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爱尔兰vs德国,20世纪德国人口?
德国人口总数约8,200万人。
除俄罗斯联邦外,它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超过英国与北爱尔兰(5,890万人)、法国(5,850万人)和意大利(5,750万人)。
三个国家哪个实力更厉害一点?
法国表示:反正欧洲比我强的国家只有一个。
提起欧洲诸国,英法德这三驾马车的名头应该是最响的。他们作为欧洲的传统豪强,曾在历史上大放异彩,履历那是相当的辉煌。
英国曾经是世界头号强国,拳打西班牙,脚踢美利坚,打遍全球无敌手。在英国最为鼎盛的时代,掌控着全球海洋秩序,殖民地遍布全球,统治着世界约25%的陆地和人口。当时从印度次大陆到南太平洋再到北美,全球24个时区里面,每一个都能看到米字旗飘扬。
这意味着在大英帝国的领土上,太阳将永远不会落下。即便英伦三岛的上空已经是浩瀚繁星,印度次大陆的头顶依旧艳阳高照。故此,那时候的英国也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法国作为和英国齐名的欧洲强国,同样是全球顶尖的殖民列强,领土面积最多时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英国。而在欧洲大陆上,法国更是当之无愧的霸主级国家,曾数次横扫欧陆,傲视群雄。尤其是在拿破仑时代,高卢雄鸡战俄国,斗大英,打得日耳曼人没有一点脾气,堪称无敌一般的存在。即便欧洲豪强们曾数次合纵联手,依旧被打得落花流水。
德国比英法出道晚,当人家已经功成名就,出海满世界的收刮财富时,德国还未曾统一,只能呆在欧洲大陆上内耗。所以德国属于是列强中的后起之秀,不过长江后浪推前浪,德国终究还是赶了上来。
19世纪下半叶,德国出道即巅峰,拳打奥地利,脚踢法兰西,打得一众欧陆强国怀疑人生。尤其是在普法战争中,德国不仅完成了国家统一,还顺便拿下了欧陆霸权。而到了20世纪,德国又两度发起世界大战,虽然最终结果都是德国输了,但他们在过程中的表现却足够亮眼。
尤其是在二战的时候,德军凭借一手闪击战,差点横扫了整个欧洲大陆,什么英国波兰法兰西,在他们面前全都不值一提。尤其是同为欧陆豪强的法国,面对德国人的闪电攻势毫无还手之力,被打得落花流水。以至于偌大的法国,在德国人面前仅仅坚持了六个星期,便举起了白旗。其中象征着法国无数荣耀的首都巴黎,更是早早地被放弃,未曾放出一枪一弹。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的欧洲三驾马车已经不复当年之勇,算不上世界顶尖豪强。不过在欧洲这块地方他们依旧是天花板,综合实力在欧洲诸国中位居前列,是当之无愧的欧洲强国代表。
那么在这三驾马车中,又以谁的实力为尊呢?
老规矩,咱们还是从军事、经济以及政治三个角度入手,对三驾马车的实力进行逐一分析。因为按照惯例,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无外乎就是看这几个方面的表现。
军事英法德三国作为老牌列强,曾经都是世界上的军事大国,随便一个拎出来,都是能够搅动世界风云的存在。不过二战结束之后,美苏两大巨头接管了欧洲的安全秩序,包括英国和德国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没有了挣扎的空间,只能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所以当下欧洲各国的军事实力普遍不强,除了有着苏联家底支撑的俄罗斯外,也就法国还能勉强拿得出手了。虽然法国在近代历史上的战争表现不佳,但咱们还是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打不过,并不代表现在也打不过。
在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普遍武备废弛的大背景下,唯有法国一直在努力维持正常的军事发展。时至今日,法国依旧保有一支规模可观的军事力量。
全球火力指数给出的最新数据显示,法国目前拥有大约20.5万人的现役正规军,约3.5万人的预备役人员,以及大约17.5万人的准军事人员。总的算下来,法国当前的武装力量总兵力能够达到41.5万人。
