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孙杨,为什么能做成玉玺呢?
说到和氏璧,肯定要了解和氏璧的来历与和氏的悲催经历了。
《晏子春秋》是历史上最早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最详尽的介绍和氏璧由来的则应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春秋时期的卞和是个慧眼识珠(玉)的能人,一天在楚山凭发现了一块精美的璞玉,二话不说就跑去献给当时楚国大王楚厉王,楚厉王很高兴,命底下的鉴宝专家鉴定价值后好奖赏卞和,但被一群有眼无珠的庸才被鉴定为普通石头,楚厉王大怒将卞和砍去一条腿赶出。厉王去世后武王登基,不甘心的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楚武王,不用多说 ,卞和失去了另一条腿。 按理至此卞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了吧,岂料他又第三次将其献给下一任大王楚文王,终于被鉴定为“宝玉”,赐名“和氏璧”,可怜的卞和被封为陵阳侯。也许这就是精诚所至,玉石为开吧。
后来和氏璧辗转多地,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拥有和氏璧,强势的秦昭襄王要以15座城池交换和氏璧,不允就开战,于是谋士蔺相如临危受命,出使秦国送玉,便有了经典外交谈判案例“完璧归赵”的故事。长话短说,后来赵孝成王在位时,为抢夺和氏璧的秦昭王发起长平之战,长平的赵国军队全军覆没,挥军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孝成王无奈命人携国礼向秦国求和,应该是和氏璧救了赵国。后来据《谏逐客书》记载和氏璧已归秦国所有!
统一天下,嬴政进封称始皇帝,命丞相李斯用此玉雕刻成传国玉玺,镇压国运,作镇国神宝流传后世。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史记·秦始皇本纪》:“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玉玺。” 在我们的印象中,和氏璧应该是圆形中间带孔的玉璧,可是历史是为什么说和氏璧却雕刻成了方形的传国玉玺呢?电视中我们看到的传国玉玺如上图,是一块较大的正方形的玉雕印章,而和氏璧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其实电视节目作为娱乐节目一直在误导我们!历传国玉玺被历代封建帝王当作权力至上一统天下的重要象征,传国玉玺也成为了野心家觊觎和割据君王争夺的目标,也是中央王朝后宫的珍宝,国之重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急需制作一块传国玉玺。于是当时最好的那块和氏璧被制作成了玉玺。迄今为止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印玺之中,无论是玉制或金属所制,尺寸都不大,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收藏有汉代的“皇后之玺”,边长也只有2.8厘米,高仅2厘米,“汉旧仪”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秦由此推测,秦汉时期的玉玺都较小,实用行携带方便。到了隋唐时期玉玺开始流行大玺,最后到了清代玉玺已经做的硕大无比了。
和氏璧原石应该不是很小的一块,卞和也不可能送一块小石头给大王,不然卞和可能早就在楚厉王盛怒之下身首异处了,由此可见和氏璧被雕刻成一块玉玺也是绰绰有余的!
这里是臻匠心文化艺术,欢迎关注转发,评论交流!
为什么在登基之初要对突厥称臣?
