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剑,又是通过什么人脉本事得以在天庭担任天蓬元帅?
猪八戒的师傅,也就是他的大靠山,其实就是李世民。如果他没有这个大靠山,再给他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非礼女神嫦娥。
大家不要吃惊,让我来告诉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根据晚清小说《六部春秋》、《封神演义》等书籍, 周文王的儿子伯邑考被封为紫微大帝。
伯邑考乃周文王姬昌嫡长子,武王姬发同母兄长,如果他活着,肯定就是他继位,就没有周武王什么事儿了。
武王伐纣后,姜子牙代玉虚封神,伯邑考被封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为尊贵之神,代表着帝位、尊贵、权力。
紫微星乃众星之主,是北极五星中的帝星。“紫微垣”则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的内院,后花园。天上的恒星中有“三垣”,在天庭的位置非常显赫。其中“紫微垣”居中央,“太微垣”、“天市垣”陪设两旁。
伯邑考由于他的忠孝,以及他尊崇的地位,对应到了天庭,肯定也要被封为最高级别的神仙,对此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
后来天下大乱,进入东周以后,一直到隋朝末年,除了汉朝有过几百年的太平日子,其他绝大部分时间,凡间都是在打仗。
天庭感到老是这样闹下去不是个办法,就让一位重量级的神仙,也就是紫微大帝转世投胎成了唐太宗李世民,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作为曾经的周文王的嫡长子,让他转世投胎去统一天下,可谓是众望所归。
为了配合李世民的工作,天庭又派二十八宿之一的亢金龙下凡,亢金龙是以紫微星为中心的“三垣二十八宿”中的一颗恒星。是紫微星的忠实陪衬。
亢金龙下凡,就成了唐高祖李渊。所以从中国神话体系中来讲,李世民才是真正的天子。他老爹唐高祖李渊等于是为他做陪衬的。
在古典小说《说唐》中,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生,居然发生了天象学上的奇观。
当时,李渊被杨广率人在半途截杀,得到秦琼解救。李渊过失杀人,把单雄信的哥哥一箭射死,全家到“承福寺”歇息,在这承载福报之地,李世民出生了,天庭专门派了天上顶尖的仙乐队,在半空搞了一个神仙party,为李世民的出生伴奏:
三更时候,忽闻异香阵阵扑鼻,十分惊讶。步出天井看时,只见半空中箫韶迭奏,剑佩铿锵,紫雾盘旋,祥云缭绕,却是中天紫薇临凡。满天香雾氤氲,一寺瑞烟笼罩。惊异间,忽有侍儿来报:“夫人分娩世子了。”李渊大喜,捱到天明,参拜如来。
空中出现五彩祥云,释放出大量的烟花、香气,形成了声、光、电、味的盛宴,向所有的凡人宣告:大神降临人间了。
而天蓬元帅在天庭中曾经也非常牛掰,他就是紫微大帝下属的护法神:北极四圣之一,乃统理北斗及酆都的神将,为星宿大神。
这是一个有职有权的神仙岗位,统领了一大帮天兵天将。是天庭的高级别领导紫微星的贴身心腹。
根据《西游记》,我们可以知道,猪八戒的法力并没有那么高强,但他居然能在天庭做到元帅一级的高级统帅,没有背景显然是不行的。
我们找遍中国神话所有的体系,都没有发现猪八戒有其他的靠山,也没有发现他得到过其他高级神仙传授法术。所以我们可以肯定:他的师傅,还有他的靠山,其实就是紫微星本尊。
否则,根本就没有办法解释:就凭他的法术和本领,怎么可能爬到那么高的位置?
二、天蓬元帅捅了一个天大的篓子。作为天庭中一个高级别的神仙,天蓬元帅平时在天庭得到的待遇是非常高的,并且他还能享受人间的供奉,等于是拿的双俸禄。
这就直接导致他平时自我感觉太好,从而居然借着酒胆,性侵女神嫦娥,尽管没有最终得逞,没有能够既遂,但强制猥亵行为存在。
女神嫦娥是月亮神太阴星君,级别可能比天蓬元帅还要高。嫦娥的背景更加厉害,她的父亲是上古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也就是天帝帝俊)。
显然,在天庭中,天帝的地位比紫微大帝还要高。
嫦娥的丈夫更是一个神见神怕、鬼见鬼愁的角色。她的丈夫就是曾经一口气射落九颗太阳,也就是一口气团灭了九颗恒星的后羿。
像这么一个狠角色, 天庭的神仙碰到了,基本上都是绕道走。否则被他一箭射过来,谁能挡得住?
