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症,肉桂和桂皮有什么区别?
肉桂和桂皮有什么区别?
桂皮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和花椒、八角一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我们在红烧、黄焖、卤制、酱制等烹饪中都经常会用到桂皮,可能你只知道桂皮,但是你不知道桂皮有桶桂、厚肉桂、薄肉桂这三种之分,可以说不同种类的桂皮就有不同的作用,它们出来的味道也是有区别的。
寻味之旅,总能用奇遇来形容。对于食材的每一分把握与注释,是对品食者最大的尊重。我是天然力,专注于生活之中的每一道美味。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的食材奥秘与烹饪技巧,让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寻味之旅,并肩同行。
要想搞清楚肉桂和桂皮有什么区别,那么就得从多个方面来讲就会很好理解,也就能把肉桂和桂皮之间的区别分清楚。
桂皮主要分为肉桂和桂皮两大品种,而肉桂又细分为桂心、桂枝、肉桂、油桂,烟桂。肉桂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树的年龄长,树皮厚。
肉桂和桂皮有什么区别?1、来源树种和产地不同
肉桂:肉桂是从樟科植物肉桂上取下来的树皮再经过干制而成。我国的广西也有栽培,主要还是产于印度、越南、印尼和老挝等地。
桂皮:桂皮是从樟树植物阴香、柴桂、天竺桂等树木取下来的树皮再经过干燥后的树皮。主产于我国的两广地区(广西和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其中广西的产量最大、品质最好。
2、外表形状和颜色上的区别
肉桂:肉桂的外表形状一般呈卷筒状,其肉质也比较厚,最少比桂皮厚一倍以上,颜色也多是棕红色。
桂皮:桂皮来源不同的树种,有的呈卷筒状,有的呈块状,颜色多为黑褐色或灰黑棕色。
3、味道和用途上的区别
肉桂:肉桂味甜,略带辛香,回甘,味浓郁,闻起来的香味要比桂皮的更浓,嚼一下味道香辣微辛。肉桂更多地用来入药之用,是一种很好的滋补之物,也可以用于制作蛋糕甜点来增加醇香,在卤菜中也经常会出现,还有在五香粉中的就是肉桂。
桂皮:桂皮掰开后闻起来有辛香味,并且带有淡淡的清香,嚼一下甜中带着辣。桂皮在烹饪中作为一种香料来用,常和八角以及香叶等香料一同使用,桂皮在中式烹饪和卤菜中主要是起到去腥解腻的效果。
看到这里我们就应该知道肉桂和桂皮是2种完全不同的香料,虽然都是树皮,但是采摘的母体完全不是一个品种,所以在使用方面也就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制作卤菜时使用最多的就是桂皮,我们一般在市场上买的桂皮都比较小,比较薄,这种桂皮比较便宜,味道也不醇厚,普通的桂皮在卤水中的持久性不够,桂皮在卤水中主要起到的是前香的作用,它出来的味道不会渗透到肉的里面去,所以搭配一点肉桂进去一同使用效果会更好,一般桂皮占2/3的量,肉桂的占1/3的量来配合使用。
结语:我们在选购桂皮的时候可以掰开一块来看一下里面的情况,如果里面霉点比较多,那就说明这个桂皮在树上割下来后没有及时烘干造成的,这样的桂皮对使用效果会有很大的影响。桂皮的用量不大,所以我们在购买的时候尽量选好一点(贵一点)的,只有好品种的桂皮,这样做出来的效果才会好。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对于肉桂和桂皮有什么区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吧。那就动动你的小手指,点赞+关注!寻味之旅不迷路!
川芎有什么功效?
川芎是一味常用药,它的主要作用是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多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症瘕肿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等等。
川芎的药理作用有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加强、有效改善心肌缺血、加快心率、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加脑血流量,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可以增加肾的血流量、有利尿作用;有抗肿瘤和抗放射作用、减轻放射损伤。
川芎在临床应用中可以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可以配伍白芷、牛蒡子、僵蚕、独活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有效率可以达到98.33%;配伍丹参、红花等可以用来治疗心绞痛;配伍当归治疗产后胎衣不下;与栀子、生姜同用治疗胃脘痛;与当归、白芍、熟地合用可以治疗贫血;因为川芎过于走窜,尽量不要多服久服,如需长期治疗应用,必须要合理搭配其他药物,才能避其弊。
我是北京李金波中医大夫,希望我的回答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有疑问可留言或私信咨询,我会在第一时间回答。谢谢大家,祝所有患者早日康复。观看更多中医知识干货,请关注我的头条号——“中医启明星”,每天分享原创中医科普、生活保养常识,写老百姓看得懂的养生文章,做您身边最温暖的中医管家。濒湖脉学为何感觉没有疾脉的歌赋和体状诗?
