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大佐是谁,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闹掰了吗?
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关系非常微妙,双方即使没有闹掰,但也形同陌路,在普京掌权下的俄罗斯,梅德韦杰夫已经渐渐被边缘化了。
从梅德韦杰夫主动辞职俄罗斯总理职务,到被普京任命为没有实权的俄联邦安全委员会副主席,再到缺席普京恢复设立的俄罗斯新的国家权力机构——俄罗斯联邦国务委员会,梅德韦杰夫的仕途似乎越走越难,离俄罗斯国家核心权力圈越来越远。
要知道梅德韦杰夫是普京一手提拔的,他能当上俄罗斯联邦第三任总统,离不开普京的扶持。早在1999年11月普京被叶利钦总统任命为俄罗斯总理时,就把这位老乡兼校友的梅德韦杰夫推上政坛,担任俄罗斯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随后普京接管俄罗斯国家大权时,又把他升任总统办公厅副主任。
此时的梅德韦杰夫已经被普京总统视为十分可靠的左膀右臂,甚至作为俄罗斯未来的接班人来培养。
一方面,普京安排梅德韦杰夫管理俄罗斯重要的国有企业,锻造他的经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任命他为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负责俄罗斯内阁政府的日常管理。
可以说,普京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人如此地重视,唯独对梅德韦杰夫是例外。
以至于在2008年,普京两届总统任期结束以后,钦定梅德韦杰夫担任执政党的负责人竞选总统,并成功上位,普京则退居权力圈二把手的位置。即使后来,普京重新竞选总统,也照样连续提名梅德韦杰夫当了两届俄罗斯总理。
既然如此,梅德韦杰夫这位潜在的接班人为何到了现在却被普京“嫌弃”了呢?
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梅德韦杰夫和普京两人的治国路线完全不同。说直白点就是,普京奉行独立自主的大国路线,而梅德韦杰夫却要在亲西方的道路上狂奔。
我们从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在利比亚问题上的态度就能看出来。
2011年3月份,美欧北约国家出兵利比亚,经过数月的空袭轰炸,成功地推翻了卡大佐,说实话这事就跟俄罗斯有巨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卡大佐领导的利比亚早在苏联时期,双方就发展成了盟友关系,即使在苏联解体后,卡大佐仍然维持了与俄罗斯的友好态度,一定意义上说,利比亚是俄罗斯在非洲——地中海——阿拉伯地区为数不多的盟友。
然而事实是,俄罗斯却背叛了利比亚。在美欧北约出兵利比亚的前两天,联合国通过了涉利比亚的1973号决议,俄罗斯竟然投下了弃权票,这就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军事干预利比亚提供了借口。
当时俄罗斯驻利比亚大使弗拉基米尔·恰莫夫已经就俄罗斯失去利比亚会受到损失的评估结果告知了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可梅德韦杰夫总统却在投票前夕史无前例地把恰莫夫大使召回国内,并解职,意味着梅德韦杰夫总统已经否决了恰莫夫大使的意见,抛弃了卡大佐。
在决议之后,时任俄总理普京才得知消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普京总理把欧洲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和中世纪十字军东征相提并论,内心非常愤怒。
没想到梅德韦杰夫总统却隔空回应普京总理:我不认为这个联合国决议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
显然普京总理对梅德韦杰夫总统在利比亚问题上的退缩态度感到不满,而梅德韦杰夫总统又坚持己见,不认同普京总理的意志。
就这样,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矛盾首次公开了。
其实,除了利比亚之外,关于俄罗斯突然禁止向伊朗出售S-300防空导弹一事,也是梅德韦杰夫主导的。早在2007年普京总统任期内,就与伊朗签署了出售俄制S-300防空导弹的协议,没想到到了2010年交付时,梅德韦杰夫总统却以联合国决议为由毁约了,让伊朗颇为恼火。
本来,伊朗一直被俄罗斯视为在中东地区对抗美欧西方的前沿伙伴,梅德韦杰夫一个毁约直接把伊朗得罪了,俄罗斯禁售令正好符合美欧西方压制伊朗的初衷。
在乌克兰问题上也是一样,当梅德韦杰夫总统得知乌克兰瞒着俄罗斯与北约秘密接触时,他却说乌克兰有权寻求与欧洲的一体化,要知道普京掌权下的俄罗斯是坚决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或欧盟的。
因此,在普京看来,梅德韦杰夫接连抛弃伊朗、乌克兰、利比亚实际上就是在顺从美欧西方的意愿,为他们的军事行动或企图铺路,到头来戕害的是俄罗斯自己的国际荣誉和国家威严,对于一个在关键时刻抛弃盟友的国家,以后还会有谁愿意站到俄罗斯一边呢?