李世民压根儿就没有向突厥称臣,此说法的始作俑者是《隋唐嘉话》,这不是史书,而是文学创作。很多历史性问题都如此,由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力,最终影响了后世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判断。但李世民称臣突厥的误传也与他自己有关,首先是避重就轻的渭水之盟,其次是李世民自认为该盟约为耻辱,所以就有了渭水之耻的说法,称臣的传言自然就很有“说服力”。
(李世民剧照)
李渊对突厥关系的处理方式隋炀帝杨广由于好大喜功,导致民间疾苦,又因政治上对关陇集团的排斥,故在三征高句丽期间,导致隋朝后花园起火,这场由贵族掀起的,民间引燃的大乱,致使华夏区域被严重分裂削弱,给外敌崛起入侵提供了契机。很简单的一个佐证,吐谷浑这种不起眼的外族势力,攻打隋朝河右时都未遇到有效的抵抗,更不用提强盛一时的东突厥了。按照《新唐书》的记载,东突厥在隋末已是“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势头,它的意志就是要效仿北魏入主中原核心区域。
唐国公李渊起兵前,隋朝廷对全国的控制力已然失去,甚至可以说隋朝气数已尽,程全线崩盘之势。当时突厥对华虎视眈眈,诸如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势力纷纷成为突厥的跟班小弟,那么各路反王的态度如何呢?史载“华人多往依之”,其中包括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新唐书》中用了“悉臣尊之”四个字。原因很简单,他们希望在争夺地盘的进程中,尽可能规避突厥南下的打击,亦希望有可能获得突厥的扶持与援助。
(李渊剧照)
当时的李渊起于太原,虽有俯瞰天下之形,却因地狭人少,并无争雄之势。而且隋炀帝留下的烂摊子对李渊不利,即突厥与刘武周能够实现对李渊势力的联合打击。事实上也是如此,李渊起兵的那一年,始毕可汗立割据雁门的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对李渊的威胁可想而知。所以李渊与众多反王的选择一样,即结好突厥,或者用史书的话来说——“悉臣尊之”。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渊于公元617年起兵后,便遣刘文静至突厥朝见始毕可汗,与突厥达成的合约是“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提出的条件是“勿侵暴百姓”。意思就是李渊向突厥缴纳保护费,突厥保证李渊地盘不受攻击,这个形式就是称臣。
历史上由于“玄武门之变”把李渊塑造成了一个老实人的形象,可是自古造反成功者,有几个是老实人的?李渊表面上是称臣之举,实际上并没有将称臣落实到位,争夺天下之际的财力需求巨大,李渊怎么可能向突厥上供?实际上他只是将边境俘获收缴的突厥财产如数返还,这也说明了一点,李渊势力其实与突厥的对抗实际上并未有过间断,所以唐朝建立的第二年(619年),始毕可汗就亲渡黄河,并扶持梁师都、刘武周威逼太原。所以很多史料里说突厥常毁约南侵,其实事情的本质是李渊根本未尽“臣节”。
(房玄龄去世时的剧照)
而始毕可汗在进攻太原前夕病逝,李渊没有更多的精力与突厥周璇,所以才有了“上举哀于长乐门,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有人将此作为李渊臣服突厥的证据,其实这是对李唐时期礼仪的误解,唐朝历史上就多次以此厚重礼仪悼念功臣。如房玄龄去世时也是废朝三日,李勣去世时更是辍朝七日,且皇帝亲自于未央古城中举行悼念仪式,史载“皇太子亦从驾临送,哀恸悲感左右”。再如尉迟敬德去世时,“高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令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宅哭”;魏征去世时,“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太宗登苑西楼,望丧而哭,诏百官送出郊外……”。