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与砍杀明末风云,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
徐达,朱元璋的发小,一生建功无算,忠勇无二。不但功勋卓著,而且为人低调,所以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虽然民间故事里讲到徐达患背痈,朱元璋赐鹅而死,那毕竟是故事。实际上徐达应该算是善终,但是他的小儿子徐增寿据史料记载,的确死于继君朱允炆的剑下。
洪武18年(1385年),徐达去世的时候,爵位从生前的侯爵,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被赐葬钟山之阴,朱元璋亲自为其拟制神道碑文;并被配享太庙(也就是说明朝后世的皇帝烧纸钱,徐达也能收到一份),专门为其建肖像功臣庙;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从这些举措来看,朱元璋对这个儿时撒尿和泥的玩伴的一生予以了无与伦比的认可。
徐达之所以能够得到朱元璋的信任,除了以上优点外,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和朱元璋联姻。这一点很像张飞之于刘备,虽然你我兄弟,但是儿女亲家使得自己家族的命运和大哥牢牢绑在一起。
徐达有3个女儿、4个儿子。徐达将3个女儿无一例外地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长女嫁给了朱棣,后来成为了仁孝文皇后;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给了安王朱楹。
徐达死后,4个儿子除了徐添福死得早外,其他3个,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分别承袭了魏国公、指挥使、左都督之职,各领一份公粮。
但是一切从朱允炆继位后决定削藩开始,这3个兄弟的命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兄弟命运的分水岭从此开始,徐增寿的悲剧也从这里开始。
因为徐家的长女嫁给了朱棣,所以在朱允炆的眼里,徐家上下皆不可信任了。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长子徐辉祖本人是最像徐达的,忠勇无双,一生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他承袭了魏国公,吃皇粮从皇命,一心报国,但是他偏偏得不到朱允炆的信任。
建文元年(1399年)4月,适逢朱元璋忌日,燕王朱棣派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进京。徐辉祖建议将朱高煦扣留,理由是朱高煦“勇猛剽悍且无赖”,这种人天生不是可以安分做人臣子的人,将来必然酿成大祸。但是对于徐辉祖的意见,朱允炆没有直接采纳,反而因为“大义灭亲”,而对徐辉祖颇有意见;于是朱允炆对该问题征求了徐增寿的意见,结果得到了相反的答案,“这事无稽之谈,哪有孙子来祭拜爷爷,堂兄弟把人家扣作人质的道理?”很显然徐增寿的言论更符合人伦道理,也更值得信赖。于是朱允炆错过了一次将藩王家属留京扣作人质的机会。
对于燕王朱棣是否会举兵造反的事情上,徐辉祖曾经在山西、北平等地练过兵,深知燕王朱棣的不臣之心,于是他的意见是,“燕王一定会造反,皇上必须要提前做准备。”而徐增寿的意见则是,“燕王也是先帝的子嗣,他现在已经贵为藩王了,享受富贵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造反?”同样的朱允炆仍然觉得徐增寿的话似乎更符合道理。
但是与此同时,徐增寿就好比蜀中的“张松”,屡次向朱棣密告京中部署,仿佛再说,“速来、速来“刘璋”暗弱,今日如若你不取,他日定为他人所取。”因此徐增寿的命运本质上和张松也是一样的。
“刘璋”虽然暗弱,但是毕竟也不是傻子,有些事情做得太过火,还是会让他察觉的。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等到朱棣的兵马都已经渡过长江直奔南京而来的时候,朱允炆责问徐增寿,“你说朱棣不会反的呢?”徐增寿回答不上来了,于是朱允炆手起刀落,将徐增寿斩杀于殿上。
说到这里,似乎缺一个人,那就是徐膺绪。他似乎没有针对朱棣的事情,发表过半个观点。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因为3个兄弟当中,最终善终的人只有他一个,存在感极低,不是后来他的墓在板仓被发现,或许大家都会把这个人遗忘。
其实朱允炆失败,不能把问题都推给某一个人。因为建文4年(1402年)6月13日,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大将军李景隆,在没有做任何的抵抗的情况之下,就直接下令开门迎接朱棣了。很显然,淮西勋贵的后裔们以及皇族成员们,绝大多数人并不看好朱允炆。
忠于朱允炆的都是新登上政治舞台的受孔孟教化的读书人,但这些人在政治方面还未成熟,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而徐辉祖显然也是受孔孟教化的人。虽然朱允炆在生前并没有百分百信任并重用过自己,但是自己用自己的一生为朱允炆守节。
朱棣入京以后,徐辉祖躲到了徐达的祠堂里,不肯迎接朱棣,最后被关进了监狱 。朱棣亲自审问他,他一言不发。有司拿其他罪名诬告他,他只说自己父亲徐达留有免死铁券,可以免儿孙的罪孽。最终朱棣只能将其削爵,让他在家思过。
自己的亲大舅子对自己这般态度,朱棣心里也是够郁闷的。所以因此越发觉得对不住为自己送命的小舅子徐增寿,因此徐增寿的死后殊荣还是可以的。
于是在朱棣即位的次年,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忠愍。不久又追封为定国公,食禄2500石。并且让他的儿子徐景昌承袭徐增寿的爵位。但是徐景昌是个浪荡子,后来虽然犯了很多错,但是朱棣一想起徐增寿,心就狠不起来,就原谅了他。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古代都有哪些残酷的刑法?
