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大致可分为三层,农村建房子是三合院好还是楼房好?
在农村建房子主要考虑的还是成本与实用性,三合院与楼房各有各的风格。如果单从成本考虑,会侧重于三合院;从结构、美观和入住容纳量考虑,建议还是盖楼房。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很多农村人都越来越重视到了农村的重要性。在农村搞种植、养殖还有自建房屋,毕竟总是外出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加上城市房价的日益攀升,很多人特别是农民工根本很难有能力在城市买房。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农村建房还是比较可行的。
▼三合院与楼房的差异对比。有的朋友不理解何谓“三合院”,其实就是比四合院少一个房间的意思,是一种比较紧凑的小户型农村风格的房屋。楼房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小洋楼、高层楼都是常见的楼房,主要的特点就是高。它们之间比较直观的差异就是三合院比较矮而宽敞,通常为一层或两层;而楼房比较长方而正,通常为三层或更高。三合院是三合院的精简版,也像是别墅的原始雏形,但是整体造价三合院要比楼房节省很多。
楼房的优点我们都比较了解,而说到它的缺点主要是爬楼累人。不方便老人、小孩上下楼,但是农村的房屋一般不会太高,老人可以住在底层或者二楼,基本可以忽略这个问题。农村的山地、耕地等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建楼房的话就能够节约很多土地。尤其是家里人口比较多的,或者子女和父母都住一起的,可容纳人口多的楼房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农具、农资还有比较沉重的物件放在底层,年轻人往高楼层住,非常的实用,一家人在一起也可以其乐融融。
▼农村建房还需要考虑的因素。其实不管是建三合院还是小楼房,都要按照正规的流程来建。将家里的人口情况和目前居住情况写成书面形式,找到村委去审批,等乡镇批复以后在批准的宅基地上建房才是正确的做法。要建三合院或是楼房还是要根据地质情况和前后是否有阻挡阳光和风向的其它房屋、山体等因素再综合评估。如果前后宽敞无阻、土壤结实,那么建楼房或者三合院都可以;如果有河流或者质地疏松,那么还是建三合院。总之,根据实地情况和家庭条件建适合自己的房子就好,切莫盲目的攀比。
三层房柱子地基要多深?
三层房子地基通常要挖至老土层0.2m以下,总体下来不得小于50cm,同时如果选择条基的话,农村三层楼房基础宽度不要小于1米,最好取1.2米,埋深首先要达到老土层,且要在冻土层;当然由于各地区的土壤层次不一样,具体还是需要根据地质来。
2以硬土层为参考依据,一般三层建筑深度于1-2米。硬土层不是石头持力层,也是土,只是比较硬,这种地基可以采用大放脚条形基础,埋深大约500或以上,转角或横竖墙交接处设立构造柱打一圈地基梁,每层或第九第二层设置圈梁。
目前有没有什么工具可以查看全球地下水的情况?
NASA跟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国家干旱缓解中心合作发布了显示目前世界各地地下水和土壤水分以及对其未来预测的地图。这标志着该地图的一个重要扩展--从只覆盖美国到全球,从而能够让人们注意到干旱和其他水问题可能不那么容易发现的偏远和农村地区。
据了解,来自NASA和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erman Research Center for Geoscience)的GRACE-FO卫星使这一扩展工作得以实现。这些卫星的数据通过跟其他数据以及计算机模型相结合进而展示世界各地的能源和水循环模拟。
地图提供三层土壤的水分数据,它们是表层土壤含水量、根区含水量和浅层地下水。有了这些,专家可以监测世界各地的地下水状况,确定哪些地区可能会受到干旱的严重影响等问题。这对那些没有监测地下水的基础设施的国家尤为重要。
随着气候变化和地球变暖,干旱已经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通过观察当前的水状况并预测它将如何发展将有助于世界各国政府及时采取有效抵消措施。
据悉,任何人都可以通过UNL运营的NASA Grace网站访问和下载这个项目的地下水地图。
为什么土壤结构松散?
(1)改善土壤结构根层的土壤适度松碎,并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以便吸收和保持适量的水分和空气,促进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2)消灭杂草和害虫。将杂草覆盖于土中,或使蛰居害虫暴露于地表面而死亡。
(3)将作物残茬以及肥料、农药等混合在土壤内以增加其效用。
(4)将地表弄平或作成某种形状(如开沟、作畦、起垄、筑埂等)以利于种植、灌溉、排水或减少土壤侵蚀。
(5)将过于疏松的土壤压实到疏密适度,以保持土壤水分并有利于根系发育。
(6)改良土壤。将质地不同的土壤彼此易位。例如将含盐碱较重的上层移到下层,或使上、中、下三层中的一层或二层易位以改良土质。
(7)清除田间的石块、灌木根或其他杂物。
农村老家最让你难以忘记的是哪个地方?
(原创文稿)故乡,老家——虽然离开三十多年了,但每当提起,脑海中 依然清清晰晰、亲亲切切啊!我家住在村子边上,大门前是一个长二百多米、宽一百多米的大水塘,每到夏天,这里就是孩子们的世界,几乎从早到晚塘里都有人打闹嘻嘻,好不热闹。还有村里陈大伯家院里那棵一百多年的皂角树。那年夏天和几个小伙伴爬上树偷摘皂角树时,被家中的看家狗堵在树下,直到陈大伯从生产队劳动回家才解了围。还有村南那座“土地庙”,七十年代初我们人生的第一节课就在那里学习,是我们的“母校”教室啊……
但最使我难以忘记的还是村里的那座古楼。那时老人们就说是建于清代的大户人家,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呢。是一座四合院,解放后即成为村里的办公楼了。童年时我们就经常到这里玩耍。读书时参加了学校宣传队,还经常在楼台上演出。那年光荣入伍时,也是在这里,村干部给我们三个应征青年佩戴上大红花,从此便离开了故乡……
后来,由于年久失修,楼房损坏严重,现在也只剩下主楼了(好在已经作为文物保护起来)。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故乡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进入2000年后,故乡被列入新发展的工业园区,村庄已经全部拆除整体搬迁了,而唯一留下的就是这座作为文物的古楼了。
古楼,已成为从这里走出去的父老乡亲忆念故乡的唯一见证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