天蓬元帅谁的老婆不能惹,偏偏要惹这么一个大神的老婆?那是真正的胆大包天了!而且这同时也是一个以下犯上的行为。
玉皇大帝终于被惊动了。毕竟把后羿惹毛了,万一他再射几个恒星下来,那就出大事了。所以玉皇大帝立即指示天庭作风监管部门:从重从严查处!
天庭作风监管部门经过调查核实:天蓬元帅性侵女神,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足以认定!必须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看到自己的爱徒被查处,紫微大帝爱莫能助。
那一段时间,天蓬元帅这只大老虎被查处,成为天庭中一个爆炸性的新闻。
被他非礼的高级别女神嫦娥,深陷性侵事件的漩涡,名誉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玉帝作出终审判决:判决重打天蓬元帅两千天锤,并贬他下凡。
估计是天帝帝喾知道自己的女儿被性侵也非常震怒,所以具体执行的神仙不敢怠慢,就让猪八戒下凡投了一个猪胎:
我本是天河里天蓬元帅。只因带酒戏弄嫦娥,玉帝把我打了二千锤,贬下尘凡。一灵真性,竟来夺舍投胎,不期错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变得这般模样。是我咬杀母猪,可死群彘,在此处占了山场,吃人度日。
天蓬元帅平时在天庭里管理着一大帮的天兵天将,现在居然从一个天庭级别比较高的神仙,突然成了一头猪。这种巨大的地位反差使他完全失去了理智,几乎变疯了。
所以他干脆直接咬死了他自己的亲妈,也就是生养他的那头老母猪。并且杀死了他的所有的兄弟姐妹,也就是那一窝小猪仔。
既然已经失去神仙的编制,与其当一头猪,还不如去做妖怪,整天吃人,还不需要担心温饱问题。
三、还要靠老领导帮忙。曾经的天蓬元帅,现在已经成了一头妖怪猪。
既然猪八戒投胎成了猪妖,并没有忘记在天庭的事情。那么,紫微大帝虽然已经成了李世民,天庭的事情就算可能已经忘记了不少,但应该也还是有点记忆的。
并且他跟天庭的联系其实一直都没有断,比如他手下的大臣魏征,做梦都能帮助天庭宰杀泾河龙王。
李世民看到曾经贴身的手下,居然已经成了猪妖,作为天蓬元帅曾经的师傅和领导,于情于理说什么都应该帮他一把。
正好这个时候,李世民需要派唐僧去西天取经。
作为道教的高级别神仙,为什么要把佛教引进到自己的地盘上来?
关于这个问题,我之前在多篇文章中曾经进行过分析,大家可以关注。
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道教引进佛教,说白了是西为中用,利用佛教的理论,帮助道教进行管理。并不会因为引进佛教就影响了道教的统治权。
而唐僧取经显然是需要组织一个比较强的团队的。那么给他配备什么样的徒弟就成了一个难题。
这主要是因为:在天庭有编制的神仙,大家各有各的工作,都比较忙。不可能抛开手头上的工作,去下凡当唐僧的徒弟。更何况,这些神仙在天庭工作比较有规律,而西天取经是个苦差事,你就让他去,他也不愿意。
所以这个时候,李世民就请求观音菩萨帮忙,把他的爱徒天蓬元帅纳入到佛教体系里去。通过保护唐僧取经,进入到西天佛教体制内。
李世民既然拜托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还是要给他点面子的。菩萨大慈大悲,为了把猪八戒收入佛门,做了两次工作:
第一次是乌巢禅师提出要把猪刚鬣收归门下。
关于乌巢禅师的相关秘密,我在之前文章中多次进行过分析。敬请大家关注。
我之前一直以为乌巢禅师就是燃灯古佛,甚至可能是如来佛本尊。不过经过我近一段时间的研究,我推测乌巢禅师可能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乌巢禅师传授给唐僧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是观音菩萨代表佛教界起草的佛教经书的总纲。在当时,这一个总纲还处于极度保密状态。而观音菩萨知道这部经书的全文。