此刻,普京已经意识到梅德韦杰夫是在走亲西方路线,根本没有贯彻执行自己重振俄罗斯雄威的政治理念,那么他作为俄罗斯未来的接班人就不合时宜了。
于是,在梅德韦杰夫第一个总统任期结束后,普京赶紧接盘参加总统竞选,没有给梅德韦杰夫连任总统的机会。
在普京再次担任总统后,他一方面撤销了此前俄罗斯对伊朗的S-300禁售令,另一方面主动出击阻止美欧搞垮叙利亚的图谋,保住了俄罗斯在中东地中海沿岸唯一的盟友叙利亚。更重要的是普京开始有意无意地清除属于梅德韦杰夫的人马。
比如身为梅德韦杰夫好友的苏马投资和贸易集团老总济亚武金·穆罕默多夫与弟弟马戈麦德·穆罕默多夫被捕,被梅德韦杰夫一手提拔的经济发展部部长乌柳卡耶夫和协调开放政府活动部长阿贝佐夫被捕……
梅德韦杰夫的失势,让俄罗斯人再次感受到那个令人骄傲的俄罗斯民族回来了,普京的支持率一度高达90%,创历史新高,梅德韦杰夫的支持率跌至42%。
短短8年时间,梅德韦杰夫一步步退出了俄罗斯核心权力圈,从总理的位置上,跌至没有实权的俄安全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一些重要决策,几乎看不到他的身影,俄罗斯重新回到普京时代,这就已经证明了普京与梅德韦杰夫之间愈来愈疏远了。
拉夫罗夫为何能长期担任俄罗斯外交部长?
一个国家最大的事只有三项:军事、外交、内政。
在总统制国家,“军事”和“外交”这两项事务是总统专权,别人无权置喙。所以一个总统制国家的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绝对是真正的铁杆心腹。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共出现过四位外交部长:科济列夫(1992 -1996)、普里马科夫(1996- 1998 )、 伊万诺夫(1998 -2004 )、拉夫罗夫(2004至今)。
作为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干了快20年了,可见普京对他的器重与信任;他与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一起,是普京两大权力的执行者。
拉夫罗夫为什么能长期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呢?这要从苏联和俄罗斯的外交说起。
一、俄罗斯人搞外交,的确有一套:比鹰还鹰、比水还水不管怎么说,俄罗斯人搞外交是很有一套的,他们会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表现,说出自己的诉求。以前欧洲贵族总说沙俄贵族一副“暴发户”的样子,但他们不得不佩服,这个暴发户在舞会上总是贵妇与小姐们青睐的目标。
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俄罗斯人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彼得大帝带着心爱的王后叶卡捷琳娜打仗,被土耳其人包围,几乎就要命散当场;叶卡捷琳娜拿出自己所有的金银珠宝贿赂敌人,让彼得大帝逃过一劫。这也是一种外交方式。
苏联时期,他们的外交官都会根据情势,消除政府的压力。比如苏联刚成立时,西方列强大举进攻苏联,他们的首任外交部长托洛茨基在各国游说,并用利益引诱、瓦解对方的联合,让苏联逃过建国之初的覆灭危机。
在苏联外交中,“葛罗米柯”和“多勃雷宁”是他们外交官的代表。葛罗米柯的特点是“比鹰还鹰”;多勃雷宁的特点是“长袖善舞”,也就是“水般柔和”,但水结成冰,可不是一般的硬啊。
葛罗米柯从1957年2月担任苏联第七任外交部长,到1985年卸任,时间长达28年,创下苏联外交部长担任时间最长记录。多勃雷宁长期担任驻美大使,把美国人对付的团团转,到现在还怀疑政府里有多勃雷宁培养的苏联代言人。
不举手先生葛罗米柯现在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已经干了18年,不知道能不能打破葛罗米柯的记录。目前还看不到有谁能代替他,并且,只要普京在为,他就是当仁不让的外交第一人;即使普京不再干,如果普京的外交政策被继任者延续,那么,拉夫罗夫仍是外交部长的最适合人选。
拉夫罗夫如同葛罗米柯和多勃雷宁的结合体,他有时候很硬,有时候又幽默地退一步,恰到好处又不失分寸;也就是:比鹰还鹰、比水还水。
长袖善舞的多勃雷宁二、强硬的拉夫罗夫,普京都想给他踩“刹车”:你是外交部长,不是国防部长说拉夫罗夫“怼人”其实并不准确,应该说是他总能用轻松的话语表达某种“强硬”的立场;用温和常见的方式给对方以压力。也就是:既有葛罗米柯的“比鹰还鹰”;也有多勃雷宁的“长袖善舞”。