古代最残酷的刑法,基本上都在满清十大酷刑中有所记载,听我给你一一介绍。
(历史知事原创作品,谢绝转载)(商纣王,酷刑发明家之一)
1,凌迟。凌迟应该是最知名的酷刑了,所谓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刽子手要把人割上千刀才能死,如果死的早了刽子手可能性命堪忧。完整的凌迟共需要用3357刀,最后一刀要人性命。
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刘瑾,就是被凌迟处死,总共挨了3000多刀,行刑两天才断气。
(这个刑具怎么用?快来说说)
2,腰斩。通常来说,古代判决中的“斩立决”“斩监侯”,其实都是在腰上把人斩成两段。受过这种刑罚的人,其实也不少。唐太宗女儿高阳公主本来嫁给了房玄龄儿子房遗爱,却和青年和尚辩机偷情。辩机就是传说中的猪八戒,辩机被处以腰斩之刑,高阳公主仅仅是软禁起来失去自由。高阳公主的几个貌美如花的侍女,成了高阳公主的替罪羊,承受裸刑后同样被腰斩。
在《包青天》的剧情中,那些铡刀其实就是用来实施腰斩的。(这个椅子坐上去,人都不完整了)
3,棍刑。棍刑,这是最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刑罚,很多人顾名思义以为棍刑和鞭笞之刑一样是打屁股,其实不是。棍刑,是要用一根棍子插入人的口腔,然后从肛门插出。这个过程人还一直活着,几天后才能死去,十分痛苦。
莫言写的《檀香刑》中,把棍刑当做最残酷的刑罚,孙丙被钉了一更檀香棍,还每天喝人参续命,一个星期才死。(檀香刑话剧剧照,书中很多酷刑有没有表现出来?)
