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蒂加里维亚,南美洲的人在干什么?
南美洲的国家,他们被欧洲国家殖民比较早,但建国也早。到二战时期,身处战场之外的南美洲,可以说是一片“净土”。在全世界为打赢反法西斯战争时,他们有没有为战争做出过贡献?
事实上,他们做出的贡献并不多,也只有巴西有一点。而身处二战战场之外的他们,拥有比较好的安全环境。巴西等国,虽然没有强大的工业实力,但凭着优越的地理环境,他们的农业还是不错的,为了支援二战,也贡献了不少农产品。比如巴西大力发展橡胶产业,支援同盟国。因为橡胶是工业中重要的原材料之一,汽车的轮子,坦克和飞机的垫圈、皮带、软管,以及救生船,电缆绳,雷达设备等等,它们都用到橡胶。
在1942年,同盟国的橡胶供应遭到灾难性的打击,东南亚被日本占领或破坏,这里的橡胶产业被中断。为了恢复橡胶产业,美国看中了巴西的热带雨林。毕竟这里的橡胶也丰富,离美国也近。为了让巴西中断与德国的商业交易,美国采取了威逼诱惑等手段,最终才达到目的。这也逼迫巴西加入到同盟国的阵营中。
当然,在整个拉丁美洲中,巴西是最积极参与到二战中来的,也曾派出军队参与到战争中,贡献了微薄之力。除了巴西,其他国家基本都是在打酱油。二战中,南美洲主要国家都在干嘛?
哥伦比亚:二战中,由于战争的影响,工业产品进口比较少,咖啡输出则比较多。随着战争的持续,哥伦比亚的农业也得发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哥伦比亚与日本断交,在美国的威胁下,1943年,对德宣战。二战之后,哥伦比亚的政局也发生变化,局势严峻。
委内瑞拉:20世纪20年代末,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盆地油田开发,这让为委内瑞拉一下子成为石油出口国之一。1928年,委内瑞拉爆发大规模反独裁政权运动,1935年以后,民主运动再度高涨。在二战中,委内瑞拉的政局并不稳定。但工业和农业也得到发展,对二战的帮助基本可以忽略。和哥伦比亚一样,两边倒卖农产品,顺便赚点战争财。
智利:在二战中,智利的政局发生变化,激进党,社会党,民主党等多个党派,互相制衡。1944年,与苏联建交。在1945年,二战结束前,智利才宣布对轴心国宣战,前期都是中立状态。又是一个打酱油的国家,二战结束后,智利国内局势并不乐观。
巴拉圭:1936年,佛朗哥夺得政权,他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政治和经济改革,实行土地分配,取得一定成绩。但好景不长,1939年,政权又换人。在二战中,巴拉圭的政局并不稳定,都是在争权夺利,对二战没有多大的帮助。
阿根廷:由于阿根廷比较亲德,和德国有贸易往来,如果不是美国的胁迫,阿根廷还一直在中立,根本就没有打算加入哪一方阵营。虽然很晚才宣布对德宣战,但也只是口头宣称,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在二战后,更有不少纳粹德国人逃到阿根廷,阿根廷政府也收留了这些人。
至于玻利维亚和乌拉圭等国,他们不是在中立,就是在观望,因为实力不行,更不愿意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正如乌拉圭领导人说的那样:这场战争应该由金黄头发人和黄种人自己解决,反正这是狮子与狮子为争夺猎物的斗争。从这里可以了解,这是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心声,他们并不想加入到这场战争中。
在二战中,南美洲的国家,除了巴西的贡献大一点之外,其他国家都是在打酱油,或者出声不出力,甚至两边赚战争财的都有。他们不想参与到战争中,如果不是美国的胁迫,他们更愿意两边赚钱。毕竟这些国家实力有限,不拖后腿就不错了。由于离美国太近,拉丁美洲也成为美国的后院,碍于美国的实力,他们只能屈服于美国。作为没有远见的国家,哪怕二战后,这些国家的发展也很艰难。
是南美的巴拉圭战争造成了巴拉圭一夫多妻的局面吗?
