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路大厝,福建为什么很多地名都喜欢用厝这个字?
∴潮州地区很多地名也喜欢用″厝″这个字。
一、如陈厝、林厝、蔡厝……
二、盖房子叫起厝等(见图表三)。
泉州有哪些特别的民俗活动?
泉州当地民俗活动
猜灯谜: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宵赏灯,流传千年。泉州从唐初建成流传至今的花灯文化,更是闻名全国,古时便有“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之美名。
攻炮城:攻炮城是泉州节日喜庆活动项目之一,融娱乐与竞技于一体的群众性娱乐活动,风格独特,常于元宵佳节、中元节及普度期间举行。
在一座用竹竿搭建起的十米多高的“小城”内放一串大鞭炮,参与者按顺序每人点燃一串小鞭炮奋力往“小城”扔。“小城”内的大鞭炮被点燃则参与者获得大奖,反正则是尝试失败。这项活动获胜者甚少。
抓鸭子:泉州人端午节的庆祝项目之一。渔船的前端放置一根铁管,铁管末梢有一只大肥鸭,参与者要在铁管“独木桥”上走过抓到末梢的鸭子,获胜者能将鸭子带回家。
泼水节:泉州特有的“海上泼水节”,清政府在石狮蚶江设立了蚶江海防官署,蚶江开始了与台湾鹿港的商贸对渡。在泉州泼水节就属蚶江最为人声鼎沸,汉江泼水节还有闽台对渡龙舟比赛等两岸友好活动。
赛龙舟:泉州端午赛龙舟规模形式上与其他地方雷同,惠安崇武的或许较为特殊,早年崇武在端午节也有赛龙舟,早年是在海上,主要是于台风季节即将到来之前举行的祝神驱魔活动。
附泉州大部分重要风俗。
1、年兜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泉俗称“年兜”。除夕时,一家人要准备好油炸的食物,还有肉丸紫菜丸甜粿和其他闽南传统小吃,统称为“果合”。零点一到,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
天公生:正月初九泉州人都会早起拜天公。这一天大家都会在凌晨十一点多开始准备拜天公。
众人生:闽南风俗农历十二月廿五“众人生”这天不能讨债。当天早上家家户户会煮面线以示全家人长长久久平平安安。
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泉州人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
进香:在泉州,每年都会有各地自己组织的“进香团”到南海、普陀等朝佛圣地进香。
2、祭祖先
在泉州,各大家族之间为了团结宗族而设立的“祖祠”在泉州屡见不鲜。这是泉州人为了弘扬祖辈的智慧、增强族人凝聚力的一种建筑表现。
进主:泉州人特有的“祖祠”即闽南语的“公妈厅”进行重建或乔迁时的一种仪式。丛间修缮完成后全组人乃至海外华侨都会回乡祭拜、吃桌。
做祭:在亲人去世的那天进行祭祀,在家里和祖祠进行祭拜后全家一起吃饭表示挂念。
献纸:泉州清明节会在先人的坟墓上贴五颜六色的纸莲花与纸币,俗称“献纸”。
3、风土人情
出嫁:在泉州新娘嫁入夫家时,到家门槛要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据说“跨火炉”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
满月:新生儿满月时,家里会请当地有经验的理发师给小孩剃发,剃发时清洗头发的水要用鸡蛋煮过的水和姜片。
度晬:婴儿周岁。在泉州,婴儿周岁都会摆酒席、敬神祭祖。在宴席上,还会让婴儿进行“抓周”,选一张八仙桌,桌上摆满了书、笔、算盘、秤、尺、玩具等,让婴孩双脚踏在“度晬龟”上,任其自由抓取桌上的东西,以他所抓着的东西,来预测他未来的一生和前途。据说,这种“抓周”的习俗,早在南北朝就已在民间流行。
成年礼:在泉州成年礼是十六岁,庆祝成年礼统称为“做十六岁”。男生成年为“舞象”,女生为“及笄礼”。
寿礼:在泉州长辈寿礼当天忌用筷子夹断面线。
生日:家人会一大早煮面线,在碗里放两颗煮鸡蛋。这两颗鸡蛋并不是普通的水煮蛋,而是要在寿星食用前先放在神明面前祭拜后方可开吃,是保佑寿星的意思。
清明节:泉州清明节的食俗是吃“润饼菜”和“清明馃”,当为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
“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芫荽等混锅菜肴,即可食用,甜润可口。
端午节:端午节泉州人吃肉粽,不仅吃粽子,泉州人在端午还会“煎堆补天”。
七夕:也称“七娘妈”生日,在这天泉州每家都会烧七个带座位的轿子,因为祭拜对象不是织女而是七仙女的小七。
中秋:泉州人把月亮称为“月亮妈”,在中秋之夜会到屋顶摆桌陈列贡品、焚香祈福。
尾牙:闽南一般商家、渔民及海陆运输者,在农历每月的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敬奉土地公。
(海峡网 刘微)
番仔楼有什么特点?
