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传奇北极熊坐标,湖北神农架旅游有什么特别之处?
神农架
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此架木为梯,采尝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穑而得名。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一个山川交错、峰岭连绵的地方。林区中林密谷深,与世隔绝,完好地保存着洪荒时代的风光,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野人出没的传说更让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树林的宁静、湖水的波澜、大山的神秘、动物的嬉戏……这里的一切都会让人忘记喧嚣,恍若隔世。
神农架主要分为四大景区,即西南部的神农顶风景区、西北部的天燕原始生态旅游区、东南部的香溪源旅游区、东北部的玉泉河旅游区。这些景区范围比较大,景点比较分散,景区之间也相互独立,必须乘车才能到达。
神农顶风景区
位于神农架林区的西南部,是神农架林区内的精华景区,据说“不到神农顶,没来神农架”。这里有华中地区第一高峰,还有机会看到珍稀动物金丝猴,草木茂盛、溪水潺潺。景区内各个景点各具特色:野人考察队的大本营小龙潭;全是金丝猴的金猴岭等等。瞭望塔是普通游客在神农架林区中能够到达的最高点,在这里可以遥望对面的“华中第一高峰”神农顶。
天燕景区
天燕景区位于神农架西北部,总面积约926.24平方公里。是以原始森林风光为背景,以神农氏传说和纯朴的山林文化为内涵,集奇树、奇花、奇洞、奇峰与山民奇风异俗为一体,以反映原始悠古、猎奇探秘为主题的原始生态旅游区。主要景点有燕子垭、天门垭、红坪画廊(神农天梯)、燕子洞、古犀牛洞、刘享寨、山宝洞、紫竹河原始森林、云海佛光、百草坪、塔坪山林田园风光及民俗风情等。
香溪源风景区
位于神农架林区的东南部,是神农架林区内的精华景区,据说“不到神农顶,没来神农架”。这里有华中地区第一高峰,还有机会看到珍稀动物金丝猴,草木茂盛、溪水潺潺。景区内各个景点各具特色:野人考察队的大本营小龙潭;全是金丝猴的金猴岭等等。瞭望塔是普通游客在神农架林区中能够到达的最高点,在这里可以遥望对面的“华中第一高峰”神农顶。
玉泉河旅游区
位于神农架东北部,是以玉泉河流域为核心,以区内旅游循环线为依托,以高山湖泊、 玉泉河旅游区 河川幽谷为特色,是以探险挑战为主题的综合型旅游区。
玉泉河区内分送郎山、玉泉河、樟树坪3个景区,有自然博物馆、夹道河、武山湖、张公祠等30多个景点。其中的神农架自然博物馆是华中地区仅此一家的区域性自然博物馆,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该馆题名。这里有神秘的“野人”秘踪、独具匠心的根雕艺术、化石文物传播神农架的远古文化、有目前世界唯一一架复原“中国犀”化石骨架。
那由四大景区,诸多景点组成的神农架,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
神农架的神秘之美神农架林区湖光交错、峰岭连绵,它的神秘是外界不曾领略过的美。如果时间充裕,选择一条徒步线路,来个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一步一个脚印去丈量神农架的土地,走走传说中野人出没的地带,听听微风穿过箭竹林的声音,伴随着鸟语花香,一年四季路上的风光都不会辜负你翻山越岭的跋涉。
寻踪野人中国的神农架野人是世界“四大未解之谜”之一,于三千年前古藉中就有记载。目前为止,在神农架林区目击野人的人数达上百人,人们甚至可以绘声绘色地讲出野人的形状、神态、毛发、脚印。这些光怪陆离而又不可思议的传闻,给神农架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没准你就是下一个目击者哦。
五月赏杜鹃花海“人间美西施,花中唯杜鹃”,神农顶景区是高山杜鹃的天堂,每年4-6月份千簇万丛鲜花依次盛开,漫山遍野绵延十多公里,万紫千红争奇夺艳,如云霞如薄雾。置身于高山幽谷之中,被百花围绕,暗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徒步穿越无人区神农架拥有当今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唯一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8%,保护区内达96%,这其中有一段10公里的原始森林无人区,是最令徒步爱好者振奋的地方。如果你也爱徒步登山,就来用双脚丈量野人出没过的地方吧。
南国滑雪好风光神农架滑雪场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滑雪场,有“南国滑雪胜地”之称,海拔2000米,滑雪场的坡度约为5°-15°,由山顶呈S形穿林而下,非常惊险和刺激。无需去北方,在神农架就能感受到滑雪的惊险和刺激了。
神农架如此诸多特别之处,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的光临,值得一去。
问道最好的坐骑是什么?
