前判断:2022年美联储大概率加息1-2次,等12月或1月美国通胀出现拐点后,市场加息预期将有所降温。
美联储7月28号加息又会带来什么?
美联储加息后,意味着更高的利息回报和金融资产回报,这会导致新兴市场的国际资金,回头流入美国市场。
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美元流出,会使本国货币面临贬值压力。
近期举行的“2022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表示,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20天左右的时间内从6.3跌至6.8左右,“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元指数走强,今年以来美元指数已经上涨约8%,日元、欧元、英镑对美元也都大幅贬值”。
对于像中国一样的新兴市场而言,货币快速贬值隐藏着巨大风险。比如,在1994年的美联储加息周期中,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迅速贬值,其中墨西哥尤甚,货币大幅贬值,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大量资本从墨西哥流出,国际收支情况恶化,直接导致了墨西哥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货币危机。
实际上,美联储只要向市场抛售美元国债,就可以回收美元,当市场上流动的美元减少时,美元的融资成本就自然上升,如此就实现了加息。
而美联储回收美元,可能会减少流入股市的资金,股市也就相应下跌。
举例而言,互相联通的几个水池,就像股市、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等。如果从一个水池里抽掉一部分水,其他水池的水位也会相应下降。
比如在1990年代末,美国同样经历了难以忍受的高通胀,为了应对通胀,美联储开启了加息周期,1999年6月开始,11个月间加息6次,共计1.75%。
当时美股处于高位,大量的资金涌入互联网概念的公司,在2000年3月10日,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达到5000点的高位,一年的时间上涨超过一倍。
加息周期,刺破了“互联网泡沫”,纳斯达克指数接连暴跌,之后两年被抹掉5万亿美元的市值,大量公司被清盘。
然而,现实世界的金融活动,远比理论更复杂。比如2015年12月美联储又开启一轮加息,在37个月加息9次,累计加息2.25%。这一次,股市却表现强劲,不仅修复就业市场,通胀的压力也得到缓解。
为何1999年加息会使股票大跌,2015年加息却不会?经济学家对此解释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因为1999年股市存在泡沫,而2015年则少得多;也有观点认为,2015年加息时间更长,幅度更缓,没有过度刺激市场。
就当前这个加息周期而言,美联储加息以来,股市表现不佳。道琼斯指数连续七周的周线下跌,是20年来最长的跌势;纳斯达克指数年初至今下跌超过20%。
如果加息的幅度比较大,经常会看到财经媒体上出现另一个词——经济硬着陆。
所谓经济硬着陆,中国也曾因为加息太猛而出现过。
中国经济在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后出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下海、投资、经商、暴富,成为那个年代的关键词。
两年之后,中国开始出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甚至超过20%,广州等地出现大米抢购潮。恶性通货膨胀促使中国不得不加息。
然而,中国加息幅度太猛太快,从8%上涨到13.5%,两年左右时间加息550个基点。这一超高利率影响企业贷款意愿,新项目减少;也使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抽贷、惜贷、断贷,使很多在建项目无疾而终,成了烂尾楼。
最有标志意义的是当年的“海南热”崩盘。多年来徘徊在每平米1000多元的海南房价,在1992年暴涨超过5000元,1993年超过7000元。经历了1994年和1995年的加息之后,海南房价在1996年崩盘,萎缩程度一度超过80%。
激进的加息戳破了当时的房产泡沫,使个人破产,开发商资不抵债,银行不良资产爆表。海南出现一地烂尾楼和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间倒闭的银行。之后多年,海南都在消化泡沫的代价。