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上与突厥书用敌国礼”来看,李渊从起兵到建国,始终是以敌对国的身份和礼仪对待突厥的,这是一种平等的外交身份,并不存在臣属关系。由于唐初天下未定,突厥在颉利可汗的带领下时常侵扰并朔一带,李渊以敌国礼对待突厥也是现实所逼。随着统一战争的节节胜利,唐朝也逐渐改变了对突厥的身份姿态。武德八年(625年),突厥进攻太原时,李渊对突厥的国书改用“诏敕”,这意味着唐朝开始将突厥视为属臣,自己则视为宗主。
(李渊剧照)
因此唐高祖对突厥的“称臣”并无实质意义,与众多反王一样,李渊起兵后,为了避免突厥的针对性打击,选择了臣属的模式。又因势力发展的需要,这种称臣并未实践“岁贡”换和平的长久战略,在这种框架下,李渊更像是一个不守信用的“老赖”,或者说是“万恶的资本家”,以画大饼的方式尽可能稳住北方,在自身获得飞跃发展后,再反戈一击。当然,这么说也不恰当,毕竟突厥也一直未停止对唐朝的骚扰,但这种外交关系处理方式却是成功的,后来的太宗李世民也是这么操作的。
渭水之盟的产生与本质由于李渊的“忽悠”,突厥在历史上一直是不遵守合约的一方,而这也让唐朝内部发生政权斗争时,又遭遇到了外部威胁。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成功夺权,并在当年八月登基为帝,颉利可汗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是攻击唐朝的大好时机,于是领兵南下。唐朝的反应是先打阻击战,尉迟敬德领兵于泾阳一带取得小胜,歼敌千余,并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但这场胜利并不能阻止突厥的进军,那么有人会问了,为什么李世民一登基,突厥就能兵逼长安,如入无人之境呢?这事儿还得从李世民的布防和政治斗争来看。
(尉迟敬德剧照)
按照古代地里特征来看,东突厥若是以长安为目标进攻,常规打法是联合灵州(银川)附近的梁师都,先取灵州、再攻泾州(萧关),然后克豳州(咸阳北),经过武功进逼长安。这条路线的优势是一路沿清水河南下,河谷宽阔平坦,能够发挥突厥骑兵的机动性。再次一级的选择是沿马莲河到豳州,这条路比第一种路线路况复杂一些。第三种路线是渡洛水抵达渭水,沿着渭水河岸线一直西进长安,这条路的难点在于洛水河谷,此河谷狭窄曲折,非常不利于骑兵行军。
所以扼守常规路线的关隘据点就是搭建防御体系的重点,前两种进攻长安的布防重点就是灵州、泾州、豳州,这是李渊时代唐军抵御突厥的军事重镇,之前唐军都是在此阻击了突厥的进攻。可是颉利可汗并没有走灵州线,因为这条线路的第一关灵州就是名将李靖驻守的,由此可见唐朝的战略部署是很有针对性的。颉利可汗为了避免再次与李靖交手,带领突厥骑兵走了一个大环线,绕行会州(甘肃靖远),再折向东取泾州、豳州。
(颉利可汗剧照)
626年七月,颉利可汗从会州出发,八月底便攻至泾阳,李世民根本没想到突厥会避开李靖驻守的灵州,也没想到其进军速度之快,所以尉迟敬德当时就是一个救火队员,手上没有多少兵,意在延缓敌军进军速度,等待勤王部队回援长安。既然我们说灵州之后的泾州、豳州也是重镇,为何还是迅速崩溃呢?
这就要说到驻守此地的两个封疆大吏了,泾州是李艺(罗艺)驻守的,豳州是张瑾驻守的。李艺坐拥一万多天节军,张瑾则有一万多天纪军,这些都是精锐之师,打城防战不说以一敌十,两道防线抵挡数月至少不该有问题吧?哪怕是各守两个月,李世民也能获得调兵回援的时间,但这两人就是关键时候掉链子。
(李艺剧照)
李艺是什么情况呢?人家压根儿没抵抗,因为他是李建成的亲信,玄武门之变后,他正密谋如何攻打长安呢。事实上也是,后来李艺真就反了,时间与突厥这次进攻仅差四个月,所以有理由怀疑他是故意把突厥放了进来,企图浑水摸鱼发动兵变。张瑾不抵抗出于两点,一是政治上偏向故太子李建成,二是被突厥人打出过阴影,即625年的太谷之战中,张瑾被颉利可汗打的全军覆没,光杆司令的他逃往豳州,被李靖保了一命,所以这一次遇到突厥进攻,史载“突厥来寇,瑾不战”。