目前问道坐骑分别是剑类,葫芦,鹿,豹,熊,狮,牛,狐,鱼、猿,蹄
(数字指的是阶数,越高阶越好,其中熊最贵,然后是狮子、猿、蹄、葫芦、鱼等)
8阶:吉祥蛙、巨骨刺
9阶:至尊盘古猿 、至尊玉蝶鱼和至尊太极熊
10阶:九尾仙狐、北斗天蓬
剑:包括仙阳剑2、水韵剑4、翠灵剑5、圣檀剑3、岳麓剑6;
葫芦:仙葫芦5、灵葫芦2、赤焰葫芦4、翡翠葫芦6、紫藤葫芦3;
鹿:古鹿6、云鹿2、幻鹿4、雅鹿3、灵鹿5;
豹:云豹6、雪豹2、水晶豹4、凌岩豹3、玉豹5;
熊:北极熊6、棕茸熊2、无极熊5、赤锦熊3、太极熊8
狮子:锋吼狮2、赤炎狮3、骆冰狮4、金铃狮5、慕炎狮6
狐狸:玄天狐2 、嗜血狐3、 煞火狐4、 冰灵狐5 、雅尘狐 6
牛:神武牛2、 汐牛3、 轩辕牛4、 赤胆牛5、 五彩神牛6
鱼:飞空鱼2、驰焰鱼3、寒冰鱼4、威震鱼5、玉蝶鱼6
猿:巨掌猿2、开山猿3、裂石猿4、熔岩猿5、盘古猿6
蹄:轻蹄2、尘蹄3、炽蹄4、墨蹄5、玉蹄6、
大熊猫到底是不是蚩尤的坐骑?
先说结论——“大熊猫是蚩尤的坐骑”的说法,任何古籍中都没有记载,纯属当代网民的创作。古籍当中关于大熊猫的描述非常少,而且与蚩尤没有任何的关联。
最近,一部热播剧中登场了一个骑着大熊猫的角色,虽然这个坐骑没有黑眼圈,但这体态形象明显就是以大熊猫为原型的。该角色的饰演者廖慧佳也将头像改成了一只卖萌的大熊猫。
与大熊猫有关的话题下面,蚩尤总是被提起,仿佛两者已经捆绑在了一起。“蚩尤的坐骑是大熊猫”的说法在网上流传已久,网友以此编出了不少搞笑的段子,比如“当年蚩尤与炎黄大战时,就是因为骑的是大熊猫,所以输了”、“蚩尤养了两头大熊猫,一头当坐骑,另一头负责卖萌,结果打仗的那天,蚩尤骑错了……”
但玩笑归玩笑,段子归段子,“大熊猫是蚩尤的坐骑”的说法完全是空穴来风,我曾试着寻找出处,去“网谣发源地”天涯社区翻了半天,看来很多十几年前的老帖,也没找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帖子。
而古籍当中,也根本就没记载蚩尤的坐骑是什么。
有人说蚩尤的坐骑是貔貅,貔貅就是指大熊猫。但古籍当中根本就没有提到蚩尤和貔貅有关系,黄帝倒是和貔貅有关系,《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这里的主人公和黄帝和炎帝,与蚩尤无关。
这里的貔貅是不是指的大熊猫,学术界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貔貅就是大熊猫的古称,比如文榕生在《大熊猫的古称考(1)》中认为貔貅和貔是古代北方人对大熊猫的称呼。还有学者认为不是,比如孙前在《大熊猫古名研究》中认为,从文献中分析,在清康熙以前,貔貅与熊猫完全不是一回事。
所以貔貅是不是大熊猫的古称还不确实,即使确定了,也和蚩尤无关。
大熊猫是不是食铁兽这也不好说,最早关于食铁兽的记载出自《山海经·中山经》里,晋朝郭璞注:“邛崃山……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也。”郭璞注释的《尔雅·释兽》也有“(貘)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
这里的貊和貘指的是大熊猫还是马来貘,在学术界又存在争议。其实古人也分不清两者,在很多记载中,都是二者的混合体。