番仔楼是一种闽南民居建筑。泉州地区较多。多为民国时期,由闽南的南洋归国华侨所建,中西合璧的建筑方法,故被称为番仔楼(“番仔”是过去闽南一带对南洋人的贬称)。番仔楼建造精美,工艺价值高,是闽南侨乡的建筑瑰宝
特点:中西结合,中式与欧式并存,传统与现代相容。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
泉州:
鲤城区
1、王宫社区 王顺兴信局
泉州最著名的老信局,这是一幢欧陆风格的建筑,窗户均用彩雕玻璃,异彩纷呈。
2、新步社区 吴家面洋楼
兼具有闽南与南洋建筑风格,将中国的儒雅文化与印尼的住宅设计打造一起,独具特色。
3、斗南社区 九十九间
现存有陈氏家族的四座连体中西合璧式洋楼以及陈氏祖厝。
石狮市永宁古镇:具有丰富的番仔楼样式。
1、熙宝楼
这是一座红砖立面的番仔楼,由西门外华侨陈焕熙夫妇所建,现已变成公益图书馆。
2、迎熏楼
迎熏楼楼顶山花上仍然依稀可见“迎熏楼”三个大字。
3、杨家大楼
人称“九十九间古大厝”,前后两部分建筑风格迥异,规模宏大,自然和谐,被誉为当年泉州规模最大的华侨民居之一。
南安
1、新镇满山红村 林路厝
新加坡华侨林路在1908年亲自设计建造的,中西合璧,气势恢宏。
2、眉山乡观山村 观山八卦楼
因屋顶形似八卦而得名。闽南红砖与南洋瓷砖打造出的房屋,甚是好看。
晋江
1、梧坑村 志成兄弟楼
建于1935年,有闽南特式红砖楼,中西结合的各种造型及精堪的各种各样雕花。
2、龙湖镇福林村 春晖楼
菲律宾华侨许友超为母亲建的。
漳州
1、角美东美村 曾氏番仔楼
整体布局为三横三纵的凹形格局,占地九亩。布局严谨、工艺精湛。
2、角美流传村 天一信局
中西合璧式四合二层“南洋”风格楼房建筑,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邮局。
厦门
1、鼓浪屿福建路38号 海天堂构中楼
建于1921年,是鼓浪屿十大别墅之一,是岛上唯一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别墅群。
2、晃岩路25号 黄家花园
充满了独特魅力和传奇色彩。中西合璧,庄重典雅,气派非凡。
以上就是我们盘点的~
(闽南网编辑 郑莉莉)
泉州有哪些有名的古名居?
南安市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福建南安官桥漳里村,距泉州市区 20 公里,2001年06月25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永定土楼并称为福建的两朵民居奇葩。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1862)至宣统三年(1911)兴建。现存 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约3公顷 (40多亩)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200多米,南北通宽100多米,占地面积15300平方米,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两米宽的防火通道。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轴线取南偏西5度,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为闽南地区民居的最佳朝向。
鲤城区杨阿苗故居
杨阿苗故居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江南镇亭店村,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历时13年,以建筑堂皇富丽、平面布局独到而闻名遐迩,富有闽南民居的特色。
杨阿苗故居是院落式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的典型,其营造技艺集中展示闽南民居的特点、建筑装饰的精华和闽南文化的底蕴。主要的特征是封闭而有院落,中轴对称而主次、内外分明,以及艺术造型优美,雕绘装饰丰富等特点。
安溪县白头格古民居群
安溪县散落着许多独具闽南特色的古民居,位于该县蓬莱镇上智村的白头格古民居群,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存较完整的有7座,200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泉州市十佳古民居。
头格古民居群包括和安楼、德安楼、娱山楼、玉安宅、联安楼、泰安楼、美安宅等,以新安宅为中心,向山谷两边修建。建设之初有12座楼房,每座房子风格迥异,看似分散,却是相互呼应。整个建筑群呈“U”形分布,坐落于马蹄形的山谷中,建筑形式别具一格,修建的地点又位于山顶的深山老林中,在闽南建筑中是比较少见的。
永春县沈家大院
沈家大院,又名德兴堂,系民国三十年(1941年)闽南著名商贾沈逢源先生的故居,为永春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建筑主体831.6平方米(深22米,长37.8米);占地面积1971.9平方米。为二进悬山式土、石、木结构,全座房间22间(如包括上、下厅及过水为32间)。布局合理,结构讲究,精雕细作。该民居可谓容传统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书法、雕刻艺术于一体。其中有国民党元老林森、于右佑、邹鲁及著名书法家梁披云、季守正、陈维恒、林以仁等知名人士的诗联题刻,是非常难得的古建筑民宅。