作为对比,德国目前拥有大约18.4万人的现役人员,约1.5万人的预备役人员武装力量。总的算下来,武装力量人数可以达到19.9万人。而英国则是拥有大约19.4万人的现役人员和约3.7万人的预备役,总兵力能够达到23.1万人。
很明显,法国在三驾马车中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武装力量总兵力甚至比英国和德国的总兵力加起来都还要多。事实上法国不仅仅是军队人数领先,装备数量也要甩开英国和德国一大截。
同样是全球火力指数的数据,法军目前在海陆空三大方位分别装备有180余艘军舰、400多辆坦克,以及1000多架飞机。而作为对比,德国的海陆空三军主战装备分别只有80余艘军舰、200多辆坦克,以及600余架飞机。至于英军则是装备有80多艘军舰、200余辆坦克,以及700多架军用飞机
法国除了在军事力量阵容上领跑三驾马车外,在国防工业领域也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作为当今世界上的武器出口大国,法国拥有十分完备的国防工业体系。步枪头盔也好,航母飞机也罢,基本上当下主流的武器装备,法国人都能做到国产化,而且技术水平都还不低。
看看法军当前的那些主战装备,在空中有综合性能最好的四代机“阵风”,在陆地上则是号称跨入了四代坦克之列的“勒克莱尔”,在海上更是有西北风两栖攻击舰、凯旋级核潜艇以及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
不夸张地讲,单论军工实力的话,当今世界除了美俄这两个老牌天花板,法国还真不服谁。像英国和德国这样的存在,压根就不存在可比性。尤其是有着二战战败国身份限制的德国,许多的军事技术领域都是空白,短板十分明显。
最后法国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军事核力量。作为世界最早的那一批核大国,法国不仅拥有自己的核武库,还具备相应的战略投送能力,杀伤力绝对不可小觑。
总结来看,如今法国的军事实力十分强悍。放眼全球,估计也就三巨头能在军事领域稳压法国一头。所以法国如今的军事实力,应该是三驾马车里面最强的。而德国的军事实力,则应该是三驾马车里面最弱的。
毕竟人家英国好歹还是一个核大国,而德国却是被战败国的枷锁给限制得死死的。不夸张地讲,如果是重演二战,法国能把德国给吊起来打。
经济老话说得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德国因为是战败国的缘故,无法在军事领域正常发展,由此限制了军事实力的提升。但也正是因为军事发展无望,让德国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发展经济。所以德国的军事实力虽然三驾马车中垫底,经济实力却是遥遥领先。
如今的德国已经是欧洲经济领头羊,常年霸占着欧洲第一大经济体的宝座,而英国和法国只能老老实实排在德国后面。
以大家熟悉的GDP数据为例,2021年德国总计完成名义GDP约4.2万亿美元,排名欧洲第一。另外以德国8300万左右的人口数计算,德国在2021年的人均GDP差不多是5万美元。
而作为对比,2021年英国和法国完成名义GDP分别为3.19万亿美元和2.93万亿美元,分列欧洲第二和第三位。另外两国在2021年的人均GDP分别可以达到4.74万美元和4.36万美元。
很明显,德国当前的GDP数据要比英法漂亮很多,不管是总量还是人均,都能甩开别人一大截。当然相比于数据上的领先,德国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表现无疑要更加出色。
德国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工业科技水平极高。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德国几乎就是全球制造业的天花板,不仅产业基础扎实,技术水平也相当过硬。甚至在许多行业,“德国制造”就等同于精品。
比如在汽车制造行业,德国拥有十分完整的产业链条,具备汽车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的一条龙操作能力。德国汽车的名头很响,长期以来都是全球汽车的典范,像什么大众、宝马、戴姆勒(奔驰母公司),那都是人家德国的车企。不夸张地讲,在汽车制造这个圈子里面,德国人若是认第二,估计无人敢称第一。