的确,巴拉圭“一夫多妻制”源于它的一次自杀式国战。在世界近代史中,除了中国的慈禧太后敢向万国宣战以外,最自不量力的也恐怕就是巴拉圭向大半个南美洲宣战了,但是此战虽然是一场“绝望的战争”,但战后却对拉丁美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巴拉圭战争”的起因“巴拉圭战争”也被称为“三国同盟战争”,顾名思义,就是指发生在1864年巴西、阿根廷、乌拉圭三国与巴拉圭之间的一场战争,战争的起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巴拉圭与阿根廷、巴西存在着领土问题以及再拉普拉塔水系通航问题,长期存在着矛盾。就拿领土问题来说。1810年5月,布宜诺斯艾利斯宣布独立,建立了独立国家阿根廷,它要求原属西班牙殖民地的拉普拉塔总督区加入,但被巴拉圭人民拒绝。1811年6月,巴拉圭脱离西班牙独立,但遭到阿根廷政府的否认,为此阿根廷加紧河上对巴拉圭的封锁。1845年12月4日年忍无可忍的巴拉圭政府在佩洛斯的领导下对阿根廷宣战,遭到失败。巴西为了通航到马托格罗斯,也提出要求在巴拉圭河自由航行,但遭到佩洛斯的拒绝,所以时有冲突发生。
其次、英国在背后的推波助澜。一直以来,英国都想将其势力范围扩大到南美洲,但因为这是西班牙的传统势力范围而一直没有得逞。在十九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蓬勃发展之际,英国趁机向南美洲进行贸易扩张和经济扩张。从1857年起,英国根据同阿根廷和巴西达成的协议,开始修建铁路和农业区,与此同时英国希望通过巴拉圭河及巴拉那河完全自由通航,建立一个无税贸易区,但巴拉圭对此提议坚决反对,所以英国无论如何也要打破这种僵局,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挑唆有利益相关的国家进行战争,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阿根廷和巴西提供军队,英国提供黄金”发动对巴拉圭的战争之说。
最后、战争的直接起因是对乌拉圭当局的支持不同而导致。1863年,乌拉圭党领袖弗洛雷斯发动起义,推翻了原来总统佩罗的统治,对此,巴拉圭总统小洛佩斯给予了对佩罗的支持,以防止巴西对乌拉圭入侵的威胁。而巴西和阿根廷则是支持弗洛雷斯的,并于1864年10月派出军舰以表明态度,并很快支持弗洛雷斯推翻了佩罗政府。
1864年11月12日,巴拉圭正式向巴西和乌拉圭宣战,由于阿根廷政府不允许其军队穿越阿根廷地区,随之巴拉圭又向阿根廷宣战。
1865年5月,巴西、阿根廷、乌拉圭三国结成同盟并签订秘密盟约,其中规定巴拉圭北部划归巴西、东西部划归给阿根廷,英国则出钱全力支持三国。
巴拉圭的主动进攻到溃败,在三国的围攻下坚持了六年之久。从1864年主动宣战开始,巴拉圭在小洛佩斯的带领下,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战绩,不仅占领了阿根廷的科连特斯省,更缴获了大批装备物资。
但这种优势局面随着三国结盟而逐渐消失。1865年6月11日,巴拉圭舰队被巴西舰队歼灭,巴拉圭失去了河流控制权。8月初埃斯蒂加里维亚攻入巴西,被巴西军队反攻击败后率部投降。
整个“巴拉圭之战”的关键是“图尤蒂战役”。1866年5月24日,根据小洛佩斯的命令,两万军队对阵已经突入到巴拉圭境内的联军,虽然巴拉圭人勇猛作战,但因装备的缺乏和没有战场支援力量而失败。
该战中,巴拉圭军队有5000人阵亡,350人被俘,8000人受伤,而同盟军则伤亡为3913人。这场战役也成为整个“巴拉圭战争”中的一个转折点,此战过后,小洛佩斯再无可能扭转局势。之后联盟军更是抢占了巴拉圭河上的“库鲁苏炮台”,巴拉圭再次蒙受重大损失。
1867年,巴西和阿根廷继续向巴拉圭派兵,总兵力达到了4.8万人,而且有大批舰队的支持。而此时的巴拉圭军队减少至1.5万左右,且大多都是没有战斗力的老人和孩子。1868年联盟军发动了全面进攻,截止12月5日,巴拉圭军队仅剩不到3000人,7天之后这三千人也被全歼。1870年3月,小洛佩斯被击毙,为时六年的“巴拉圭战争”才算结束。
“巴拉圭战争”对南美各国影响巨大,也给自身带来惨重损失。通过这场战争,巴西实现了既定的战略目标,巴拉那河、巴拉圭河以及乌拉圭河全面航行自由,为巴西提供了一条出海道路,同时,也为巴西向玻利维亚的扩张开辟了道路。但巴西为此也付出将近五万士兵的代价,也可谓是损失惨重,但此战将巴西黑人从奴隶制下解放出来,也算是另一种收获了。
而阿根廷以较小的损失控制了拉普拉塔河,这让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商人们处于全国中的主导地位,削弱了联邦制的分裂主义。
战争却给巴拉圭带来极为惨重的损失。我们无论怎么看,都可以看出巴拉圭进行的是一场绝望的战争,更像是一场自杀式的战争,然而小洛佩斯并没有看到这点。
战争使得巴拉圭从战前的133.7万人急剧减少到22万人,其中男性只剩下2.8746万人,其中路大部分还都是老人和孩子。战争结束后,巴西和阿根廷还向巴拉圭索取了一大笔战争赔款。战后的巴拉圭农业工业全部荒废,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田间地头很少看到男子,妇女不得不主要承担起社会生产的主要责任,直接导致社会经济长期无法恢复正常。
为面对着男女失衡的情况,了恢复经济困境,在妇女们的一再要求下,后来的巴拉圭政府不得不实行“一夫多妻制”,以期增加人口出生率。但事实上,由于巴拉圭失去了出海口,经济一蹶不振,战后还要赔偿天量的赔款,多妻制度并没有受到男人们的欢迎。但是特殊的国情造就了特殊的制度,一夫多妻制还是被继承下来,直到如今,但经济依然是南美诸国中最差的,巴拉圭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恢复自己,而一夫多妻制也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而已。
结语:巴拉圭战争使得其由一个地区强国变为贫弱不堪的国家,男女的巨大失衡更成为制约巴拉圭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故而巴拉圭政府默许一夫多妻的现象存在也是无可厚非的。从战争角度而言,巴拉圭战争能坚持六年,这简直是一种奇迹,无论从经济体量还是资源人口等来比较,巴拉圭都难以比拟其对手,所以说巴拉圭人民这种抗争精神,实为世界战争史中所罕见,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参考资料:《拉丁美洲史》、《列国志.巴拉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