南安市林路大厝
林路大厝,位于南安市省新镇满山红村后埔自然村,是闽南古民居的代表之一。林路为新加坡著名华侨建筑家,其故居俗称林路大厝,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约6.5亩,由多座建筑合成一整体建筑群,共有大小房间九十九间。墙为花岗岩和红砖结构,梁柱有钢筋水泥与木构混合,硬山式与歇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地面铺饰进口花砖。装饰富丽堂皇,具中西结合建筑风格。
德化县上涌古街
上涌古街,即杏仁古街,又名翰林街。上涌古街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上涌镇,紧邻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仙山风景区。古街名字源于古街的一棵古老银杏树。现存古街始建于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依山而建,蜿蜒而下,长约400米,宽约4米。现存古街曾繁华一时,直至上世纪70年代才因新街建成而日渐衰落。古街建筑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永春县巽来庄土楼
巽来庄建造于清乾隆丁酉年(公元1777年),至今已经有226年的历史了,相传是清朝永春县有名的盐官林悠凤所建,同时,在其周围还建有古厝十幢,分别为其十个儿子所有,是永春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2006年被评为泉州市“十佳古民居”。巽来庄土楼,外方内圆,外围是高7米的城墙,是为防御土匪、强盗而建,围墙内是较为典型的闽南风格建筑,闽北与闽南的建筑风格在此融合,且相得益彰,为闽南地区所仅见,具有较高的建筑文物保护与欣赏价值。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港区刘氏古民居
刘氏古民居群地处泉州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坐落于群山环拱中的平原。自明永乐至清乾隆时期,村中共建有40多座古大厝,形成一处气势非凡的古民居群。目前,刘氏古民居保存着27座明清时期二开进、三开进的大厝,占地面积26860平方米,中间形成一条古街,100多米长,以青石板铺设。其中,清朝刘瑞弘(人称“刘百万”)居住的古厝最大,三进五开间,外加双护厝,共有100个门、99个窗、11个天井,包括围墙在内的占地面积达1739平方米。2001年,土坑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晋江市涵口古建筑群
涵口古建筑群位于晋江市陈埭村 涵口村中,自西向东并排矗立着六座古色古香、匀称大方的“皇宫式”古大厝,由西向东依次是明代建的陈紫峰祠、石埕祖厝、容斋宗祠、正通官衙及清代建的陈氏宗祠和民国建的陈烟德厝。
这六座古大厝均坐南朝北,横排都是五开张,纵深五进。主体建筑为单檐硬山式。外墙砖石混砌,墙壁上贴方砖,红白相间,色彩鲜丽;屋脊两端翘起,似展翅欲飞;屋盖覆以筒瓦,雍容稳重。木构框架,斗拱与梁架接榫无缝,梁头用藤条加固,斗拱、梁架、门窗精心设计,上面雕有飞禽走兽、花木虫鱼、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刻工细致精美,栩栩如生,立体感很强;厅房正面的门框、窗框、横额多用质地坚硬、琢磨光滑的辉绿岩石镶嵌,上刻对联,题字,篆隶行楷,不尽相同。庭院和厅堂用天井隔开由回廊连接,两边有长列厢房。座座屋前有长条花岗岩石铺筑的石路、石埕,大厝之间各有两米宽的隔火巷,小路两边都有明沟作排雨水之用。每座古大厝面积在六百至一千平方米之间,共占地八千平方米。
石狮市景胜别墅
福建省石狮市宝盖镇龙穴村杆头自然村,位于姑嫂塔所在的宝盖山北麓。村中一座名叫“景胜别墅”的侨居,堪称传统闽南红砖建筑与西洋建筑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
景胜别墅的主人高祖景年轻时就漂洋过海,前往菲律宾谋生,后成为菲律宾有名的烟草商。1947年,发达后的高祖景耗资近20万美金,在家乡动工建造这座豪宅,由他的妻子和二儿子亲自负责监工,历时两年多方才落成。而当内部装修至二楼时,石狮开始“解放”了,高祖景的妻子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带着儿子离开老家,返回菲律宾。此后,高祖景一家再也没有回到家乡,这座自己劳心建造的豪宅他们一天也没居住过。
景胜别墅建成不过半个世纪多,它的珍贵之处当然不在于“老”,而在于其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建筑风格。这座占地1500多平米的民居建筑,整体为方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以厅堂为中心进行组织布局。厅堂前有通道,通道前有一个直通顶层的天井,是屋内采光通风处。一、二层住房各17间,主建筑四周出檐2米为回廊,作为户外活动空间。正面中部回廊凸出,顶层有雕花山形排楼。檐沿设有雕饰动物吐水口,使屋顶平台不易积水。回廊左右各设楼梯,厅后廊两头有木楼梯,使内外上下出入方便,互不干扰。第二、三层平台连接处有一座二层八角单檐仿木斗拱小亭,第三层平台中间建有一座重檐六角亭,打破整座民居建筑方形平台的呆板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