4,剥皮。剥皮,应该是人们从生产劳动中总结出的酷刑,通常杀狐狸杀兔子要剥下一整张的皮毛。人类的皮更薄,更不容易剥下,所以这个过程也更痛苦。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爱将蓝玉知法犯法,被他施以剥皮实草之刑。剥下的皮做成人偶,还送给了蓝玉的女婿蜀王,当明末张献忠进入四川时,这张人皮人偶,还保持如初。
电影《红高粱》中,日本鬼子对青纱帐中的抗日战士,就使用了剥皮刑罚,每当看到这一段,总是害怕的跳过去。
5,车裂。车裂俗称五马分尸,用五辆马车五个方向拉人的头、手臂、四肢,最后人体会被拉成五块。当然,也有人说用马车动力不足,需要用牛车才行。所以五马分尸准确的叫法应该是“五牛分尸”。
《大秦帝国》的电视剧和小说中,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就是车裂而死。但真实的历史是,商鞅起兵造反,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咸阳被分尸。(这是干什么?好残忍)
6,俱五刑。俱五刑,俗称大卸八块,把砍头,砍脚,割手,挖眼,割耳朵五件事一起用在一个人身上。东北人挂在嘴上的“削”其实就是对这种刑罚的最直观表达,把人身上的枝枝丫丫全部削掉,变成一个“棍子”。最有名的俱五刑,应该是厕所女神“戚夫人”,吕雉把戚夫人砍手、砍脚、挖眼睛、割舌头放在瓮里,叫做人彘,直接把自己儿子汉惠帝吓死了。(进衙门告状,先打一顿再说)
7,宫刑。宫刑,是一种让人断子绝孙的刑罚,男人就是割除外生殖器,从此变成一个太监。汉代孔安国:“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女人幽闭,次死之刑”。汉朝用这个刑罚好像对多。司马迁被割掉,刘病已的老丈人许光汉也被割掉。到北魏时,谋反的家族超过14岁要杀死,14岁以下则是要宫刑。
对女子的宫刑,可能操作起来更复杂,但总而言之一句话,让女人失去性欲、失去性交功能、失去生育能力。具体方法,我不敢写,害怕。
8,缢首。相对其他死刑,缢首算是最轻的,因为保持了全尸。通常来说妃嫔和宫女如果犯了死刑,会被赏赐一条白绫,在他人辅助下上吊自杀,像和珅这样的宠臣来说,也可能有这样的待遇。历史上也有不少亡国之君死于缢首,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派人用弓弦勒死,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
在西方,缢首十分常见,也叫作绞刑,有专门的绞刑架,民国时,有人为了实施绞刑,专门从欧洲采购了绞刑架。
9,砍头。自从雍正皇帝看到腰斩的可怕后,腰斩就被废除了,于是砍头成了主流。砍头直接用大刀砍脖子,因为脖子上的骨头比较坚硬,如果刽子手技术不好,砍很多下也死不了,死刑犯会很痛苦。看起来也很血腥,所以刽子手待遇相当好。死刑犯家属经常需要贿赂刽子手,让他来利索一点,少受一点罪。
10,廷杖。一说廷杖,很多人立刻想到朱元璋,因为他是廷杖的发明者。不过朱元璋只是在原本的笞杖上面加了裸刑而已。在水浒传中,武松被打一百杀威棒,其实就是笞杖之刑。稍微做点手脚就能要人性命,把握好尺度就能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如果再轻一点,休息一个月就能下地走路。据说在行刑的时候,要看太监的脚,如果是内八字,直接打死,如果是外八字,留一条生路。
廷杖的时候,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脱掉受刑人的裤子,这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极其羞耻的事情。所以这种刑罚的羞辱目的是很明显的。(这样娇滴滴的女子,下半身全部打碎了)
在《甄嬛传》中,夏冬春顶撞甄嬛,以下犯上,被华妃赐了一丈红。所谓一丈红,就是廷杖,一定要把腰部以下全部打烂,夏冬春名字里没有“秋”字,却用自己的血,染红了后宫的枫叶。
在漫长的专制社会,统治者不得不用残酷的刑罚威慑反抗者,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随着社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民主,肉刑逐渐被废除,死刑也将逐渐被废除,这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权的进步。你常听老人们讲他们遇到或听到的奇异的事吗?
乡间诡事
此事发生在开封。开封人应该大部分都听老人说过这档子事。当时在相国寺旁,的空场黑压压的全是人,还不时的从人群里传出叫好声。有人赞道:“嗨!这西洋狗就是聪明。太精了,这聪明劲儿快赶上人了!”