可惜猪刚鬣不了解菩萨的苦心,居然放弃了大好的入编机会,拒绝了乌巢禅师。
第二次,菩萨在点化了沙悟净之后,又不远万里,继续点化猪刚鬣:
菩萨与他别了,同木叉径奔东土。行了多时,又见一座高山,山上有恶气遮漫,不能步上。正欲驾云过山,不觉狂风起处,又闪上一个妖魔……。
菩萨道:“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汝若肯归依正果,自有养身之处。世有五谷,尽能济饥,为何吃人度日?”怪物闻言,似梦方觉,向菩萨施礼。
猪八戒这才恍然大悟,“似梦方觉,向菩萨施礼”。
他虽然当了猪妖怪,其实满脑子想的还是当初在天庭当元帅时的风光。现在听说有可能回到佛教体系内,他当然乐意。
不过由于他的心理落差始终存在,以前在天庭享受惯了,所以到了取经途中,他也经常出工不出力。
作为一名曾经长期在天庭的神仙,猪八戒当然知道取经途中的所谓八十一难,其实事先早已设定好了,不过是走一个形式程序而已,说穿了这就是一个形象工程,天庭要让取经这项工作,看上去风风光光。
既然如此,猪八戒凡是遇到又苦又累或者危险的事情,总是尽可能避免。
大家好,我是今古讲堂。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还有什么好的看法,欢迎进行指正。
你现在正在使用的追书软件又是什么?
提到我最喜欢的小说,就不得不说我最喜欢的作者尾鱼大大了。尾鱼的小说基本属于长篇,故事设定有趣,光怪陆离的情节让人拍手叫绝,真的强烈推荐给还没看过的小伙伴。其中,她的《怨气撞铃》我要第一个推荐,看过不会失望系列!有单元剧形式的小故事,又有一条主线穿插其中。女主季棠棠是我最喜欢的女主,男主也是情深意长,总之,真的强烈推荐给大家!还有尾鱼的其他作品《西出玉门》《三线轮回》也都很好看。
古言的话,如果你还没看过千山茶客的《重生之将门毒后》的话,那我要强烈安利了!小侯爷超有魅力,书荒可撸昂~
还有就是最爱的墨宝非宝,她的小说全部强推,不存在踩雷,改编剧版的《蜜汁炖鱿鱼》和民国文《十二年,故人戏》都很好看,其他的《归路》《在暴雪时分》《我的曼达林》我都要强烈推荐,喜欢青梅竹马+暗恋设定的,真的一定要看《我的曼达林》,男主检边林真的是神仙男主,太爱了!
古代谋士为何总爱提上中下三策?
鲁迅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拆屋效应”,他认为人总是对自己在谈判时所看到、听到的条件习惯性地讨价还价,既然如此,在谈判的时候干脆提出一个几乎不可能的要求,然后以此来慢慢降低,完成谈判。
其实鲁迅先生提出的这个效应,在古代人的生活里并不罕见,比如孙武在《孙子兵法》中的“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正是同样的一个道理,古人在政治交际里深知君王的“完美主义”,总是想着要最好、最万全的解决办法,那么为了让君王既信任自己已经提出了最好的方案,又能提出有实际意义的方案,便有了常见的“上中下三策”。
说白了,上策往往都是拿来让君王知难而退的,不得不选择中策,反正对于谋士来说,建议和方法他都给了,至于怎么选、怎么做,那是君王的事情,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很高级的政治智慧。
在古代占据主流的儒家思想里,对君王忠诚以及尽职那是文人的最高追求,但话是这样说,如果谁真的对君王“毫无保留”全盘托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么就危险了。
比如遇到一件事情,君王问谋士意见,谋士思索一番之后直接把“最优”的办法给君王,当君王执行了之后,不管结果是什么,都总会觉得谋士没尽职,是不是其实有更好的办法,但是他没说。
因为这世上根本没有“万全之策”,所有的事情都有不完美的地方,解决问题的本身,大多数时候都是利益群体和另一个利益群体的博弈,赢的解决问题,输的出现问题。
输的一方可能不敢找君王的麻烦,但他肯定敢找谋士的麻烦,所以古代的顶级谋士,往往都是“不背锅”、“不全盘托出”,永远要留点余地给自己。