经济硬着陆在中国经常被形容为“系统性风险”,而在当前美联储加息的进程中,也有人在担心重蹈覆辙。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资产管理部门近期发布报告称,美国经济“硬着陆”的概率大增,该部门首席投资官莎莱特(Lisa Shalett)在报告中表示,美联储仍准备加快政策收紧步伐,缩表行动也箭在弦上,通胀也被证明很顽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注意力正转向潜在的增长恐慌,甚至可能是彻底的衰退。
报告中认为,未来12个月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为27%,而3月份时的预期只有5%。
莎莱特认为,尽管美联储希望实现软着陆,但通胀压力几乎没有放缓,美联储还是面临着加快货币紧缩步伐的压力。再加上俄乌战争和中国抗疫封控等复杂因素,“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
对于美国居民而言,加息带来最直接的痛感就是房贷压力的上涨。
根据房地美(Freddie Mac)的最新报告,美国五月第一周的30年房贷平均利率升至5.27%。而在两次加息之前,去年12月时仅为3.11%,而这一数字在短短一年之前的2021年1月时,仅为2.65%。
5.27%的最新利率也创下2009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2021年1月时的纪录低点为2.65%。
根据数据公司“黑骑士”(Black Knight)计算,按照目前美国房屋均价,一套首付按照20%,贷款30年的房屋月贷支出占美国人收入中值的31%,是自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的最高比。
这一压力也传导到香港。由于香港实施的是联系汇率制,美联储加息后,香港金管局也跟进加息。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指出,在经济仍未全面恢复、失业率偏高、许多市民收入受压的环境下,对部分正背负房贷者,加息将增添他们的压力及对生活的忧虑;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疫情对业务的打击仍在,全球供应链及物流运输也未完全畅通,经营仍然艰难,持续加息意味其偿还贷款的压力亦逐步增加。
银科控股首席经济学家夏春撰文表示,市场担忧美联储更快加息,会令信贷活动放缓和抵押贷款利率飙升,戳破这一轮地产热潮的“泡沫”。
值得一提的是,在货币政策上,中美之间出现分化。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中国则面临越来越大的降息预期。
由于疫情带来的压力,中国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为了稳住经济,中国逐步放开了限制了多年的房地产市场。5月15日,中国调整住房信贷政策全国层面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由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LPR减20个基点(按4月20日发布的5年期以上LPR计算为4.4%)。
换言之,按贷款金额50万元、期限30年、等额本息还款估算,利率下调20个基点,平均每月可减少月供支出约60元,未来30年内共减少利息支出约2万元。
加息就是利率上升。
美元就是美联储印的,理论上美联储的美元无限,或者说天下美元出于此泉。
各大银行存钱到美联储,得到的利息更多,从美联储贷款,要还的利息多。
既然如此,那银行肯定会减少贷款,增加存款,这样吃到的利息多,要还的利息少。
银行手里的钱变少,那么从银行贷出来的钱就会变少。
银行里贷不出钱,就没那么多钱来投资。
没钱投资,进入股市的钱就会少。
进入股市的钱少了,股票交易总值就会变小。
没钱投资,就不能买设备,开工厂,注册公司,雇佣人。
所以设备没人买,会跌价,人才雇佣少,失业率上升。
生产设备跌价了,生产的商品就便宜,老百姓手里的钱就能买更多商品,现金就值钱。
现金值钱,利率又高,股票又跌,商品又降价大家就会把钱往银行里存。
天下美元涌入银行,最终会涌入美联储。
所以美联储加息,就是向天下人吸钱,让大家把钱放回来。
美元不仅仅流通在美国,还流通全球。
所以全球各地的美元就会回流美国,大部分美元回流了,依然放海外的美元就值钱,美元升值。
美元升值,同样多的美元能买更多的外国(非美国)商品。外国商品等于跌价。