脉学七言诀
■浮脉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沉脉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迟脉
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痂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数脉
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滑脉
体状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诗:
相类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胭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涩脉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查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虚脉
体状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诗:
相类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疹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实脉
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
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官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长脉
体状
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相类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短脉
体状
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相类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痛。
■洪脉
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侍: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微脉
体状
诗: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相类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揭,恶寒淌疼痛呻吟。
■紧脉
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脉。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瘸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缓脉
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贴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珊足力迂。
■芤脉
体状诗: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弦脉
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症痂查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革脉
体状
诗: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相类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见芤、牢脉。
■牢脉
体状
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相类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颓症痂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濡脉
体状诗:孺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痾。
■弱脉
体状诗: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见濡脉。
主病诗: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散脉
体状诗: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细脉
体状诗: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见微、濡脉。
主病诗: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伏脉
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见沉脉。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积聚,敞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动脉
体状诗: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促脉
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结脉
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
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代脉
体状诗: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针刺的意义是什么?
《伤寒论》中和针灸疗法有关的原文共33条,其中用针法疗疾者有第8、24、108、109、142、143、171、216、231、308条等共10条;用灸法治病者有第117、292、304、325、343、349、362条等共7条;误用针灸所致变证、坏病者有第16、29、115、116、117、118、119、153、221、267条等共10条;其中第117条既为烧针所致变证,也有灸疗。另外还有火疗变证如第6、111、112、113、200、284条等共6条。
因火疗包括了火针、火灸、火熨、火熏诸法,故火疗变证诸条,凡未明言熨、熏者,皆可视同误用针、灸之变证。这些原文,基本可以反映出《伤寒论》针灸疗法的应用规律、取穴原则、针灸应用方法以及针灸应用禁忌等重要内容,对指导针灸临床,有重要意义。
一、阐述“治未病”的预防疾病思想
“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继承《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将针灸治疗作为“治未病”“已病防传”的手段,在未病先防、有病早治、防传、防盛、防逆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论述,并指导临床实践,从针灸的角度阐发了“防重于治”这一学术思想。
如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说明太阳之邪未衰,病邪就有向阳明经传变的趋势,为阻止表邪传里即,再经者,针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疏通经气,驱散表邪防其传变,并达到扶正祛邪的治疗目的。