这两个人都是李渊的开国功勋,也都是李渊亲自派驻边境的军事将领。李世民上台后,并没有进行大的人事任免,反而是对旧臣加官进爵。这是李世民稳定政局,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心念旧主的老臣,李艺和张瑾就是一个用人失败的典型案例。反观突厥一方,他们对于唐朝的布防和用人都做了精心准备,故而能长驱直入进逼长安,给唐朝建国以来带来了最大的一次危机。
颉利可汗在泾阳遭到小股抵抗后,直接将十万大军开赴渭水北岸,距长安城仅数十里。颉利可汗深知长安城易守难攻,自己深入大唐腹地,战线过长,灵州、天水都有断其后路的风险。所以他并未选择立即强攻,而是派出了亲信执失思力进城,一方面谈条件,一方面打探一下长安城内的城防、储粮。执失思力仗着大军兵临城下,谈判态度异常嚣张,李世民也没惯着他,二话不说便将其扣押软禁。
“然我已令无忌、李靖设伏于幽州以待之,虏若奔还,伏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矣!我所以不战者,即位日浅,为国之道,安静为务,一与虏战,必有死伤;又匈虏一败,或当惧而修德,结怨于我,为患不细。”——《旧唐书》
接下来就是战与和的问题,很多说法是长安城兵力空虚,但按照唐初的军制,长安城外驻守的禁军当有三万,关中地区能够调动的中央军应当在13万左右。冷兵器时期,孙子兵法认为攻城战是战争的最下策,攻城一方的伤亡比例最乐观的是3:1,也就是说长安城里的3万禁军对突厥10万大军并不吃亏,而且突厥是以骑兵为主要战斗力。所以对李世民来说,三万军坚守城池,另调动关中各地中央军勤王,完全有可能将颉利可汗歼灭于家门口。
而若开战又有哪些不利因素呢?李世民是发动政变后刚登基不久,旧派势力中包括李渊、李建成培植的亲信,这类人在泾州、豳州已经表现出临阵脱逃的风险,长安城内难保不再发生叛逃、倒戈的事情。李世民若亲自挂帅出城,城内还有可能出现政变风险,李世民若躲在城中,新君的威望又难以树立,李世民的处境很尴尬。再者说来,唐初连年征战,国家财政并不富裕,李世民若集中力量对付城下之兵,纵使歼灭颉利可汗的军队,必然也是向东突厥彻底翻脸,两个国家之间将会再次爆发长久性战争,对休养生息的既定国策极为不利。所以对李世民来说,唐朝当时并非不能战,李世民也绝非惧战,只是和比战更具现实意义。
“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之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资治通鉴》
但想让城下10万雄兵不战而退谈何容易?李世民的智慧在此时展现出来,他带着中枢重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个人,骑行至渭水河畔,隔着渭水喊话,喊话内容大概就是骂街,从气势上表现出我不怕你。这一幕有些空城计的感觉,六人六骑就敢隔水骂街,加上颉利可汗已经知道李世民扣留了谈判使者,所以也不敢轻举妄动。紧接着,长安城内的禁军就整齐列队的向李世民所处位置靠拢,史载“军容大盛”,换言之就是李世民做了一下面子工程,向颉利可汗秀一秀肌肉,说明我敢骂你就是因为我有实力支撑,不怕死的放马过来。(渭水喊话剧照)
史书中说突厥军队见此状况“由是大惧”,虽然颉利可汗是见过大世面的,立即做战斗准备,但他手下的贵族长老、新兵蛋子一路走来过于顺利,并没见过唐军的这等雄姿,突厥本阵突然躁动不安。接下来,李世民开始落实此行的任务,他见震慑目的达到后,便令唐军列队后撤,表明我来这不是要跟你打架的,是来给你讲道理的。于是李世民便喊话要与颉利可汗单独会面,就这样,两个领导人在渭水河畔开始了一段外交和谈。
谈话的具体内容应该就是“渭水之盟”展现给后世的条款,但这一次李世民比他爹硬气,盟约规定了唐朝“啖以金帛”,并不是向李渊那样拿钱换和平,这个钱财可以看成唐朝对突厥远征的犒军费用,并不是战争赔款。渭水谈话过去两天后,双方在长安西郊的渭水便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也是杀白马立盟的那一套。颉利可汗随即退兵,回到突厥本部后,又向唐朝进献了三千匹马,万余头羊。这个经过哪里体现李世民向突厥称臣了?