外国商品卖美国跌价,卖本国不跌价,那么本国人民的钱就不值钱。美国人的钱值钱买的多,本国人的钱不值钱买的少,外国生产的大部分商品将被美国人买走。美国人等于搜刮了外国人的财富。
所以结论是美联储加息,美元回流,收割全球财富。美联储加息是为了降低通胀率。这里的加息是提高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别误会,这可不是我们存款的利息,而是银行和银行之间为了应急互相拆借彼此闲余资金的利息(同业拆借利率)。
加息是要将市场的同业拆借利率整体提高并维持在一定范围。联邦基金利率是由市场各大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综合计算出来的,每个银行都可以自己决定自己对外的同业拆借利率。美联储作为中央银行也可以调高自己的同业拆借利息,进而影响联邦基金利率。但如果市场的钱太多,各大商业银行有充足的钱互相借贷,就不会傻到向刚刚提高利息的美联储借钱,所以美联储想仅仅通过调高自己对外贷款利息来影响联邦基金利率,有时很难到达想要的加息效果。因此美联储通常需要使用其它方法辅助先回收市场的资金,让商业银行普遍缺钱,才能更快达到加息目标。
我们知道政府是没有权力印钱的,但他有权利发国债来借钱,而美联储是负责印钱的,平时主要通过购买政府的国债和向商业银行放贷向市场分发印出来的钱。美联储通过购买政府的国债,积累了海量优质债券,这些债券就是回收市场资金的重要筹码。那么是怎么通过债券回收市场资金的呢?例如美联储要加息一个百分点时,除了提高自己的拆借利息,美联储为了回收市场资金提高加息效率,就会开始向公开市场甩卖自己积累的海量债券,类似对着大街喊:“亲们,我有很多国家发行的优质债券,现在我要吐血低价卖掉我的优质债券了,你们有钱的赶紧花钱买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会观察各大银行间的平均拆借利率,等到这个利率提升了一个百分点的时候,我就停止甩卖咯”。
于是各大有资质的金融机构纷纷花钱抢购联储会手上的优质债券,金融机构的钱逐渐被美联储收入囊中,这种甩卖债券的操作,我们称为缩表。美联储提高自身对外的拆借利息再配合缩表的这样一波组合操作之后,银行等金融机构可用于其它投资和放贷的钱变少了,银行就会更珍惜手中的闲余资金,不能像以前那样随便以较低利息借给别的银行了,假如哪个银行急着用钱,那么只能给高一点的利息,别的银行才愿意借钱给你。在金融市场上这个提高的银行间拆借利息指标的提高直接导致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就是所谓加息。
这个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还会进一步传播,话说加息后银行的可低利息借出去钱少了,向其它银行借钱的成本变高了,需要吸引老百姓把钱存到银行,银行就会把存钱的利息稍微提高一点,这样除了贷款利息变高,我们普通人的存款利息也会变高,但加息真的不是为了提高我们存存款利息,只是顺带的影响结果之一,直接结果是让银行获得钱的成本变高。
银行获得钱的成本变高,会导致银行对外贷款减少,因贷款而衍生的货币就会减少,通胀压力因此获得缓解。美联储为了方便衡量调控效果,很粗暴地将由银行间同业拆解利率组成的联邦基金利率上浮幅度作为调控目标。
2018年9月,美元走强,也带来了一波新兴市场货币贬值潮。
“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美元持续升值和美联储持续加息。”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胡荣分析,更深层的原因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这些国家趁着美元贬值,借债较多,远超自身的承受能力。因此当美元升值和利率上升时,他们无力偿还,导致货币和经济的崩溃。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撰文分析,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受到美联储加息的影响波动明显,而中美货币政策分化进一步扩大,增加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不确定性。人民币贬值会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广泛的影响——首先是外资或受到汇率波动加剧的影响流出中国资本市场,其次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贬值压力增强,也不利于中国进口产业的长期发展。
美联储为什么要设置通胀2?