当然汽车仅仅只是德国工业的冰山一角,类似的这种行业龙头德国还有很多。
比如在机床领域,德国前有着德马吉森精机、埃马克集团、哈默公司等一大批行业巨头。
在机械制造领域,德国则是有着蒂森克虏伯、利勃海尔等世界知名企业。
在光学工业领域,德国拥有卡尔·蔡司和徕卡公司两大行业巨头。
另外德国的巴斯夫集团乃是全球顶尖的化工企业,西门子公司则是全球电子电气行业的龙头,库卡公司则是名列世界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
在这些享誉全球的工厂企业支撑下,德国成为了欧洲的工业中心,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当然英法的工业科技水平也不算差,汽车飞机什么的基本都能自己造。但是比起德国来说,他们终究是差了一截。
所以总结来讲,当前德国的经济实力应该是三驾马车里面最强的。
政治通常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实力,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小是重要参考。而英法作为老牌的殖民列强,在这方面无疑有着先天上的优势。
当初在殖民时代,英法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拥有全球第一和第二多的殖民地。虽说如今殖民时代早已经落幕,但英法的那些殖民地大都独立。但是在历史上英法常年的统治,早已经让这些殖民地被烙上了殖民者的印子。
他们的从文化习俗到制度发展,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原殖民者的影响。有的殖民地甚至连经济和军事这样的国家命脉,至今都还掌握在殖民者手中。
比如在如今的非洲西部和北部地区,大量的国家都还是说法语,写法文,工人们进的是法国工厂,军队里请的是法国教官。故此在非洲有这么一句话,叫非洲乱不乱,法国说了算。
德国作为列强中的后起之秀,错过了殖民的好时候,在世界上并没有多少殖民地。所以德国在国际上影响范围远不如英法,这也导致了在政治领域无法与英法抗衡。事实上,德国的政治短板不仅仅在于缺乏全球影响力,更缺乏国际地位。
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德国的国际地位属于是先天不足,走哪儿都像是一个“二等公民”。而英法则是二战的战胜国,不仅全然没有枷锁限制,国际地位还能更上一层楼。
比如在联合国里面,英国和法国都拿到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拥有对会议决议一票否决的权力。从理论上讲,英法任何一个在联合国,都拥有对抗全世界的资格。毕竟按照安理会的程序,只要是他不答应的决议法案,那都过不了。
总结来看,三驾马车在政治方面的表现,英法差不多是五五开,而德国则是吊车尾。
通过对三驾马车在军事、经济以及政治等方面实力的综合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法国比起德国,虽然在经济上存在劣势,但在军事和政治领域优势明显。而比起英国的话,法国则是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五五开的情况下,保证了军事上的压制。
所以综合来看,如今法国的实力应该是三驾马车中最强的,英国次之,最后才是德国。
为什么有人说二战中英国人道对待德国战俘?
二战后德国战俘的下场,最人道的是英军,美军匪夷所思,苏军则是残忍
二战期间很多能公之于众的事情大家都了解一些,可是还有很多秘而不宣的事情,很多战胜国都是心照不宣的,他们国家的媒体也是没有报道出来。其中一件事情就是二战德国纳粹在战败后,很多战胜国家手里都有一些德军俘虏,不同的国家对待这些俘虏有些截然不同的态度。
二战时期以世界霸主自居的英国也遭受重创,它于比利时一线构建的防御,在德国突进法国腹地之后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困境,为此英国人不得不执行了“敦刻尔克大撤退”。
英国突击队队员与德国战俘一起分享茶和饼干