原来是江湖卖艺的正在用两只黄狗表演节目。卖艺的号称这是从西洋弄回来的两条狗。这两条狗确实极其聪明!钻火圈,跳杆,下跪,磕头,作揖。最绝的还会算题。这些人哪见过个。一时间是好不热闹!这一阵阵的叫好声,引来一位看样子是官家的家眷。为首的是一个雍容华贵长相俊俏年亲妇人。但不知怎地,这妇人脸上竟挂些许的愁容。她身边是两个俊俏的丫鬟,身后跟着一队士兵。妇人身后的士兵见妇人要看热闹。忙呵斥人群让出一条路,妇人这才带着丫鬟走进人群。
卖艺的的见来了个官太太这下更加卖力的耍弄两条黄狗。耍弄了一阵后,卖艺的见到了火候便悄悄指使一条黄狗去这官夫人面前请赏。
见那小黄狗走来,贵妇轻声对身边的丫鬟说道:“小红多赏两块大洋。”
“是,夫人!”叫小红的丫鬟从身上打开‘荷叶包’取出四块大洋,放在了黄狗端的盘里,而那小狗似乎并没满足站在那一动不动,双眼直勾勾的盯着贵妇,眼里竟有泪水流出。
“小红,再给它两块。”贵妇盯着黄狗轻声说道。
“呜呜——当啷”那小黄狗听到贵妇的声音后叫了一声后竟把大碗扔在了地下,后腿竟跪在地上对着那贵妇呜呜呜直叫,泪水如断线珍珠不停地掉落。
“啪”的一声,那艺人不知何时手拿着一根皮鞭狠狠地抽了那小黄狗身上,“畜牲,还不回来,吓着夫人了。”那汉子说着一把抓住小黄狗的脖子就往回拉。
但见那小黄狗竟不肯从地上起来,只见它突然把两只前爪伸进嘴里一口咬了下去,鲜血立即流了出来。
“咦!你这畜生还挺犟,啪啪啪”那艺人抡起皮鞭如雷雨点般落在小黄狗身上,那小黄狗却一声不吭,前爪在地上不知在画些什么?最后那小黄狗实在是经不起那“卖艺的”鞭子倒在了地上。
“嘿嘿嘿,夫人莫怕,这洋人的畜牲就是拗脾气。”卖艺的拾起地上散落的大洋后,伸手抓住那黄狗的一只后腿向场中央走去。
“扑通”一声那贵妇在卖艺的把黄狗刚拖走地,突然昏倒了过去。
“夫人、夫人。”两个丫鬟慌了神,忙掐人中、揉太阳穴。
“娘的个脚,你这个卖艺的耍了什么手段,让我家夫人着了道?我看你是‘闲着没事干,捣阎王爷的蛋’——嫌自己命长呀!”几个壮汉纷纷拔出枪来冲到‘卖艺的’面前就是一顿胖揍,“奶奶的腿,你知道这是谁吗?这是张大帅新娶的夫人。”
“呀!看、那地上怎么两朵梅花?”一个眼尖的人嚷嚷道。
“咦!真的,这不是刚才那黄狗跪的地方吗?”
“不对,那是‘梅花篆字’这西洋的玩意儿怎么会咱们的字?”一位离得近的汉子喊道。
“咦!小红快看夫人醒过来了。”叫小妮的喜道,果然只见那贵妇胸部起伏长长出了口气睁开了双眼。
“夫人,你没事吧?”小红关心的问道。
那贵妇并没回答,而是挣扎的站起身来,琅琅跄跄的走到那奄奄一息的黄狗面前颤声问道:“你、你、你,难道是‘根儿’··,是根儿养的吧?是‘根儿’教你写的吧?你知道‘根儿’现在在那里?”
只见那黄狗张嘴吐出一口血来,黄狗慢慢伸出一只前爪,在地上那口鲜血上粘了粘,在地上写了几个字。
“哎呀!噗——”那贵妇大叫一声,吐出一口鲜血后,又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咦——!这是怎么一回事?怎么吐血了?”一个看热闹的叫道。
“嗯!看这黄狗又写了几个字,”站在一旁看热闹的念道:“姐姐,我就是根儿。呀!这狗是这位夫人的弟弟,不对,这不是狗,是个人!”