2%的目标就是一个大概的约数,没什么硬道理。很多人看到这句话可能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那就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段有趣的历史吧。
世界上第一个设置通胀目标的国家,是新西兰。
让我们把时钟调回到1988年。当时的新西兰央行行长叫做Don Brash。在上世纪80年代,新西兰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据Don Brash自称,他的叔叔是个果农。到了退休年龄,把自己的苹果园卖了,然后把这些钱都去购买了新西兰政府国债。结果当这些国债到期时,由于飞快的通货膨胀,其购买力损失了90%。因此Brash行长对通货膨胀深恶痛绝。
1989年,Brash行长开始推动立法,来确保新西兰中央银行有足够的独立性,可以在货币政策上不受政府的干涉。这部法律叫做the Reserve Bank Act of 1989(1989年中央银行法)。
因此在这部法律中,被加进了一条“通胀目标”。就是说,央行有责任将本国经济的通胀目标维持在某一个区间内。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就不必考虑政府的想法,一切以那个政策目标为准。这样的话,央行的政策就能够独立于政府干涉之外了。
这个“通胀目标”,在当时引起了引起了很大争议。反对方认为,通胀目标束缚了央行和政府的手脚,限制了灵活性。也有人担心,受低通胀目标的影响,央行无法在经济衰退时推出激进的货币政策,因此经济增长可能会遭受损失,失业率会增加。
对于中央银行法的国会投票在1989年12月进行。由于临近圣诞节,一些议员没有出席投票。一位反对派领袖恰好住院。这样中央银行法案被侥幸通过。
通过以后,新西兰央行行长和财政部长开始讨论:我们应该把目标定在什么区间?是0%,1%,还是一个其他水平?
这时候又一个偶然事件对历史造成影响。在早先时候,时任新西兰财政部长Roger Douglas在接受电视采访,被问到他会定什么样的通胀目标时,他随口说:0%-1%。这个数字没有经过任何科学论证,就是那位财政部长“约摸”的感觉。因为大家都已经受够了70-80年代高通胀带来的痛苦,因此部长觉得每年通胀0%-1%是一个不错的目标范围。大家都知道,如果通胀太快,群众的财产不断贬值,老百姓不乐意。但是也没有人愿意看到通缩和衰退。因此把物价增长稳定在每年0%-1%的水平左右,似乎是一个大家都乐见的状态。
以Douglas前部长的0%-1%为基础,新西兰央行行长Brash和财政部长Caygill将这个目标稍微扩大了一些,改为0%-2%。因为范围大一些,对他们来说有更大的灵活性。有时候通胀率偶尔在目标范围外的话,也有更大的应对空间。
所以这就是新西兰央行通胀目标2%的由来(精确的讲,是0%-2%的区间)。
在1989年该行确立了0%-2%的目标区间后,新西兰的通胀率确实大幅下降,后来也再也没有起来。
当然,同期其他一些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等)的通胀率也都大幅下降。因此新西兰通胀率的下降,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在新西兰央行率先推出通胀目标这个做法后,不断有其他国家央行依葫芦画瓢进行效仿。这些国家包括:加拿大,瑞典,英国等。
下面讲一下美国央行,美联储的2%目标是怎么来的。
1996年7月,时任美联储主席阿伦·格林斯潘在联储政策会议上指出,设立通胀目标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物价,因此应该把通胀目标设在0%-1%。这个目标范围和上文提到的新西兰财长Roger Douglas提出的0%-1%不谋而合。
但是格林斯潘的说法遭到了另一位美联储董事会成员的反对。那位反对者,就是现在(2017年)的美联储主席,珍妮·耶伦。
耶伦反对的理由是:通胀目标区间如果定在0%-1%,那么这个区间离0%太近了。从央行制定政策的角度来讲,她很难把利率变为负数。因此央行的利率,有一个零底限(zero-bound)。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经济衰退,央行就没有多少空间可以通过降低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以刺激经济发展。
就是说,如果经济的通胀率在2%,那么当央行把名义利率降到0%时,实际利率为-2%。这个负的实际利率,对于经济来说是有刺激作用的。但是如果通胀为0,那么即使央行把名义利率降到0%,其实际利率也还是0%,达不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根据美联储公布的1996年7月会议纪要显示,耶伦女士说到:在我看来,把通胀目标定的稍微高一些的最有力的理由,就是在车子跑不动时,你需要在其轮子里加点油这个理由。言下之意,就是央行在自己的政策工具箱里,需要留一手以备不时之需。当经济衰退发生时,央行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去给经济打强心针。