比如2020年1月3日,美国暗杀了伊朗军事强人苏莱曼尼,俄罗斯是非常不满的;一个月后的2月15日,在第56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拉夫罗夫与美国时任国务卿蓬佩奥进行了简短的对话。
对话中,关于美国用卑鄙的方式暗杀苏莱曼尼,俄罗斯真的不好说什么,也没法就此表态。但在临别之际,拉夫罗夫对蓬佩奥说了一声:“Good luck!”(祝好运),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一声“Good luck”吓蓬佩奥一跳伊朗誓言要报复,“复仇旗”已经高高挂起,不管是特朗普还是蓬佩奥,对此都心知肚明,也顾忌万分。一句“Good luck”,即表明了俄罗斯的不满,又让别人无话可说,还轻轻挠了一下对方的痛点。
同样的,在叙利亚战争中,美国暗地里偷偷武装“叙利亚自由军”,这是谁都知道的事。俄罗斯借着打击叙利亚武装分子,连着把“叙利亚自由军”也给炸了一遍,弄得美国很难受,又不好明面上说,就让记者去问:俄罗斯为什么炸。
结果,拉夫罗夫说:我们(俄方)曾向美国询问有关叙利亚自由军的信息,但美国没有答复,我们不知道是否真有这个组织,他们在哪里?是如何运作的?言下之意很明确:我问你你又不说,那我们误炸了也很正常。
这样的回答不是比一本正经地回答更加清晰、坚定、强硬吗?并且,这种强硬,还是从抱怨的口吻中表达出来的,让美国人更加不舒服。
拉夫罗夫在回答西方记者时,有很多幽默又不失严厉的绝妙回答。比如特朗普任命的第一个国务卿蒂勒森说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美国和俄罗斯的外交就像跳探戈,这要两个人跳才行;不过,美国并不打算和俄罗斯跳舞。
妈妈不让我和男生跳舞这句话实际有蔑视的意味,记者问出来,也是有目的的。没想到拉夫罗夫一句话就把问题解决了:我妈不让我和男生跳舞。你品品这句话,回味无穷,与后宫电视剧里“贱人就是矫情”有的一比。
因为拉夫罗夫的言语看起来温文尔雅,却带有非常强硬的态度,甚至还有攻击性;所以,普京在一次会议中对拉夫罗夫说:你要知道,你是外交部长,不是国防部长。其实,谁都知道,这句调侃实际上是在对拉夫罗夫表示赞赏。
你是外交部长,不是国防部长三、拉夫罗夫是个怎么样的人:你算老几啊,敢给我上课应该说是“时势造英雄”,和普京一样,拉夫罗夫对苏联非常有感情;但如果苏联还在,普京也好、拉夫罗夫也好,都只能在苏联那套官僚体制下混,很难达到现在的位置。
拉夫罗夫1950年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干部家庭,家庭条件优越,受在俄罗斯外贸部工作的母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对国际关系史特别感兴趣,语言天赋出众,大学读的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在大学期间,他除了掌握的英语、法语之外,还学习了艰难生僻的僧伽罗语(斯里兰卡语言)。
谁还没年轻过也许就是因为会僧伽罗语的原因,1972年他大学刚毕业,就被派往斯里兰卡担任大使馆总顾问,这是他外交生涯的开始;1981年,拉夫罗夫被苏联派到联合国工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第一任外长科济列夫找到他,让他担任自己的助手。因为在外交上的独特经历,以及担任外长助手的出色表现,他在1994年再次到联合国工作,不过这一次他代表的是俄罗斯联邦。拉夫罗夫两次在联合国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他以自己独特的处事风格,收获了很多世界外交高层的人脉;也以自己幽默但不失坚韧的个性,表达着苏联和俄罗斯的立场。举两个拉夫罗夫在联合国工作时的例子,就能明白什么是“拉夫罗夫风格”:1997年,拉夫罗夫在联合国工作,代表的是苏联政府;有一次,他开着自己的轿车去联合国总部,遇到纽约警察封路检查。拉夫罗夫向警察表明了自己外交官身份(外交官是有豁免权的)但傲慢的美国警察根本不理,还拔掉拉夫罗夫的车钥匙。这下拉夫罗夫不算完了,直接找到美国政府:此事必须要个说法。要知道,联合国总部在美国纽约不假,但是美国没有权力限制联合国外交人员的行动;再说了,美国硬要这么干,他自己也有外交官在莫斯科,数量可以对等反应。半个月后,实在是被逼得没有办法,美国政府对此事正式道歉。