数十万英国将士在德国人的驱赶下“狼狈”的逃回了本土。但是德国并没有准备放过英国,德国空军在1940年7月10日起发动不列颠空战,组织大量战斗机和轰炸机飞越英吉利海峡,对英国本土的重要设施进行摧毁性轰炸,直接促使英国的工业一度陷入半瘫痪状态。在美、苏两国还未对纳粹宣战之前,英国几乎在欧洲独自抗下的纳粹的炮火。
英军不只是在战后优待了德军战俘,在战时也是如此。1941年5月27日,英国皇家海军和德军卑斯麦号战列舰作战,双方死伤惨重,卑斯麦号战列舰沉没。此时大量德军士兵落海,英国海军便主动救援了这些德军士兵。
英、德两国在二战时期的国仇家恨可谓是非常之深的,但是战后英国对待德军的俘虏还是非常的人道的,英军纪律很严格,所以他们不允许私下里去体罚打骂战俘等等,一般的战俘就是关在战俘营里面,然后进行反法西斯教育,战俘营里面有网球,棋牌等各项娱乐运动,战俘们生活不会太单调。
相比英国对待德军战俘的大度,美国就显得有些狭隘了,1945年4月至5月初,几个星期内,有数百万的德军成建制的投降美军,但是当时号称最富有的美军对待这些战俘可没有体现出仁慈之心。
1945年,二战的最后一年,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终于战败,百万德军成为盟军俘虏。他们大多成为了苏联、英国和美国的战俘。而当时苏联对待德国战俘是最凶残的,主要还是因为德军当初对待苏军也是如此。
而以“人道”作为己任的美军也没好到哪去,他们将几百万投降的德军战俘围在莱茵战俘营,变着法折磨死这些战俘。唯一完全遵守了日内瓦公约的国家只有英国,他们是真的非常人道地对待这些曾经的敌人。
英国在战后也接收了大量德军战俘,但是英军并没有选择报复他们,而是遵照日内瓦公约给予战俘人道主义待遇。英国按照英国工人的标准给这些战俘提供食物、医疗和居住条件,有些懂技术的战俘还能获得工资。
其中在苏联的德军战俘死亡过100万;美军单方面声称死在莱茵战俘营的德军俘虏仅5000人,事实上至少75万;只有被英军俘虏的德军没有死亡到万级别,仅1200人。
二战中的德军战俘大量死亡的都是在苏军、美军和法军之中,他们对这些曾经的敌人进行了残忍的虐待,还有多是因为饥饿和生病死去。而在英国的德军战俘就是因为英军压根不怎么虐待战俘,还未这些战俘提供充足的食物和医疗服务。
二战虽然结束了,可德军战俘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二战中的他们对各参战国造成了巨大损失,现在战争结束了,他们也被苏联、美国、法国等国当做宝贵的劳动力使用,以恢复国家经济。
战后的苏联将250多万德军战俘送到西伯利亚劳动改造,虐待死、饿死、冻死的战俘达到了138万人,直到斯大林逝世后才将所有活着的德军战俘送回国内。美国也是将德军战俘当做廉价的劳动力来用的,农场、工厂是这些战俘主要工作的地方,甚至在美国打算遣返这些战俘时还遭到了美国农场主的反对。
英国当时连续受到一战和二战的冲击,早已不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但他们还是以真正的大国风范对待这些德军战俘。
斯诺克赛程表2023赛季?
2022-2023斯诺克赛程时间表
5月16日-6月5日,Q School(职业选拔赛),谢菲尔德庞泽福治体育中心
6月1日-15日,Q School(亚洲/太平洋),泰国曼谷
6月28日-7月1日,冠军联赛1,莱斯特
7月4日-7日,冠军联赛2,莱斯特
7月11日-14日,冠军联赛3,莱斯特
7月15日-17日,欧洲大师赛资格赛,莱斯特
7月18日-21日,冠军联赛4,莱斯特
7月22日-24日,欧洲大师赛资格赛,莱斯特
7月25日-29日,冠军联赛5,莱斯特
8月9日-14日,英国公开赛资格赛,待定
8月16日-21日,欧洲大师赛,德国菲尔特
8月23日-28日,北爱尔兰公开赛资格赛,待定
9月5日-10日,6红球世锦赛,泰国曼谷
9月12日-18日,待定邀请赛事,待定
9月26日-10月2日,英国公开赛,米尔顿凯恩斯Marshall Arena
10月4日-9日,苏格兰公开赛资格赛,待定
10月16日-23日,北爱尔兰公开赛,贝尔法斯特Waterfront Hall
10月25日-30日,英格兰公开赛资格赛,待定
10月31日-11月6日,冠中冠邀请赛,待定
11月12日-20日,英锦赛,约克巴比肯中心
11月21日-26日,德国大师赛资格赛,待定
11月28日-12月4日,苏格兰公开赛,待定
12月6日-9日,冠军联赛1,待定
12月12日-18日,英格兰公开赛,布伦特伍德
12月19日-22日,冠军联赛2
新的欧盟委员会女性掌舵冯德莱恩是怎样的人?