汉武帝时期,朝堂中发生了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的争执,因为魏其侯的好友灌夫在田蚡的婚礼上辱骂宾客从而被逮捕下狱,准备处死,可灌夫骂人是因为田蚡一方刻意挑衅引起的,窦婴觉得灌夫没罪,争执之下,双方都找到汉武帝主持公道。
但是窦婴和田蚡,都是汉武帝的亲戚、长辈,汉武帝不可能真的做决定,于是他很聪明地把问题甩给了御史大夫韩安国,问韩安国该怎么判,这两人到底谁对谁错。
韩安国可是个人精,面对汉武帝的甩锅,他也从容应对,于是韩安国在朝堂上指出,窦婴给灌夫辩护,说得很有道理,理应是窦婴对,可随后又接着说,田蚡为自己的宾客的尊严讨公道,也没错,也应该是田蚡对,不过到底谁对,我韩安国不敢定论,还是你汉武帝来定夺最好。
一番言论下来,韩安国等于是把汉武帝的皮球又扔回给了汉武帝,而且韩安国两边都不得罪,他不说双方都有错,而是说双方都有道理,这让别人听起来就很舒服,反正不管汉武帝最后怎么决定,人家也怪不到韩安国的头上。
所以说,这才是官场的顶级智慧。
也是因为谋士天生就有给君王背锅的风险在其中,君王问计,谋士会做的,也是让君王选,而不是替君王做决定,决定还是要由君王自己做。
西汉时期,曾经发生过黄河泛滥,影响百姓生活的事情,此事一发生,朝廷第一时间就要想办法治水,但在西汉时期,人口不多,工具也并不发达,治水不是什么小事情,于是汉哀帝就问自己的“待诏”贾让(汉武帝时期在内廷新设的官,相当于皇帝的参谋)该如何处理黄泛问题。
其实在当时,一般来说治理黄河泛滥根本没有太高效的方法,常见的就是派遣民夫和军士到黄泛区修筑河堤防水,而且需要年年修,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再高端一点的,则是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开渠引流,但这样做是有双重好处的,一是解决了黄泛区的水灾问题,二又可以将泛滥出来的河水引到缺水的地方,后面这个方法,往往都是治水的最好办法。
既然“分渠引洪”更好过于“年年修堤”,那么贾让该如何向汉哀帝表达自己的想法呢,是直接告诉汉哀帝用分渠引洪吗?
能做到皇帝的参谋,贾让自然不蠢。
他也给出了“上中下三策”之计划,这三策分别是:
上策:将黄泛区的百姓全部迁移(主要是冀州),然后挑选一个地势落差大的方向开始挖一条河道,如此一来,就能让黄河“悬河”的问题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贾让说的是,能保证“千载无患”。
中策:分渠引洪。
下策:年年修堤,也就是得过且过的办法。
关于上策,虽然看起来思路和分渠引洪差不多,但事实上贾让提出的上策是会造成黄泛区的百姓田地、屋舍等等财产全部被毁掉,说白了,就是人给河让道,这说是“一劳永逸”,事实上就等于是把人搬走,没有人在这里生活了,自然也没有水患的概念了。
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
所以贾让的上策,看起来反而像是给河出的主意,像是帮助黄河解决“人患”,反正这一个所谓的上策,汉哀帝是根本不可能选的,看起来是可保证千年无忧的良策,实际上就是一种绝对理想化的策略,不切实际。
但这也是贾让的目的,贾让不可能让汉哀帝真的选上策,他一直以来想要传达给汉哀帝的策略,本来就是“分渠引洪”,也就是中策,至于下策,汉哀帝其实也可以选,但是选了就会年年反复,如此一来可能会引起百姓的不耐,所以一切选择的权力,都在汉哀帝手中。
聪明的贾让让事情解决了,但是自己却不会太过涉及其中,不管是未来处理得如何,贾让都不会背负太大的责任,没有太多的功劳,也不会有太多的骂名。
从贾让献策的角度来看,他所谓的“上策”,就是不可能完成之策,又或者是代价大于目的之策,其实这就是自古以来“上中下三策”的常态,其核心原理跟鲁迅先生所说的“拆屋效应”是一致的,给出上策,那是谋士不希望君王队中策犹豫,但如果直接给出中策,那么君王就会觉得是不是还有更好的策略。
不过历史上就没有人选上策了吗?