在这场央行内部辩论中,耶伦的意见占据了上风。最后央行行长格林斯潘宣布:我们一致同意,将通胀目标设为2%。
下面再讲讲另外一个大央行:欧洲中央银行(ECB)。
欧央行一开始建立的时候(1999年),其通胀目标为低于2%(below 2%)。这个目标,其实和格林斯潘在1996年提出的1%目标更为接近。到了2003年,通胀目标给改为低于并且接近2%(below but close to 2%)。
虽然欧央行和美联储都把2%作为通胀的目标,但其背后的原因不尽相同。欧央行面临的挑战要远远大于美联储。因为欧元区的成员国各自都有独立的财政政策,但他们又都使用同一个货币。这种弊端在2011/12年的欧债危机中被完全暴露了出来。
根据欧央行现任(2017年)行长德拉吉的说法,将通胀目标设定在2%,主要是为了便于成员国内部的价格调整。
To rebalance these disequilibria, since the countries do not have the exchange rate, they have to readjust their prices. This readjustment is much harder if you have zero inflation than if you have 2%.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欧元区各国内部价格指数以及通胀率是各不相同的。举个例子来说,德国的通胀率,和意大利的通胀率,可能就很不一样。由于他们共用一个货币,因此成员国内部会有一个价格调整机制。这个价格调整机制,在通胀率为2%时,比通胀率为0%时运行起来更加顺畅。因此欧央行倾向把通胀目标设定在2%。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美联储要把通胀目标设在2%?无他,历史巧合尔。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联储将使用所有工具支撑经济行吗?
5月20日,美国三大股指集体收涨,标普500指数一度创下3月6日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东时间周三下午2时,美联储公布了4月会议纪要。其中重申维持利率在近零附近的立场,称新冠肺炎疫情给中期经济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相当大的风险”,委员们同意美联储致力于使用“所有工具”支撑经济。
截至5月20日,美国50个州全部进入了重启经济的阶段,但佛罗里达州此时却被爆出为重启而伪造确诊数据。美联储及多位经济学家均发出警告,美国经济复苏之路艰难,需要关注第二波新冠疫情对美国经济的打击。
美联储作出重大承诺在周三下午美联储公布的会议纪要中,至少有两大重点值得市场注意。一是美联储继续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至0.25%的贴零水平,二是美联储表态将致力于使用所有工具支撑经济。
在美联储公布会议纪要前,包括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内的多位政治经济人士都曾公开表态,认为美联储应该将基准利率降至0以下,美国应该迈入负利率时代。
然而在当天的会议上,美联储没有再讨论“负利率”的问题。只是在会议纪要中称,委员们同意基于新冠病毒对经济的威胁,委员们将继续维持在当前的利率目标区间,直到他们确信经济已经受住新冠疫情的冲击。
而美联储将会全部使用全部工具支撑经济的表态,则对当天的股市起到了不小的支撑作用,三大股指全部收涨。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就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从当前全球宏观环境看,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在空间和边际效果上都受到极大限制,大规模财政刺激已经普遍开始,尽管必然面临退出之困,但短期或为两害之轻。
此外,程实认为,面对疫情冲击下实体经济百年未有之困境,全球宏观政策一段时期内施行“财政货币双宽搭配”已是大势所趋,道义上和情感上选择接受与否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通过方式细节、过程监管、退出时机和约束机制的选择,来优化超常规政策搭配的成本收益平衡。从宏观实际出发,打破对于“货币-财政”互动形式刻舟求剑的紧缚,有利于在非常态下实现有益的政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