经过3天“鏖战”,欧盟终于就新一届领导层人选达成共识。据路透社报道,欧洲理事会当地时间7月2日晚宣布,提名60岁的德国女防长冯德莱恩担任下届欧盟委员会主席。同时还公布了欧洲理事会主席、欧洲央行行长以及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的人选。当晚,欧洲议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投票,冯德莱恩获得737票中的383票支持,以微弱过半优势当选下任欧委会主席,以接任离任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据悉,冯德莱恩将于7月17日正式去职德国国防部长,并将于11月1日正式就任欧委会主席。
冯德莱恩是怎样一个人?她的任职对欧盟意味着什么?
首先,冯德莱恩是一位女性,将是首位欧盟委员会女性掌舵人。其任职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临:女性掌舵时代来临。
这次欧盟新一届领导层4人中有2人为女性,除了冯德莱恩外,另一名获得提名的女性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欧盟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提议现年63岁的法国人拉加德出任央行行长。若通过欧洲议会投票,她将成为首位担任欧洲央行行长的女性,将于今年11月正式接替德拉吉,任期8年。
新的欧盟领导层的这一重大结构性改变,打破了60多年来男性在欧盟机构高层的主导局面。据CNN报道,即将离任的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对于提名人选表示,这是“完美的性别平衡”。他说:“我很高兴,毕竟欧罗巴(Europe)是名女性。”(Europe一词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欧罗巴)。目前,欧盟28个成员国中,只有5国首脑为女性,欧洲社会对于女性赋权的声音越来越响,因此欧盟迫于压力,寻求打破男性在高层职位上的垄断地位。
再者,冯德莱恩是默克尔的亲密盟友,她将是52年以来首次由德国人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其任职将巩固德国在欧盟的领导地位,稳定、延续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
一直以来,包括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内的欧盟主要国家都希望默克尔卸任德国总理职务,而担当欧盟委员会的掌舵人,以稳定、延续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遭默克尔婉拒。默克尔此前多次表示卸任德国总理职务后将退出政坛。但是,默克尔致力于推荐他所信任的德国政治人物接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她清楚地知道这一职位对于德国、对于欧盟意味着什么。如果默克尔的设想与努力获得成功,其致力于推动的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将得到延续,欧洲的稳定将得以实现。为此,她选择了冯德莱恩。冯德莱恩应该是她所信任的人。
冯德莱恩是在默克尔力挺下以微弱优势当选的,可以说,其脱颖而出是欧盟各方妥协结果。在提名讨论最初阶段,冯德莱恩的名字似乎在各高层领导当中并不突出。欧洲议会主席图斯克(Donald Tusk)表示,德国国内的联合政府对冯德莱恩的提名并不完全同意,不过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对冯德莱恩投下信任票。法国总理马克龙(Emmanuel Macron)也对提名表示欢迎,并指这是法德两国深厚关系的成果。
冯德莱恩从政14年以来,一路跟着默克尔在德国政坛打拼,也一路高歌猛进,已经成为默克尔身边资深的内阁官员。
冯德莱恩出身政治世家,其父亲曾担任德国下萨克森州基民盟主席长达14年,为基民盟党内要人,也曾任下萨克森州州长。这位有7个孩子的女性,拥有医学博士学位,是一名物理学家、重金属朋克迷,也是称职的家庭主妇,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血液中流淌着政治基因,40多岁涉足政坛。她精通英、法、德三语,是目前在德国民众中最受欢迎的政客之一。默克尔称赞她“把事业和家庭融合一体的能力尤为突出”。
冯德莱恩从州议会议员开始从政之路,2005年被默克尔相中,出任德国联邦家庭、妇女及青年部长,推动改善了产假和陪产假福利制度。5年后,她又出任社会与劳动部部长。2010年,默克尔提名冯德莱恩竞选联邦总统,被党内保守派阻止。2013年,50多岁的冯德莱恩成为德国首位女国防部长,一直致力于增加军费开支,英国前防务大臣法伦评价说,冯德莱恩在北约事务、移民危机、欧盟扩大等问题上坚定、果断。
她工作风格强硬,因此在军方和基民盟内部的人缘并不好。2018年,德国国防部把金额达数百万欧元的订单给了一些私营承包商和顾问,招致调查。她后来承认在分配合同订单时犯了若干错误,已经采取了弥补措施,保证不再出现同样的问题。她还惹上另一个麻烦:德国联邦议院的一个调查委员会今年2月发现,自冯德莱恩就任国防部长以来,在聘请顾问方面的开支高达上亿欧元,另外还出高价聘请了顶级律师。这一事件使冯德莱恩卷入舆论争议之中。
冯德莱恩60岁之际成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当冯德莱恩被提名担任下届欧盟委员会主席后,默克尔第一时间祝贺冯德莱恩当选欧委会主席 期待开展良好合作。默克尔发表声明,对冯德莱恩当选下一任欧盟委员会主席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她是欧盟委员会史上首位女主席,这也是时隔五十多年后,再度有一位德国人坐在欧盟行政分支的最高位置上。”默克尔特别在贺词中强调,“令我感到喜悦的是,一位坚定不移、令人信服的欧洲女性成为了欧委会主席”。默克尔说:“即使今天我失去了一位共事多年的部长,但我却在布鲁塞尔赢得了一位新的伙伴。”默克尔最后表示,她期待同冯德莱恩开展良好的合作。
外界关注的是,冯德莱恩有能力带领欧盟前进吗?