事实上是有的,但选上策的情况,跟环境、代价有着很大的关系。
东汉永平十六年,汉明帝派遣窦固、耿秉率军北击匈奴,在大破匈奴之后,朝廷考虑到战后要安抚西域地区的小国,于是以班超为假司马,带着三十六个随从出使西域小国: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本来这场出使活动进行得好好的,但谁知道到了“鄯善国”之后,班超等人遭到了鄯善国反复无常的态度变化,鄯善国先是热烈欢迎班超使团,后来又将班超等人给囚禁起来,原来是因为匈奴的使者也来到了鄯善国拉拢鄯善国王,此举导致鄯善国直接敌视班超等东汉使团。
在囚禁的时候,班超和手下的人商量该怎么办,于是班超的助手就给了班超三策:
上策:直接出手除掉匈奴使者,让鄯善国反应不过来,只要匈奴使者死在鄯善国,那么鄯善国自然就只能向汉朝靠拢
中策:在半夜逃跑,逃多远算多远,如此一来回到朝廷算不算有罪都是两说。
下策:待在这里坐以待毙,看鄯善的态度。
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班超可不是一般人,当下属提出了三策之后,班超毅然决定带大家执行上策,那就是破釜沉舟,杀掉匈奴使者,而班超等三十几号人一条心,在夜半的时候果然杀掉了匈奴使者,当鄯善国王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做什么了,只能礼待班超等人。
而关于班超所选择的上策,其实是一种“可行”的策略,因为当时班超和一众使团所处的环境很严峻,放手一搏并不是什么很难抉择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们确实有这个能力,推翻鄯善国做不到,但是除去匈奴使者总是可以的。
班超的下属提出三策未免没有把主要责任推给班超的想法,但事实上,这种责任就应该给班超,决定也确实该由班超来做才对,只是这三策并没有谋士那种“城府”在其中,都是很贴切实际的真话,假如班超的下属提出“推翻鄯善国”这是上策,那么班超可能第一时间先把这个下属给除掉。
“可行性”、“代价”,这两个因素是衡量上策实不实用的绝对标准,如果提出的上策可行性高,代价中等,但是获得的回报和效果翻番的话,那么这个上策就是真的上策,不是凑数的上策,也不是用来降低君王心里底线的上策。
可问题是,关于君王的问题,自古以来都不是什么小问题,例如古代朝堂经典的改革问题,所有的上策肯定包含了“阶级重塑”的成分,这种上策往往造成的反馈就是内部矛盾爆发。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商鞅数次献策之后最终定夺下来的法度,本来秦孝公是不能够接受商鞅给出的“废除世卿世禄”,因为秦孝公很怕这样做会导致秦国内部贵族离心,但商鞅给了几次凑数的方案之后,慢慢地打破了秦孝公的心理底线,于是选择了商鞅极端的变法。
所以商鞅变法中,秦孝公选的正是“上策”。
而上策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整一个商鞅变法期间,秦国的所有阶层都有所改变,贵族的地位被取缔了,平民百姓有了阶级进步的机会,这些巨变之下,也开始了“暗流涌动”,因为商鞅和秦孝公动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在秦孝公去世后,商鞅立即被旧贵族处死。
再比如说西汉时期,汉景帝的“削藩改革”,因为给宗室的封地开始侵蚀皇帝本来直辖的土地,所以汉景帝决定削藩,其实削藩是个很大的命题,关于处理的办法也有很多种,想要“温水煮青蛙”,慢慢地削藩,这也行,想要快刀斩乱麻,直接削藩,同样可行,而晁错的“削藩策”,就是代价极大的上策。
削藩策代价很大,直接动手削诸侯王们的封地,此举其实距离将诸侯王废为庶人仅一步之遥,但是如果成功了,那么就是一劳永逸,而汉景帝也同样选择了“上策”,选择了上策就意味着和所有诸侯翻脸,代价不可谓不大,因此后来也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