但从食性和分布来看,邛崃山的貊更像是大熊猫。邛崃山在现在仍是大熊猫的栖息地,而大熊猫确实有啃铁器的习性。
1993年《半月谈》记载:1984年4月5日四川宝兴县一只野生大熊猫,钻进村民厨房啃锅盖,咬铝锅。
1984年《四川资源动物志》描述大熊猫有“舔食铁器”的习性。1981年3月26日《南方日报》报道: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莉莉”,有一天把铁食盒咬碎后吞进肚子里,后来顺利排出,肠肚没有损坏。
大熊猫是否是食铁兽,都和蚩尤无关,毕竟蚩尤所在的年代没有铁。
其实,从大熊猫的身体结构来讲,它根本当不了坐骑。大熊猫肩高一般为60至90厘米,太矮了。大熊猫的脊柱和虎、狮、豹等猛兽的脊柱一样,是可以弯曲的,没有承载成年人的能力。而马、驴、牛、骆驼等食草动物的脊柱都是不可弯曲的,加上它们腿长肩高,能够承载成年人,自然而然地就被驯化成为了坐骑。人类历史上从未把猛兽驯化成坐骑,即使比大熊猫大得多的棕熊和北极熊,它的身体结构也不适合坐骑。
所以,无论是大熊猫、还是貔貅或食铁兽,都和蚩尤无关,让大熊猫给蚩尤当坐骑,是当代网民的天马行空的想象。
古代中国人崇拜的龙真实存在吗?
中国古代开始非常喜欢以龙的图腾各种雄姿威武大气庄严勇敢各种龙的描绘表现于世间、把传说中的龙比喻我们是龙的传人!不光是中国,亚洲很多受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影响也喜欢龙的图腾只是表现力不同、如四小龙的比喻、草花龙、三爪龙很多装饰在殿堂宫殿、龙舟、庙宇上。龙的构思与描绘,有很多威武英俊动物的局部集中其精华、如虎眼狮头、、麒麟鳄尾、鹿角鹰爪、鱼鱗龙纹等最美描绘与构思为一身。史记中最早也有对龙的文字记载!
中国历代皇权把龙的图腾比喻最高权力的象征、表现在帝印玉玺上、宫殿皇城中!也有比喻人间教育学子求知、鲤鱼跳龙门、祥龙教子、望子成龙升华、龙凤呈祥的美滿婚姻、龙床、各种龙雕木刻、龙纹横匾,条幅装饰、水墨书画、锦缎刺绣、铜铸玉雕龙纹笔笔皆是!龙与人间美好吉祥比喻和崇拜!现实中可能没有龙、可人们心中一直有龙的图腾和龙的传说!
世界西方国家比喻自已的象征图腾也有如鹰、蛇、狮子、虎、鱼、白羊,天牛、蝎子等!美国有双头白头鹰,(总是睁一眼闭一眼总盯着别人的财物的传说)。
在大自然地球上确实有吼龙!以世界各地博物馆巨形化石为证。人们经常喜欢观天上彩云飞舞、描绘想象中内心勾画的龙的图腾!其实只要你是中国人就应该是龙的传人!(Hαn)
西游记里黑熊精偷袈裟分明是错误行为?
《西游记》第十七回,孙悟空听闻观音禅院附近的黑风山上有妖怪,断定是妖怪将袈裟盗走了,赶到那里,果然不出所料,盗走袈裟的是个黑熊精,武艺与孙悟空不相上下,悟空无计可施,只得到南海找来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用禁箍套在黑熊精头上,将其降服,悟空夺回了袈裟,观音菩萨把黑熊精带回普陀山做了守山大神。
熟悉《西游记》的读者都听过这样一个梗,就是在西游中凡是没有背景的妖精都被打死了,凡是有背景的妖精都活下来被带走了,这个梗对众多妖精命运的概括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也有例外,比如黑熊精,它盗走了唐僧的袈裟,还意欲对孙悟空请来的观音菩萨动手,但观音菩萨却只是把它制服而已,之后还让它做了自己的守山大神。
黑熊精为什么会这么幸运呢?