“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帝从其言,胡兵遂退。于是据险邀之,虏弃老弱而遁,获马数万匹,玉帛无遗焉。”——《隋唐嘉话》
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李世民到底给了突厥多少金帛,但小说《隋唐嘉话》说李世民听从了李靖的建议,把整个国库都给了突厥。突厥撤军的时候,李靖又搞了个突然袭击把钱抢了回来。这个桥段之所以流传甚广,因为它远比正史精彩的多,这里有些贬写李世民的嫌疑,因为它是以玄武门之变为线索,来应证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得国不正,又以称臣来增加李世民的污点,显然是作者主观情绪的展现。
历史上李世民确实将此事称为“渭水之耻”,这主要因为李世民在对外事务方面标准过高。比如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其实际战果为攻克十座大型城池,迁移人口七万有余,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中,“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放在历朝历代都能算是大捷,如汉武帝时卫青斩白余匈奴都算大捷。征高句丽之战后因天气原因退兵,李世民还为此懊恼不已,这就说明李世民的个人要求太高。他眼中的胜利是李靖攻灭突厥汗国;李勣以数千唐军以少胜多大破薛延陀、俘获5万多人;唐朝打败西域诸国、占据西域,唐朝攻灭薛延陀汗国等。
(天子六骑雕像)
综上所述,唐太宗不仅没有向突厥称臣,唐朝还在太宗时代攻灭了东突厥。渭水之盟也并非城下之盟,这是李世民综合利弊之后,以高姿态要求突厥退兵的外交手段。这个盟约中所谓的“贡金”,实际上是对突厥退兵的安抚,而非拿钱买和平,这个性质完全不同。
2017年7月到12月要播的电视剧/电影有哪些?
2017年7月暑期档的电视剧值得看的青春偶像剧就有6部啊!卡司阵容相当强大,陈伟霆刘诗诗贾乃亮靳东马伊琍TFBOYS薛之谦全员上阵!
7月了,暑假马上就来了~嘤嘤嘤,上班狗真的好羡慕学生党啊!但幸好是不影响追剧的~~刚刚稍微查了一下这个暑期档要上映的电视剧,光是国产的、很让人期待的就有6部之多!而且有两部就是今晚开播,你说期不期待!下面zuo酱就简单给大家安利一下,卡司阵容敲强的,靳东、马伊琍、贾乃亮、江疏影、钟汉良、TFBOYS三小只、陈伟霆、刘诗诗等等20多号当红实力+偶像派演员全员上阵!
《复合大师》
主演:贾乃亮、王晓晨
《复合大师》脱胎于电影《分手大师》,讲述了 “分手大师”与“复合大师”在分合聚散的感情回路中体味人生百态的笑泪故事。
贾乃亮饰演的复合大师李断组建了复合大师团队,富二代二次元追星族少女周末(王晓晨 饰)为李断所倾倒,就职复合事务所。他们这个团队专治信男信女的情感疑难杂症,希望修复情侣间破裂的关系;
而由邓超饰演的分手大师梅远贵即将退隐江湖,与周末同父异母的姐姐周一(代乐乐 饰)阴差阳错继承分手大师的衣钵,接手分手事务所。在种种感情事件中,两个事务所明争暗斗,爱恨情仇,分分合合,好戏上演。
目前播出4集,该剧的情节与台词里频频提到的与社交网络有关的那些热词儿,让这部剧显得气度不凡,起码在时代气质上,《复合大师》和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是吻合的。据说,看了这个戏,那些分手癌晚期们终于有救了呢~
《我的前半生》
主演:靳东、马伊琍、袁泉、雷佳音、吴越
《我的前半生》今晚就要播出了!今晚!今晚!主要讲述了全职太太罗子君(马伊琍 饰)与丈夫陈俊生(雷佳音 饰)离婚后一切归零,在袁泉扮演的闺蜜唐晶及其男友贺涵(靳东 饰)的帮助下回归职场,在自我成长中,从“前半生”走向人生新历程的故事。可以说故事梗概是相当励志的。
诶呀玛雅,老觉得这部剧有点似曾相识的赶脚呢,尤其是由马伊琍来之后,就更佳觉得写实了,且行且珍惜!