后来还是西汉朝廷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才镇压七国之乱,可是削藩策到最后也没有彻底实施,而那个提出削藩策的晁错则是被腰斩处死了,晁错很悲哀地成为了削藩的牺牲品,他的牺牲,很大程度就是在于他直接帮汉景帝承担了大部分责任。
所以凡是古代王朝关于“改革”的东西,一般来说君王选的都是上策,而上策是一种极为彻底的改革,不亚于重新开辟江山,同样的规律是,但凡是提出、执行这种上策的君王、谋士,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因为他们终究是得罪了一群既得利益集团。
当谋士三策出现时,反而意味着君臣对于一件事情都有着自己的“私心”在内,谋士不想背负太大的责任,而君王也没有勇气选择代价极大的上策,两者都彼此给了台阶下,所以严格来讲,谋士三策的本质,并不是积极的。
只是作为官场的智慧,谋士三策反映了相处之中的一种关系弹性和留有余地的运筹帷幄,这种理性的思维,终究还算是一种好事。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三国演义中被射死的武将都有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揭竿而起,逐鹿中原。诸侯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为了争夺城池,也为了掠夺人才和权利。战争中,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他们英勇善战,忠义无双,誓死拼杀。有些因此而扬名立万,立下不世之功,赏金封候。有些壮怀悲烈,死于战乱之中,都说乱世造就英雄,有些时候,乱世却也在毁灭英雄。本文将讲述三国乱世,被乱箭射杀,死的悲壮的英雄们,以下依据演义做简要分析。第三破虏将军孙坚。孙坚字文台,东汉末年名将,也是盘踞在江南的诸侯。早年参加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他也是第一个杀入洛阳的将军,就连董卓对其也是闻风丧胆。孙坚并因此而授予“破虏将军”的美誉,而他也是吴国的奠基人。
然而孙坚却因为一块玉玺,脱离了盟军,想独自回到吴地,却不料袁绍已对其恨之入骨,并昭告天下:孙坚藏匿玉玺,有谋反之心。袁绍于是写书信给刘表,要求其在荆州截杀孙坚,然而却被程普、黄盖、韩当,三位将军死救得脱。回到江东后,孙坚恼羞成怒,后来袁术又羽联合孙坚,讨伐刘表,这样就出现了孙坚跨江击刘表的局面。
刘表极为惶恐,命黄祖前去阻击,黄祖得知孙坚英雄,于是坚守不战。孙坚令战船引诱,黄祖只顾放箭,闭门不战。孙坚得箭十万,趁着顺风,向岸上放箭,黄祖抵挡不住,只得败退。孙坚率领程普、黄盖等上岸追击。黄祖两名大将陈生、张虎被孙策、韩当所杀,黄祖急忙败逃。
黄祖见到刘表,奏说孙坚英勇无敌。刘表再派蔡瑁阻击孙坚,却被程普打败,坚军长驱直入,杀得荆州军尸横遍野,蔡瑁也逃入襄阳。孙坚穷追不舍,四面围困襄阳。刘表无计可施,只能让吕公前去求救袁绍,并暗自吩咐,埋下伏兵,一百弓弩手伏于林中。
孙坚见黄昏十分有人出城,上马便追,却只带领了三十余骑,由于孙坚马快,单骑独来,突然一声锣响,乱石齐下,万箭齐发,孙坚中石中箭,脑浆迸流,人与马都死于岘山之内,年仅三十七岁。由此可见,孙坚之死,纯属意料之外,孙坚本人所不能预料,就连刘表、吕公也不知道是这样的结局,真是英雄英年早逝。
第二死于落凤坡的庞统。庞统字凤雏,刘备账下重要的谋士。因其才智过人,多谋善断,庞统被襄阳庞德公誉为“凤雏”,其与卧龙诸葛亮齐名。当时人有言: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庞统早年曾为官,为人正气。庞统追随刘备之后,便一心想劝刘备取西川为根据,但刘备以西川是汉室宗亲刘璋的基业,不忍心夺取。后来西川刘璋为了阻击汉中张鲁,邀请刘备入川协助。
刘备入川之后,成功击退张鲁,并收服马超。而此时刘璋却不愿再发粮饷,这是有意让刘备离开。刘备也自然知趣,率军离开川蜀,果断拒绝众人的劝说。庞统与刘备约定:庞统令魏延为先锋,走小路而进;刘备令黄忠为先锋,从大路而进。临行前,庞统的马受惊,将庞统摔至地上,于是刘备主动用自己的的卢马与庞统换骑,各自上马,取路而进。