其实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普遍存在的熊崇拜和中国源远流长的熊文化。
熊,哺乳纲,食肉目,熊科各种类的通称。据调查,熊崇拜遗迹大量存在于北半球,在辽阔的北方普遍存在着大量有关熊崇拜的遗存,其中可以见到的“熊祭仪”和与熊有关的习俗禁忌。中国的“熊祭祀”最早出现在红山文化的祭祀仪式里,牛梁河遗址的女神庙中,考古人员曾发现真熊的下颌骨和泥塑的熊头、熊爪。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男性,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出处熊的神化来自于古人对熊的生活习性的观察,《山海经》中记载:“熊山有穴,恒处神人,夏启冬闭”!古代先民认为,熊是能够像昆虫一样冬眠夏出的动物,给人一种“死而复生”的感觉。熊在冬眠期依然能孕育新生命的特性,被上古先民视为一种神奇的力量,加以顶礼膜拜,熊图腾因此应运而生,并诞生了中国熊文化。
熊的图腾崇拜千百年来,人们普遍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也是精神图腾,其实,早在8000年前,中华龙文化尚未诞生之时,熊文化早以蓬勃发展。
熊最早是中华民族公认的祖先——黄帝所在部落的姓氏,还是传说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信仰物。《史记》载: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在继承父亲少典有熊国氏族部落首领职位后,以熊作为图腾,号轩辕氏,并自称熊的孩子。至于夏,据《史记·夏本纪》,原本就是黄帝有熊氏的后裔,且文献中多有鲧、禹死后化熊的记载;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容成氏》篇讲禹听政三年后“始为之号旗”,制作了东、西、南、北、中五方之旗,其中将熊作为最重要的“中正之旗”的标志;还有目前被认为是夏文化遗存的二里头遗址出土铜牌上的饕餮纹,也有学者认为就是熊,这些都暗示了熊在夏文化中与众不同的地位。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各式各样的图腾,纷纷出现在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神文明璀璨画卷中。熊在代表我们祖先精神信仰的图腾动物园中绝对是举重若轻的角色,它和其它图腾一起扮演民族心灵慰藉的角色,持续不断地承载着历代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
熊的寓意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男性,象征着勇气和力量;也有学者认为熊的季节性活动规则,尤其是冬眠的习性,给原始人造成一种死而复活的印象,因此熊被视作大自然力量重生的体现受到崇拜。
文学作品中的熊《西游记》第十七回,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在观世音菩萨的帮助下,用禁箍降服偷袈裟的黑熊精,并把黑熊精带回普陀山做了守山大神的故事。
《庄子·刻意》文中写道:“吹呼吸,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意思是说模仿熊、鸟的活动形态,伸展肢体、调和气血,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孟子》中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今人多误解为“鱼与熊掌皆为珍馐美食,二者不可同时获得。进而演绎成二者皆为所欲,难于取舍。”
《左传》等史书中也有楚成王、晋灵公食用熊圣餐的记载。“图腾圣餐”是广泛流行的圣餐仪式的原始形式,在原始人看来,用图腾的血和肉作为圣餐厅,能够巩固他们与图腾的亲密关系,重新获得图腾的灵威。
诗词中的熊意象鸷鸟潜藏,熊罴窟栖。《冬十月》—魏晋·曹操
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公无出门》—唐·李贺
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杂曲歌辞•秦女卷衣》—唐·李白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
熊耳应初到,牛头始去登。《上冯使君渡水僧障子》—唐·贯休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鲁山山行》—宋·梅尧臣
此叟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宋·苏轼
熊的雅称子路:《续搜神记》 云∶熊居树孔中,东土人击树,呼为“子路”则起,不呼则不动也。
能:《述异记》云∶在陆曰熊,在水曰能(即鲧所化者)。故熊字从能。
熊的成语梦熊之喜:梦熊,指生男孩。祝贺生男孩之语。
熊熊大火:常用成语,形容火势旺盛而猛烈。
虎背熊腰:背宽厚如虎,腰粗壮如熊。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鱼与熊掌:比喻俱为所欲,难于取舍之物。