除了故事励志外,这部剧的卡司阵容相当强大,连配角打酱油的都是大牌实力派,邬君梅、梅婷都有重要戏份,陈道明客串出演日料店的老板。陈道明!冲着他zuo都要看好吗!
《一路繁花相送》
主演:钟汉良、江疏影、炎亚纶
该剧讲述了路非(钟汉良 饰)与辛辰(江疏影 饰)相识、相爱、错过、寻回,最终初心不变初恋白首的爱情故事。看完梗概用脚趾头都能猜到这个剧有多狗血,又是初恋、又是误会、又是错过的......
然后还有路非的大学同学林乐清(炎亚纶 饰),苦恋辛辰十年努力付出不求回报。他除了是路非的好兄弟外,也是路非执导的电影中幕后投资方。。又是我爱你,你爱她,她爱他的狗血套路。
讲真,这部剧主演们的颜值是优良的,没话说的。只是钟汉良与江疏影在剧中的感情可谓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虐恋,两人10年前相遇却发生误会,10年后重逢江疏影数次不告而别,钟汉良总默默跟随,直到有一次他没有出现,江疏影才发现其实是爱着对方的,于是回头去寻找……别的不说,单看剧情就够虐了吧。
如果是配音的话,我就不打算看了。嗯!
《我们的少年时代》
播出时间:7月9日
主演: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薛之谦、李小璐、唐禹哲、李菲儿、张子枫、宋祖儿
该剧主要讲述了TFBOYS饰演的三位主人公在与棒球运动的对垒中,不断向着理想努力的励志故事。
这部剧是TFBOYS作为主演在荧屏上的第一次合体。三位成员将化身棒球少年,不断向着理想努力。王俊凯饰演邬童,外表看似冷漠,实则内心炽热。王源饰演班小松,热血主动,富有正义感,能带动整个团队。易烊千玺饰演尹柯,热爱艺术,温和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看他们怎么俘获一众迷妹吧!
我就问各位阿姨粉们小姐姐们,冲着自己看着长大并喜爱着的三小只,你们就不期待?
《醉玲珑》
主演:刘诗诗、陈伟霆、徐海乔、韩雪
该剧讲述了明君元凌与冥衣楼圣巫女凤卿尘出生入死相爱相伴的故事。
剧中,陈伟霆饰演的元凌,是西魏皇子,玄甲军统帅,素有战神之称。剧中皇族的打戏多为战争、械斗等大场面戏,刀剑相击间,nili陈伟霆都有参与哦,只求不要抠图太猛呢~
刘诗诗饰演巫族的圣巫女凤卿尘,看似柔弱,实则刚强。为查明家族被屠杀的真相,忍辱偷生,幸得一身正气的四王子元凌所救。据说,这部剧中刘诗诗和陈伟霆有不少吻戏哦。
另外,该剧13日首播,只是看了几波剧照,颜值已经让大家“血槽已空”,各位小粉们,开始为你们的各个皇子站队了么?
《浪花一朵朵》
主演:谭松韵、熊梓淇
该剧改编自酒小七同名小说,讲述了泳坛男神与菜鸟记者的热血爆笑爱情故事。剧中,谭松韵化身实习记者云朵,与大学生游泳运动员唐一白展开了纠结又纯美的爱恋。
从剧名和海报以及预告来看,这将是一个充满青春荷尔蒙与运动激情的故事,而这部剧的最大亮点就是nili大白杨孙杨将友情客串出演哦!期不期待,意不意外??