就在那人的话音刚落地只听“噗通”一声,众人闻声望去,发现那刚刚从地上起来的卖艺人瘫坐在地上面如死灰,而在一旁一直站着的小花狗,此时走到场中央跪在地上张着嘴“呜呜呜”的哭了起来。
“你祖宗的,俺还以为真他娘的是‘西洋狗’呢?没想到你这驴日的竟把孩子沾上一身狗皮,俺打死你畜牲都不如的东西。”一汉子骂完便冲上前去对那卖艺的拳打脚踢,这人群都沸腾了,都冲上去打那卖艺的。
“砰”的一声枪声。
“乡亲们,大家先冷静一下,现在还不知道这人有没有同伙,等审问一番后,再打死这畜牲。”贵妇强忍着悲痛说道。
众人这才停手,不多时便来一队巡逻兵,这带队的小军官一看是大帅的家眷哪敢怠慢,这大帅夫人也不客气,竟当街审起了那卖艺的,可是那卖艺的见死到临头,竟来了个死猪不怕开水烫,任你怎样打就是不说一个字,连打昏过去三次,这小子还是一直不说。正在众人束手无策时,大帅闻讯赶到,手下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说,“嘿嘿嘿···”,大帅不由得瞪起了牛眼,目光凶狠盯着“卖艺的”一阵狞笑,他有一百种让那卖艺的说话的方法。
原来这大帅对着新娶的老婆很是疼爱,真是是要星星不摘月亮的。可是这位小娘子整天愁眉苦脸的,这可难坏了大帅,使出了浑身解数只差来了个‘烽火戏诸侯’了,但却为令自己的这位夫人一展笑颜。最后大帅设计在让一个丫鬟的套问下,才得知这美人有一个亲生弟弟丢了。丢时六岁,正逢乱世,一个六岁的小孩想必早已死去,这大帅一听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当下找到夫人把胸脯拍的啪啪响,一再打包票要找回自己的‘小舅子’哪怕是尸体。这下夫人算是能看到了一些笑容,那大帅为了自己“红颜”开心,于是不断地用假消息骗她,没想到今天小舅子自己送上门了。
“哼哼哼···”大帅盯着卖艺的一阵阴笑,抬手叫来身边的副官趴在副官耳边耳语,那副官转身叫过两名兵向人群处走去。大帅又劝夫人先带着‘小舅子’去找郎中,这儿就交给自己了,夫人哭哭啼啼的带着‘小孩’去看郎中去了,大帅则让手下支上桌子悠闲地喝起了茶。
不多时那副官和几名手下带着两个卖狗皮膏药也来了,看热闹的蒙了,不知这是唱的哪一出戏,在大帅的示意下两个卖狗皮膏药的开始把一张张热狗皮,往那已被扒下衣服的卖艺人身上捂。“哦!我知道了,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名捋着山羊胡的老者摇头晃屁股的说道。
大帅闻听咧嘴一笑,继续品自己的茶,大约过了一刻钟后,突然一阵恶臭飘来,众人纷纷捏住鼻子回头看去,只见几个当兵的用一个推车拉来一口大缸,这臭味就是从这缸里飘出来的。
“奶奶个球的,老子不是说让你们用水冲干净了在拉来吗?”大帅吐了一口茶水捂着鼻子骂道。
“报告大帅,俺们用水冲了很多遍了,可这东西就这味!”一名嘴上擂着块布的军官答道。
“把你们那屁股上的‘裤衩’给老子摘了,个个弄得跟他娘的刺客似的。”大帅骂道。
几名士兵忙摘下脸上的布,然后把车上的大缸慢慢的搬了下来。
“呕——”这是几个眼尖的看见缸里的东西后呕吐了起来,原来缸内竟装了大半缸蛆来,白花花的蛆正在缸里不停的蠕动,这虽然恶心难忍,但是人们还是忍了下来,都想看看大帅要到底要干什么?
“好了,李副官干吧!”那副官接到命令后走到那卖艺人面前,伸出双手抓住那艺人身上的一块狗皮一使劲竟揭了下来。
“啊——”那艺人一声掺叫,身上的肉皮被生生撕下一块,那副官并没有停手,而是伸手又抓住一张狗皮撕了下来。“啊——”那艺人惨叫连连,转眼间那卖艺人肚子上、大腿上粘的狗皮全揭了下来,然后又被四个当兵的扔进了盛着蛆的大缸内,副官从身上取出一壶白酒,打开瓶盖围着缸沿倒了一圈,缸里面的蛆顿时如炸了锅般剧烈的蠕动起来。
“啊——,我说、我说,快把我拉出来吧!”那艺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刑法。
在那艺人的交代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些人趁这人命还不如畜牲贵的时代,专门拐来一些小孩,然后把小孩们的舌头割掉,又把小孩的身子用粗布浑身上下搓一遍,趁皮肤出油时在把一张现杀的狗皮披在小孩身上,要知道让一个小孩装狗来赚钱,可比训练一只真狗容易得多,他们只要是耍狗卖艺的,用的都是披着狗皮的小孩。
大帅一听真是气炸了心肝肺,咬碎了口中牙,他立即下令在他的管辖区立即抓捕这些带狗卖艺的,抓住后先审问有没有同党,然后立即枪毙,同时向周友邻部队告知他们这件事?至于那些人怎么办,那就各自凭良心了。大帅审完把那卖艺人让周围的人们处置,自己找老婆去了。
再说那两只被披上狗皮的两个小孩,那夫人请来城里最好的郎中来诊治,但是郎中来后不由吸口冷气在一番检查后不由得直摇头,他发现除了尾巴是干枯的外,其余的和皮肤长到了一块是扒不下来,人是活不了几年的,果然不出郎中的话,转年春天那小黄狗便死了。
太监是怎么来的?