熊心豹胆:比喻非常胆大。
熊经鸟申:古代一种导引养生之法。状如熊之攀枝,鸟之伸脚。
飞熊入梦:原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太公望。后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
熊罴之士:比喻勇士。
柙虎樊熊:柙中的虎,樊内的熊。比喻被囚的恶人。
熊韬豹略:比喻高妙的用兵谋略。
熊据虎跱:比喻群雄割据的形势。
画荻丸熊: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熊的歇后语北极熊打呵欠——尽吹冷风
掉进陷阱里的狗熊——熊到底了
狗熊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
狗熊拜年——不敢受这个礼
狗熊变黑瞎子——骗(变)自己
狗熊穿衣服——装人样
狗熊戴手表——假装体面
狗熊弹琴——没音
狗熊爬树——上劲
狗熊耍把戏——装人样
狗熊捉麻雀——瞎扑打
黑狗熊耍扁担——胡抡
黑瞎子(狗熊)挨鞭子——耍坏啦
黑瞎子打花脸——熊样
黑瞎子叫门——熊到家了
黑瞎子敲门——熊到家了
黑瞎子上房脊——熊到顶了
黑瞎子耍门扇——人熊家伙笨
黑瞎子跳井——熊到底了
黑瞎子头上长犄角——还是那个熊样子
黑瞎子照镜子——熊样
熊姓起源源于有熊氏,出自黄帝的部落姓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相传黄帝生在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黄帝的后代中便有人以地名为姓,称熊氏。熊氏是中国最古早的姓氏之一。
熊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二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四十八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2%左右。
熊姓名人熊侣,谥号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汉族,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应该称为熊侣而不是芈旅),谥号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熊安生——北朝经学家,北学代表人物之一,字植之,长乐阜城(今河北省阜城东)人。通五经,精“三礼”,北齐时任国子博士。后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宫露门学博士。不久即去世。他沿袭东汉儒家经说,撰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皆劓。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礼记熊氏义疏》四卷。
熊廷弼——明湖广江夏(今湖北省武昌)人,字飞百,万历进士。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任辽东经略。他召集流亡,整肃军令,训练部队,加强防务,在职年余,后金军不敢来攻。明熹宗即位,魏忠贤专权,他被排挤去职。天启元年(1621年),辽阳、沈阳失守,再任经略,与巡抚王化贞不和。次年王兵败溃退,他同退入关,后为魏忠贤冤杀。
熊赐履——湖北省孝感人,清时大臣、政治家、一代学者。累官至吏部尚书,治程、朱理学,认为可以用理学指导政治,强化思想领域的统治。有《经义斋集》等。
熊十力——湖北省黄冈人,近代著名学者。早在武昌起义,任都督府参谋。后到北京大学任教,著有《新唯识论》、《十力论学语要》、《原儒》等。
熊向晖(1919年4月-2005年9月9日),原名熊汇荃,安徽凤阳人,生于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共产党情报工作“后三杰”之首(申健和和和陈忠经是另二杰)。
熊耀华(1938.6.7—1985.9.21),笔名古龙,著名武侠小说家,新派武侠小说泰斗和宗师。
熊欣欣,中国著名导演,演员、武术指导。好莱坞历史上第一个亚洲动作导演,熊欣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涉足电影行业,经过20多年的执着与努力,终于成功转型为“导演”。代表作品有:《黄飞鸿》《光辉岁月》等。
熊在代表我们祖先精神信仰的诸多图腾动物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正因为如此,熊在《西游记》中就受到了非同一般的礼遇。
黑熊精虽然是个妖怪,但它所居住的地方清幽别致,它的谈吐温文尔雅,处处透露出一种高人逸士的风范,连孙悟空也不无感慨的说:“这厮也是个脱垢离尘,知命的怪。”观音菩萨接受悟空的请求,前来降妖,一踏上黑熊精的洞府也竟然心中暗喜说:“这业畜占了这处山洞却也是有些道分”。
结语:《西游记》中黑熊精的形象基本还是比较正面的,能有个好的结果并不是偶然,使得作者做出这种处理,应该是潜意识受到中国文化中对熊的尊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