而川蜀吴懿、刘璝与众商议对策,张任主动请缨,在城东南的一条偏僻小路上伏兵,于是引军三千,抄近道埋伏于山林之间。庞统正循序渐进,见前方两山逼窄,旁边树木杂草茂密,甚是疑虑。于是问及军士,得知此处正是落凤坡,庞统暗自寻思:我道号凤雏,此处为落凤坡,有不祥之兆。于是便急令退军,正在此时,只听见一声炮响,万箭齐发。有人大声道:只望骑白马者射之,可怜庞统,无辜死于乱箭之中,年仅三十六岁。真是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庞统满腹经纶,却英年早逝,死的不明不白,真的是为之惋惜。
第一车骑将军张郃。张郃字雋乂,曹魏名将,东汉末年,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洪击退,投靠曹操。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战功赫赫。定军山又与夏侯渊一起留守汉中,并率领魏军成功撤退,张郃因此而被授予“荡寇将军”的军衔。诸葛亮北伐,张郃又与曹真共拒诸葛亮,只可惜曹真一败涂地,曹睿不得不用司马懿。231年,诸葛亮与司马懿战事焦灼,李严又报说东吴蠢蠢欲动。诸葛亮只得撤退,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李严)近闻东吴人入洛阳,与魏连和。魏令吴取蜀,幸吴尚未起兵。今严探知消息,伏望丞相早做良图。张郃、魏平请求追击,被司马懿果断拒绝。孔明又唤杨仪、马忠等,授以密计,引军一万,前去剑阁道设伏。又唤魏延、关兴等引军断魏军后路。司马懿得知蜀军撤退后,甚是高兴,而张郃却死命要追击,声称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司马懿苦劝不住,只能让张郃去追。演义这样记载:
懿曰:公自欲去,莫要追悔。郃曰:大丈夫舍身报国,虽万死无恨!懿曰:公既执意要去,可引五千兵先行,却教魏平引二万马步兵后行,以防埋伏。我自引三千兵随后策应。于是张郃引兵前去追击蜀军,急行三十余里,一路军马杀出,正是魏延。张郃舞刀拍马,来战魏延,不到十个回合,魏延诈败而逃。又追了将近三十里,关兴引军杀出,大叫:张郃休走。张郃来战关兴,不到十个回合,关兴亦败走。追到一处密林处,张郃有些心疑,派人四处打探,并无伏兵。于是张郃便放心追赶,傍晚十分,追到木门道口。
魏延回马,来战张郃,不到十个回合,魏延丢盔弃甲,急忙逃入木门道中。张郃见魏延大败而逃,于是策马来追,突然一声炮响,山上火光冲天,乱石滚滚而下,拦住去路,背后也被拦住,张郃被困在中间。此时万箭齐发,张郃被射成了马蜂窝,其余一百多名部将,全部死于木门道中。张郃为国捐生,死的悲壮,然而有人也认为,张郃之死,司马懿难辞其咎,因为张郃死后,司马懿是受益者,因此也有人认为张郃死的不明不白。
你是如何看待张郃之死?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你们打一天游戏之后?
打游戏一整天,每个时段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兴奋期、疲乏期、空虚期!
兴奋期(前中期)刚开始打游戏的时候,我们是非常渴望打游戏的,当进入游戏界面的时候我们会非常兴奋!
在高中的时候我也有旷课打游戏的时候,那时候进入网吧,真的很喜欢网吧的键盘、网吧的鼠标,整个身心都融入到电脑中,仿佛游戏中的人物就是自己!
刚开始玩游戏的时候,自己的精神非常旺盛,也能集中精力去对付游戏中的敌人,手速、意识也都也很好,整个人的状态都非常好。
疲乏期(后期)经过长期的玩游戏,精气神消耗都很大,此时手速、意识都有大幅度下降,此时虽然游戏还能打,但是已经基本上败多胜少了。
但是剩余的精气神告诉我们,我们还能再战,因此也不会马上下机和游戏说拜拜。
空虚期(刚下机后的一段时间内)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我总是在下机之后,仿佛自己做了多么大的错事一般,此时内心十分空虚,往往会不知所措……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我这样的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