也许美国人心里想:别的国家遇到这样的事,都大事化小地算了,就这个“俄罗斯人”不依不饶,烦人。从1994年起,拉夫罗夫在联合国代表的是俄罗斯联邦了,但是巴尔干战争打得热火朝天,俄罗斯也很强硬,直接在1999年6月11日晚上,派出200名空降兵占领科索沃的普里什蒂纳国际机场,和英国对峙。2000年1月,英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召集开会,讨论巴尔干国家的问题,其中有领土划分的问题。但这么重要的会议,唯独没有让当事方的南联盟参加。拉夫罗夫见到这种状况,直接退出会议,把英国搞得灰头土脸。因为在安理会开会,常任理事国直接退出,这还开个毛线啊。从2004年开始,拉夫罗夫离开纽约,回到莫斯科,接替伊万诺夫担任俄罗斯的外交部长;这时的普京已经站稳脚跟,要带着俄罗斯大展宏图,为什么普京让强硬的拉夫罗夫任外长,而不是更加柔和的伊万诺夫呢?实际上,从几年的实际情况,普京已经感觉到西方国家、尤其美国对俄罗斯的态度一直没有改变,他们就是要把俄罗斯再收刮一遍;所以,普京的对外政策也从一开始的想融入西方变成和美西方硬钢。选择拉夫罗夫,正是这种政策的体现。这一下,国际外交舞台热闹起来,俄罗斯在国际上和美国针锋相对:符合俄罗斯利益的我就配合一下,不符合的直接怼回去,连外交辞令也不讲。在欧洲,俄罗斯紧紧瞄着英国,只要英国有什么针对俄罗斯的反应,立刻开轰,毫不留情,搞得英国人提心吊胆的。比如在2008年,拉夫罗夫与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直接在电话里吵了起来。英国人搞外交很多年,也很有一套,喜欢对着别的国家指手画脚,哪知道拉夫罗夫根本不吃这一套,加上俄罗斯本来就对英国在欧洲带头针对俄罗斯搞制裁非常不满,所以,拉夫罗夫直接对喋喋不休的米利班德开火:你算老几啊,敢给我上课。怼得英国外交大臣两眼冒金星。
四、为国强硬又何妨:飞行员胆子太大了,这会给军舰上的人员造成心理压力拉夫罗夫强硬,是在贯彻普京的意志,因为他是普京外交理念的执行者。实际上,普京刚接任总统时,对美国和欧洲还是抱着美好的幻想的,但是在乌克兰问题上、车臣问题上、格鲁吉亚问题上,美国一再对俄罗斯施压,很多行为近乎打脸。被美国如此针对,普京才明白了美国和西方的真实意图:他们要把俄罗斯再分裂一次,这样既可以搜刮一遍俄罗斯的财富,又可以塑造利于西方的地缘局势。明白了这些,俄罗斯的外交方向果断转向,拉夫罗夫走到前台。拉夫罗夫也不是一味地强硬,在一些场合,他也能屈能伸。比如2000年,有一艘北约军舰在临近俄罗斯海域的公海转悠,这是美西方国家一贯的动作:恶心你。如果计较起来,他们在公海自由航行,也没有违反什么。结果俄罗斯空军派出飞机,对着这艘军舰又是瞄准、又是俯冲,就把它当靶子来练战术。北约当然要抗议,他们追着拉夫罗夫要个说法。这时候,拉夫罗夫没办法退,也不能强硬,于是他在记者会上,不咸不淡地批评了几句:飞行员胆子太大了,技术再好也不能这么低空飞行啊,多危险。这会给军舰上的人员造成心理压力,会出事故的。北约听到这话再也没什么好说的,人家都批评自己的飞行员了;但转头一想,怎么觉得自己的舰员好像很菜呢?还没有办法反驳。五、因为他把对苏联的感情全部倾注到俄罗斯联邦:下任总统也许就是他拉夫罗夫和普京一样,对苏联有着比较深的感情,所以在外交理念上,两人也是一致的。对于苏联,普京说:对苏联解体不感到惋惜的人,是没有良知;想回到苏联的人,是无知。拉夫罗夫是这样说的:对于苏联解体,一些俄罗斯名人的表现让人感到羞耻。任何有良知而诚实的人,都对当时国家发生的一切不满意……
对苏联的感觉如此接近,外交理念又如此趋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拉夫罗夫能长期担任俄罗斯外交部长。只要普京还在总统位置上,拉夫罗夫就是当然的外交部长。
另外,即使普京退下去,只要俄罗斯还是执行现在的路线,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西方抱有幻想,拉夫罗夫仍然是担任外交部长最合适的人选。
2021年6月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名:国防部长绍伊古和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作为“统一俄罗斯党”领导人的候选人。这个党是普京一手打造的,现在是俄罗斯第一大党,在选举政治下,这个党的领导人就有可能接任俄罗斯总统的职务。所以,下任总统也许就是他,谁知道呢。为什么现在的中东战争叙利亚利比亚很少出现大规模伤亡?