太监,一说起这个职业往往都是影视剧中的各种形态,娘娘腔、小白脸、风骚态等等,总之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爽,而很多影视剧也已太监的形象作为最终的坏蛋,总是说这个太监,那个太监的,那太监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太监原指宦官中的高级官员,而现今指古代被阉割生殖器后失去性能力的人,专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的男性官员,太监则又称宦官、阉人、寺人、内官等等。而他们的出现也是因为太监能做很多宫女做不了的事情,太监力气也大于宫女,但皇室又防止太监与后宫嫔妃、宫女出现乱搞的情况,于是才有了自宫的出现。
商周时期:最早的记载太监的出现,最早至少是在商朝,因为甲骨文中就有对太监的描述。
而宦官的制度出现在先秦时期,在《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和各个诸侯国都开始设置宦官,而在这时的太监,都被称作为“寺人”、“内竖”等。
但是这时候的太监,大多数都是由战俘和犯了法被宫刑之人中产生的,因为他们在当时的地位是最低的,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之类的活。
秦汉时期:地位有所提高,但要必须阉割到了秦汉时期,“官宦”一词成为了太监的专属名词,而且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更是将宦官有少府管辖,这时的太监地位就有所提高,否则也不会出现赵高的“指鹿为马”事件。
西汉建立之后,刘邦就吸取秦亡的教训,以文人来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的势力,这样的做法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汉元帝之后,宦官势力开始复萌。
东汉时,开始皇帝身边的中常侍全部由宦官来担当,这时宦官的地位又进一步得到提升,但是这时的宦官必须全部“阉割”,因为在东汉之前,只有接触到后宫的宦官才需要阉割,其它的宦官是不需要的,实施全面阉割,也让宦官们开始真正的形成自己的集团,而东汉时期的宦官开始为皇帝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几乎时刻在皇帝身边,而东汉外戚势大,宦官也就成为了皇帝制约宦官的“工具”,也致使东汉末年出现“十常侍之乱”。
唐宋时期:“太监”一词出现唐宋时期,宦官由内侍省、掖廷局、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管理多个机构进行管理,在唐太宗时期,宦官最高可官居三品,唐中宗时期的宦官,在七品以上的甚至高达七千多人,这也让宦官从政达到了一个顶峰,而安史之乱之后,有的一些有功的宦官,甚至被封王爵,位列三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封王拜相的第一个宦官李辅国。
但是唐朝的太监一般涉及外庭政治,没有多大的行政权力。唐朝的宦官对于全国的一般具体行政事物,对于财政事物,很少有干预。唐代宦官的专权,对于全国的影响,不像东汉和明代那样严重。 宋代也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现象不如外戚专权严重。
而唐朝时期开始出现“太监”一词,但是太监并不是形容所以宦官的,只有地位高的人才能称之为“太监”或者“大监”,其余的还是称之为宦官。
明朝时期:宦官的又一顶峰时期,“太监”正式成为代名词明朝,在宦官问题上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明成祖朱棣之前和明成祖朱棣之后。
第一阶段:因为朱元璋对宦官管理是非常的严格的,甚至禁止宦官兼职任何文武官衔,并将警示牌悬挂在宫中,且明示不许干政,在这一些阶段的太监可以说又回到了最底层。