二、针法、灸法、针灸并用
1、针法
针刺治疗的内容,《伤寒论》共有9条,其中针刺预防疾病传变的有8条,24条不仅预防疾病的传变,同时也针药合用治疗疾病,而针刺治疗疾病的则有108、109、142、143、171、216、231七条,所治病证主有外邪病肝乘脾侮肺、太少并病、三阳合病及热入血室诸病证,依其内容可分为针刺治疗与针药并治两部分。
针刺治疗方面有8条“太阳病”外邪病表,邪行经尽自可痊愈,但“若欲作再经者”,则可“针足阳明”以断其传使病获愈。
足阳明即为足三里穴,其为胃之合穴,足,下肢之意,三里,即三寸之示,穴位于膝下外侧3寸之处,具有清热祛湿、行气活血、补气助阳等功能,为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故针之可助正气而防外邪内传致生变证,是以可知针刺不仅可治疗疾病,同时也可扶助人体正气具有强壮功用,同一穴位实具有补虚、祛邪的双重作用。
108条主论表邪入里病肝乘脾之针治, 109条主论表邪入里病肝侮肺之针治,142、171条主论太少并病及误汗变证之针治, 142条也论太少并病针治 142条又着重示明太少并病误汗伤及气津可致生“谵语”诸变证 231条主论三阳合病针治,143条主论热入血室针治,。216条主论阳明病下血澹语热入血室针治
针药并治方面有24条“太阳病”,初病在表,故服桂枝汤则愈,“反烦不解”为邪传表入里,是以先刺风池、风府穴以断其传,再与桂枝汤解肌祛邪而愈是疾。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位于项后枕骨下两侧凹陷处,处所凹陷似池为风所舍故名之,有祛风散寒、清热行气之功能,为祛风要穴。
风府为督脉要穴,位于项后正中发际1寸之处,系脑后空窍风邪所入之府,有祛风散寒、清热行气、助阳祛邪之功能,同风池穴均有很强的通经活络功能,故针刺此二穴可助正祛邪防邪内传,同时并予桂枝汤解肌祛邪针药并用治疗疾病。
2、灸法
《伤寒论》灸治内容十分丰富,依其内容主有292、304、325、349、343、362、115、116等8条,并具体可分灸法治疗、灸法注意及灸药并治3部分。
在《伤寒论》中灸法治疗有292条主论少阴病“脉不至”的灸治方法,少阴病阳虚寒盛,上吐下利,“脉不至”阳气虚弱,故应“灸少阴七壮”温阳散寒。325条主论少阴下利阳虚气陷之灸治,虚寒下利又见“脉微涩”,乃气血不足所致,并又见“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则又为阳虚气陷所致,故宜用灸法“温其上”散寒补气升阳止利。
349条主论伤寒脉促肢厥灸法之治, 343条主论寒厥回阳灸治及失阳而亡之辨,362条主论厥利无脉之灸治及预后,这五条主示少阴阳虚寒盛脉不至、虚寒下利、脉促肢厥、寒厥阳亡、寒盛气脱诸证的灸法治疗,不仅具体示明了灸法应用的适应证为寒证和虚证,尤示明灸之不温、厥不还、脉不还则死,以强调灸法具有散寒温阳益气补虚的重要功能,对寒盛阳衰诸证治疗及予后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张仲景提示了灸法注意,115、116两条均论误用灸法的变证,不仅具体通过“咽燥吐血”误灸变证和“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的致变机理,强调灸法确为临证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其只可用于虚寒病证,而绝不可用于实热病证,误用则可致生诸多变证。
在灸药并治当面, 304条主论少阴病阳虚寒盛灸药并治,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则示口中不苦不燥,乃强调无热之故,“其背恶寒”则为阳虚寒盛所致,故应予以灸治以助阳消阴,并用附子汤温阳散寒,此实又为《伤寒论》灸药并用治疗疾病的范例。
总上可知《伤寒论》灸法临证应用也十分全面完整,不仅可用于治疗寒盛阳衰诸多病证,尤强调临证定要掌握灸法注意,绝不可误用而致生诸多变证,并强调灸药并用也为《伤寒论》临证常用的主要治疗方法。
3、针灸并用
针灸并用在《伤寒论》中多处应用,主有16、29、119、153、267、340、117、115、221等9条,其具体主以温针的形式而用之,温针,又烧针,不仅为针灸并用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同时也为临证针灸并用的最好形式,但其只可用于虚寒病证,误用则可致生诸多坏病变证,是以据其内容又可分为并用治疗、并用注意及误用药治3部分。
并用治疗方面,340条主论针灸并用治疗寒厥,强调寒厥病位主在腹部,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关为关界,元为元气,为人体元阴元阳交界之处,有滋阴助阳清热散寒之功能,故不仅示明“冷结关元”为寒厥的主要病机,针灸并疗关元穴为治疗寒厥的重要方法,尤强调关元穴实为临证针灸并用治疗诸多疾病的要穴。
在并用注意上,119条主论伤寒表证误用温针,致“惊狂”变证。153条主论汗下误治致痞及烧针致发黄之辨治。16、267、221条均论误用温针可致生坏病,强调温针同吐、下、汗诸治法同等重要,实为临证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误以用之则可致生诸多坏病。
16条示明太阳病误治所致坏病,不可再用桂枝汤;267条示明少阳病误治所致坏病,不可再用柴胡汤,以着重强调“知犯何逆”随证以法而治之,221条主论外邪病表入里,热盛伤津,故加温针以热助热,可致生惊慌、烦燥、不眠等诸多变证。
张仲景在误用药治方面上有117、118、29条均论针灸误用药治法,示明灸法助其热,烧针致其虚,针灸治法均有其临证适应证,热虚诸证均需慎用为是,误用则可致生奔豚、烦燥、阳虚津亏诸多变证,此时急宜据病辨证对证处方应用药物予以治疗。
三、注重辨证论治的思想
《伤寒论》辨证论治理论不仅适用于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而且也是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疾
病的基本法则。《伤寒论》倡导六经辨证,首辨阴阳。三阳经统摄六腑,三阴经统摄五脏,阳经受病,大多属实、热;阴经受病,大多属虚、寒。针偏于泻,灸偏于补,故确立了/病在三阳宜针,病在“三阴宜灸”的针灸治则,使针灸辨证论治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第108条、109条、142条、143条、216条分别列举了肝乘脾、肝侮肺、太阳与少阳并病而误汗、妇人中风热入血室、阳明病热入血室等5种不同的证候,但通过分析病机,循经辨证,病本在肝,所以都取肝的募穴期门治疗。这种一穴而治数病,异病同治,治病求本之方法,正是辨证论治在针灸临床应用的具体体现。
又如第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提醒临床医生要辨证论治,如果不辨虚实、寒热,妄用灸法,则会使病情加重而成变证。
仲景在创立“三阳经病宜针,三阴经病宜灸”的针灸施治大法的同时,《伤寒论》提出对特殊情况应区别对待。如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病情不解,反而恶化,甚至发生变证,因此当详察脉证,知邪之所伤,病之所结,灵活施治。又如第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促脉既可主阳虚,又可主阳盛。手足厥而见脉促,是阳为阴阻,郁而不通之热厥,属实热证。按常法当刺之,而仲景却用灸法,引阳外出,宣通被郁之阳气。说明在临床辨治过程中,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不能拘泥于此。
奔豚症的其他症状?
奔豚症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主要的症状特征,发作的时候常伴有腹痛,胸闷,气急,心悸,惊恐,烦躁不安或者是出现抽搐,厥逆,或者少腹有水气上冲至心下,而且有乍寒乍热的症状。奔豚气没有太多的危害,建议患者不要过多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