战争不论在哪儿一定会有伤亡,只是规模大小之分。人们之所以谴责战争正是因为它带来的巨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但不可否认相较于上世纪数次的中东战争,现今的叙利亚战争、利比亚战争中伤亡相对没有传统战争时期那么惨烈。题主提到的现今的中东战争(叙利亚、利比亚)之所以较少出现大规模伤亡,正是与这些战争的性质以及现代战争的特点这两个关键因素密切有关。
其一,伤亡较少的原因之一是由战争性质决定的。中东战争,尤其是仍在持续中的叙利亚战争与利比亚战争,其本质或范围是内战或“准内战”(不要再来争叙利亚战争是否为内战,不论如何叙利亚政府军打击的对象是反对其政权的“反对派别和力量”,打击目标并未瞄准外国,比如美欧或是土耳其、土耳其),敌对双方发生冲突的烈度虽然很强,但由于双方装备的武器与水平都差不多,因而,在交战过程中相对有顾虑,大多不会选择在民众聚集的情况下动用大规模杀伤武器。
举个例子,在利比亚与叙利亚战争中,当双方开始交火前半个月,都会通知当地的居民赶紧撤离,而交战双方此时会很配合地腾出通道,安排撤离交通工具,然后在约定的时间与地点进行交接,直至居民多数撤离之后,双方才会真正大打出手。这会让交战区内的民众死伤率尽可能降到最低。
中东战争(叙利亚、利比亚)较少出现大规模伤亡的另一个原因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打法是精准打击。比如说利比亚战争爆发后,主要空中与海上打击力量的实施者是美国与欧洲。他们使用了大量的精准打击武器,这些武器虽然威力强大,但打击的精度也相当高,甚至可以精确到目标打击对象周边方圆1米范围之内,这有助于将集体损伤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这就是为何新闻中会看到美欧锁定的目标被夷为平地,但相邻的那幢建筑可能分毫未损。
2018年4月,美国、英国、法国联合对叙利亚展开军中打击行动就是一个例子。当时,美英法分别对叙利亚政府“化武研发、储存设施以及指挥中心”进行“精准打击”,累计共发射了105枚巡航导弹,叙利亚政府的3处军事目标也被严重摧毁,但这场军事打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远比传统战争时期要少得多得多(战争很邪恶,必须抵制!必须谴责!!必须避免!杠精们不要来抬了)。
正是上述这两个关键因素共同决定了现今发生在中东地区的战争较以往相比较少出现大规模伤亡事件。
与同时期的梅西C罗比?