作为默克尔的盟友和选中的代理人,冯德莱恩将致力于稳定欧盟和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这位德国政治家表示,她的目标是让欧盟更团结且强盛。
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上,用三种语言发表竞选演说,堪称当时的最佳创意。她用法语令人感受到一个充满全新热情和公民参与的欧盟;用英语来陈述严峻现实以及提出要求:对世界经济的新巨头们加税、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而最终的感性结尾则以德语进行。这位出生在布鲁塞尔的女性政治人物试图传达这样的讯息:就其个人履历而言,简直就是为欧洲政坛而生。
冯德莱恩原本是欧委会主席的替补人选,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她很明白,必须用纯熟的个人技巧、八面玲珑的应对风格,以及相当完美的呈现方式来克服这一缺陷。其表现令人刮目相看,从而成功将劣势扭转为优势:她对欧盟反对者和退欧者冷淡处之,从容化解他们发出的挑衅。她坚定地遵循这一路线,在保守派阵营稳住阵脚,不让极右翼势力有可乘之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冯德莱恩1958年出生在欧盟总部所在地比利时布鲁塞尔。除母语德语外,能说流利法语和英语的冯德莱恩被认为凭借其“挺欧”主张和形象,为其当选加分不少。在英国“脱欧”问题上,作为始终如一的"挺欧"派,冯德莱恩希望英国能回心转意,继续留在欧盟大家庭里。同时,也务实地提醒伦敦不要推卸责任,妥善处理相关事宜。她坚定支持欧盟针对北爱尔兰边界问题设立“后备方案”的做法。她还批评那些推动英国脱离欧洲的活动人士,认为欧洲一体化至关重要。
面对欧洲议会目前存在的分裂问题,冯德莱恩认为,必须克服东西欧的分裂,同时解决南北欧间的分歧。她说,这跟竞争力和灵活度的问题有关。我们也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欧洲必须团结一致。我们必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欧洲必须发挥作用。而只有团结才能做到这一点。
冯德莱恩接受采访时说,我在演讲里表明了我的信念,我愿为了欧洲奋斗。值得一提的是,欧洲团结和强大的故事,以及我对未来的看法。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冯德莱恩谈了很多议题,她认为最优先的议题就是“2050气候中立”中2013年和数字化的目标。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两个最大问题或机遇。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她承诺把欧洲的环保政策再提升一个台阶,立志到2050年在欧洲实现碳平衡(碳排放净值为零)。
在移民问题上,她赞成扩大欧元区和申根协议免签证区,将致力于推动欧洲难民事务系统。这是一个在欧盟内部多年来众口难调的棘手难题。
在防务问题上,她认为欧盟应该设法提高跟北约互补的联合防御能力,而且应该对美国"更强硬”。她还主张加深德国在北约的军事参与。
冯德莱恩是一位坚定的女权主义者,她在欧洲议会上的演讲中,自信满满地打出女性牌,主张提高欧盟官员中的女性比例。她已经制定了计划,目标是实现欧盟专员级别的职位上男女人数相当。她将要求欧洲各国在提名时给两个候选人名字,一男一女。欧盟目前有28位专员,女专员只有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