好了,以上6部青春偶像剧,你最想捧着西瓜吹着空调追着看的是哪一部呢?
(图片均源于网络)
姓孙的名人有谁?
关于这个问题,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姓孙的名人:
1. 孙中山(1866-1925)- 中国革命家、政治家、国父,中国共和国的缔造者。
2. 孙武(约公元前544年-约公元前496年)- 春秋时期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3. 孙悟空(虚构人物)- 中国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也被认为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文学人物之一。
4. 孙杨(1991年出生)- 中国游泳运动员,曾获得多个奥运会和世界游泳锦标赛的金牌。
5. 孙燕姿(1978年出生)- 台湾流行女歌手,以其独特的嗓音和深情的歌曲著称。
6. 孙俪(1982年出生)- 中国女演员,出演了多部电视剧和电影,被誉为中国大陆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女演员之一。
7. 孙红雷(1972年出生)- 中国男演员,曾在多部电视剧和电影中担任重要角色。
8. 孙楠(1969年出生)- 中国流行歌手,以其深情的演唱风格和高亢的嗓音而闻名。
请注意,这只是一小部分姓孙的著名名人,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提的人物。
存在感最低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是谁?
一提到开国皇帝,第一印象往往是雄才大略,英武非凡,比如秦朝的秦始皇、汉朝的刘邦、宋朝的赵匡胤、明朝的朱元璋、等等,无不家喻户晓。但是却也有一些开国皇帝存在感较低,比如晋朝的司马炎、唐朝的李渊、清朝的皇太极等,其实并不是他们不被人们知道,只是他们的后世子孙实在是太优秀了,将其光芒遮盖住了。
晋朝--司马炎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绝对是存在感最低的开国皇帝,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爷爷司马懿
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太出名了,一部《三国演义》,使司马懿家喻户晓,本是奸诈阴险的影响,但是最近却有被洗白的倾向。司马炎虽为开国皇帝,但是其开国之功是司马懿为其奠定的,司马炎相对于开国,说其是继承更切合实际一些。
二、无作为
司马炎在位期间,并没有什么开天地的作为,似乎其就是一个普通的皇帝,跟世袭的一样,既没有在当世留下什么威名,又没有做出有后世之功的事情。
三、晋朝整体口碑较差
晋朝虽为大一统国家,但是却是一个口碑最差的国家,建国不久便开始闹内乱,更重要的是内乱还得不到平息,最后更是由八王之乱引发五胡乱华,中华民族进入最黑暗的三百年。
唐朝--李渊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知名度不低,但是存在感很低。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儿子太厉害了,光芒太盛,将李渊遮掩住了。李渊虽为开国皇帝,但是其儿子李世民的开国之功更甚,可以说大半个天下都是靠李世民打下来的。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更是十分窝囊的被迫退位,李渊可以说是最憋屈的开国皇帝了。
李世民除了在军事上厉害,在治国上也是千古罕见的皇帝,其重用贤臣,以仁德治天下,爱民如子,具有“水能覆舟亦能载舟”的治国思想,开启了“贞观之治”一大盛世。
清朝--皇太极清朝的实际开国皇帝是皇太极,但是却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有很多人将其弄混。一提到清朝,大家往往会想到“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或者说前面再有个顺治,而对于开国皇帝似乎很不在意。皇太极的存在感低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英年早逝
皇太极死的比较早,天下未定,皇太极却英年早逝了,实际上大清江山主要是靠其弟弟多尔衮打下来的。
二、子孙相对于更出名
清朝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都是难得一遇的明君,更是开创了“康雍乾盛世”,皇太极与其一对比则相应见拙了。
综上,我认为司马炎、李渊、皇太极是三个存在感最低的皇帝,虽然如此,但是其作为开国皇帝,还是有很大的历史意义的。只不过是子孙后代太厉害,遮掩住了他们的光辉而已。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