排个名:19岁的梅西>19岁的姆巴佩>19岁的C罗。
心目中最强的是大罗,因为大罗18岁是就能完爆上面的这三位。
先说C罗。C罗19岁时才刚刚加盟曼联,彼时的C罗虽然是小有名气,各种小技术得心应手,而且带球骚气十足,被誉为“小小罗”,但C罗并没有表现出的应该有的球场统治力(反而是队友鲁尼在19岁时更加的惊艳点),或者说,C罗的球场统治力并没有同年龄段的梅西、姆巴佩那么强。
曼联初期的C罗数据并不算很好,第一年加入曼联,C罗联赛出场28次打进了4球和3个助攻,惊艳是谈不上的,只能说是初露峥嵘。
小结:19岁的C罗起点高,但表现不算是现象级的,因为C罗并不是那种天赋异禀的球员,他是属于厚积薄发的类型,这种类型的前锋往往能有很长的巅峰期和职业生涯。
说说梅西。梅西17岁就正式在巴萨出道了,论起点,他比C罗高,17岁的梅西和C罗一样,都是先逐渐崭露头角,后来再慢慢的坐稳球队主力,只不过C罗相对于梅西,他稍稍晚了点。
17岁的梅西一出道就展现了他的天赋,19岁的梅西更是把他的天赋发挥的淋漓尽致,19岁的梅西可以为巴萨出场26次打进14球,也能多次奉献最完美的带球突破,其中最经典的连过5人就是梅西在19岁时完成的。(有幸在直播中见证了这一时刻)
小结:梅西是典型的天赋异禀型的球员,也是传统的南美球员,梅西的成功离不开天赋,也离不开巴萨。
最后一个姆巴佩。梅西17岁就出道了,姆巴佩更早,他16岁零347天时就出道了。
不过相对于梅西和C罗,姆巴佩的起点并不算很高,他是在摩纳哥成名的,并且摩纳哥是法甲的球队,法甲的水平并不算很高,但无所谓了,姆巴佩的未来肯定不会是在法甲度过,他还年轻,现在就只有19岁,在中国,一个19岁的孩子能做什么?一个19岁的球员又能做什么?姆巴佩19岁时就已经身价高达1.87亿了。
19岁的姆巴佩可以在大巴黎和内马、卡大佐、迪马利亚等人同场竞技,他虽然年轻,但球队的地位可不轻,并且作为后辈,姆巴佩有着同龄人所不具备的成熟,稳重,他是前锋,但他从来不贪功,他天赋异禀,但他从来不过分的展现他的才华横溢,这一切,都是内少所欠缺的。
为何说19岁的姆巴佩比C罗强呢?这点可以对比数据,18岁的姆巴佩可以在摩纳哥一个赛季打进15球和11助攻,19岁的姆巴佩去了竞争力更大的大巴黎,依然还可以打进13球和8助攻,并且在今年的世界杯上大放异彩,几乎是一己之力,打散了浑浑噩噩的阿根廷,把足坛绝代双骄之一的梅西拉下了王座,他的存在,犹如一把尖刀,深深的扎在了敌人的心脏。
小结:姆巴佩和梅西一样,都是天赋异禀的球员,他是可以被拿来和梅西、C罗、内马甚至大罗相提并论超级新星。
美国和土耳其关系闹僵对谁更有利?
美国和土耳其出现矛盾对俄罗斯🇷🇺是最有利的,因为土耳其🇹🇷的地缘战略地位对于美俄都太重要了。
二战结束以后,美苏两国形成两级对峙局面,一条铁幕横贯在欧洲大陆中间,西欧全面依附美国,东欧则成了苏联的卫星国,此时苏联高加索南部的土耳其正在上演斗争大戏,美国支持的资产阶级政府对共产主义游击队进行武装镇压,并最终保住了政权,土耳其也于1952年加入北约,正式投入美国怀抱,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土耳其一边配合美国打击全球反对力量,一边积极向西方靠拢,试图加入欧盟。
而这一切在埃尔多安上台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埃尔多安自担任总统一直怀揣恢复奥斯曼帝国伟大荣光的大国梦,在国内鼓吹泛突厥斯坦主义,并与阿塞拜疆、中亚四国(除塔吉克斯坦)召开突厥民族联盟会议,在中东地区可谓雄心勃勃,但是埃尔多安的野心与美国大中东战略相抵触,此后美土关系开始交恶,而埃尔多安顺势向俄罗斯靠近,俄土关系迅速升温,可以说,土耳其的倒戈对美国绝对是个噩耗,这标志北约从内部开始瓦解,虽然是部分的,但是对俄新月型包围圈开始从南部丧失,失去土耳其也意味封锁俄南部出海口的铁链开始断开,并削弱美国在中东的影响。
反之,对俄罗斯就是天上掉馅饼,要知道俄土这对二百多年的世仇开始转向了,从奥斯曼帝国开始,就充当阻止俄势力南下的重要一环,十二次俄土战争也不过让俄罗斯获得黑海控制权,可是土耳其的倒戈让俄不费一兵一卒就突破南部枷锁,俄黑海舰队也从偏居一隅走向深海远洋,并通过地中海渗入南欧和巴尔干地区,绕到西方国家腹地施加影响,同时自由进出地中海可以加强中东地区话语权,将黑海和俄驻叙利亚海军基地连在一起,巩固俄南出海口战略地位,并将势力延伸至北非埃及和伊拉克地区。
总之美土分道扬镳就是给了俄罗斯可乘之机,从沙俄到苏联,美英上百年的南出海口封锁被自己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