第二阶段: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因为启用了不少宦官,最著名的当属——郑和,而皇帝的信任,也让宦官的地位逐渐开始发生改变,在朱棣的支持下宦官甚至开始执掌东厂,从事特务活动。
宦官的当政,也让明朝成为了继东汉之后宦官当政的又一顶峰时期,有建立短命机构西厂的汪直,差点亡国的“土木堡事变”的王振,又有权倾朝野的刘瑾、魏忠贤等人,这些人的出现宦官的机构达到顶峰,不但设有外三监,另设内十二监,可以说国家方方面面宦官皆涉及到。
这时的宦官,稍微有权有钱的开始娶妻,产生了大量的“对食”、“菜户”的现象,而明朝末年,太监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了宦官的代名词,宦官一词正式退休。
清朝时期:严格控制太监权利,反映出太监的艰苦生活清朝时期虽然太监的人数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是清朝也吸取明朝亡国的教训,开始学习朱元璋所立的规矩,制定了符合自己的规定,同时也加大了对太监的管理,甚至违反规定者,内务府可先斩后奏,这也就是清朝大太监为什么被直接处死的原因。这样的做法也使得清朝在拥有大量的太监下,也没有出现西汉和明朝那样的宦官专权。
清朝时期,很多穷苦家人,都迫于生计,才将自己孩子往宫中送,这样是为了有条活路,但是却给孩子留下了一辈子的痛,清朝离现今时间比较近,很多照片以及太监们自己的口述,也反应出做太监的痛苦和艰辛,而很多倍驱逐出宫的太监,因为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大多数人选择了出家做和尚,以得栖息之地。就连清朝最著名的太监李莲英在出宫后,也过得非常贫苦,死的很是凄惨。
太监的出现是皇家需求的产物,但是也反映出在封建王朝时期,贫苦人民的无奈和悲哀,给与他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极大摧残。
为什么古代犯人都喜欢被拉去菜市口咔嚓?
不要抢,我来答!看电视和小说时朝廷要斩犯人,大多都会想到地点会在菜市口,一顿好饭一碗酒,午后黄泉路上走!
一、警告教育,以儆效尤把刑场设置在菜市口是有一定的目的,最早就是忽必烈把名族英雄文天祥处死在这,很明显是想通过公开砍死代表头目要起警告作用。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哪里流动的人最多?菜市场啊!古代的城里人也是要去买菜吃的,城里土地紧张,地皮也是很贵的,哪有那么多菜园子?
处置罪犯主要还是要他做个典型,除了付出应有的代价,还要给广大人民带来教育效果,这就需要人多,看到的人多,回去讲的时候听众也多,菜市场就是理想的地点。
二、发泄愤恨再者菜市场都不会离城市中心太远,也方便官府押送犯人。这些判了砍头的犯人都是穷凶极恶之人,百姓恨之入骨,平时不敢惹,这都到了去见阎王的节骨眼了,再不骂几句,打几下,也没出气的机会了,正好这有卖菜的,称斤鸡蛋,买棵白菜,跟着众人使劲的扔几下,也不费多少钱,还能出口憋了很久的气。
三、便于收尸,远离皇族,赶走晦气菜市场是个十字路口,方便犯人家属收尸。你要是放在其他行政部门,普通老百姓没去过,也不容易打听到地方。再有就是杀人这不吉利的事也不可能放在城里,皇族能答应?他们更害怕沾了晦气,正好城门外菜市口来往的人多,可以冲走煞气。
还有一点,菜市口在皇城布局的死门上。封建社会是很重视迷信的,从官府到具体行刑的人,都害怕杀死的犯人鬼魂回来报仇,这些人活在是恶人,死后当然就是厉鬼,宁可信其有,谁不怕这事会找上自己?
在死门这个位置上杀了人,会消除他们的煞气,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菜市场一般都是门面房,白天开张,晚上都门一锁都回家了,冤魂野鬼也吓不到人。这也是选在这处决犯人的一个因素。
总结:“刑人于巿,与众弃之”这句话流传很广,其实指的就是将罪犯放置于菜市场进行斩首示众,来达到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目的,自此,菜市场也成为了斩首罪犯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