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保卫战,为何有些人说苏军虽败犹荣?
当身处绝境,是选择苟且偷生,还是选择奋战到底?布列斯特要塞守军的答案,就是被认为虽败犹荣的原因。
布列斯特要塞示意图
在苏德战争的第一天,要塞守军在睡梦中遭到了德军的突然袭击。在一个半小时的重炮和俯冲轰炸机蹂躏下,要塞的绝大部分炮台、军火仓库、医疗救护站、食品仓库、军营被摧毁,供水系统遭到破坏而丧失功能。要塞守军不但损失惨重,还失去了统一指挥,只有少量的弹药、食品,还被德军分割为几块并重重包围。苏军唯一可以安慰的是,十八世纪修建的要塞主体极为坚固,即使德军特地调来的500毫米臼炮也无能为力,可以暂时为他们提供掩护。
描写布列斯特之战的油画
反应过来的苏军在少数幸存的军官组织下,开始自发地各自为战。他们的坚决抵抗令德国人始料不及,不但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轻松占领要塞,反而是在各个方向上都陷入了苦战。激战一直持续到6月22日夜晚才停歇下来,负责进攻要塞的德军45师发现自己在一天之内就阵亡了311人,要知道该师在整个波兰战役中也仅仅阵亡158人。
德军第一天在苏德边境取得了很大突破,唯独在布列斯特要塞折戟,但这也意味着要塞成为敌后的孤立支撑点,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
但是,苏德边境上只有布列斯特这一个点挡住了德军的铁蹄,其他方面都被德军突破了数十公里,整个苏联西方面军乱成一团,他们根本不知道布列斯特还在抵抗,也不可能为要塞提供任何支援。
布列斯特,已经被放弃了。
要塞守军并不知道这一切,也许个别军官从断绝的通讯中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妙,但没有任何人认为应该放弃抵抗,他们甚至不断向德军发动夜袭,以恢复各部守军之间的联系。
第二天,德军的所有进攻都被击退了,除了尸体和坦克残骸,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45师认为应该放弃无望的进攻,改为围困,用饥饿和干渴迫使守军投降。
布列斯特要塞的废墟
从6月27-29日,德军用重炮和1.8吨的巨型航弹攻击要塞,许多熬过第一天炮击的建筑物被摧毁,三公里外的布列斯特城都能感受到爆炸余波。
在这种情况下,德军开始了洋洋得意的劝降,他们认为在这种山穷水尽的情况下,投降并不可耻。守军经过研究,决定让妇孺儿童向德国人投降,以保存她们的生命,但每一个军人都将战斗到底。
德军的重型臼炮
6月30日,德军开始使用可以发射1.25吨炮弹的540毫米臼炮和发射2吨炮弹的600毫米臼炮轰击要塞,这些珍稀的炮弹在整个战争中只使用过两次,这是第一次,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是第二次;500公斤的航弹被德国空军像不要钱似的倾泻到要塞内。炮击后,第82工兵营协助步兵逐个爆破仍有抵抗的堡垒,或者用火焰喷射器进行焚烧。大多数守军坚持战斗,直到建筑物被炸药夷为平地。
除了炮击,德国空军还对要塞狂轰滥炸
但即使经过这样的毁灭性打击,依然有一部分苏军在要塞的废墟中坚持战斗。根据布列斯特城居民的回忆,直到7月底要塞还在不断有枪声传来。没有人知道最后的战斗是何时结束,也没有人知道最后的守军是谁,更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怎么牺牲的。
亲吻军旗的塞门约克少尉
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截止6月30日,仅45师就在要塞阵亡了462人,1000余人负伤。但德军没有在要塞缴获任何一面苏军军旗——守军在最后时刻将军旗焚毁,只有第393高炮营的军旗被塞门约克少尉埋藏起来,少尉奇迹般地幸存到战后,他回到要塞取出军旗,陈列在纪念馆中。
战后,要塞内一共发掘出832具守军遗体——这并不是全部牺牲者,大部分应该是被德国人掩埋或者烧毁了。有200多位守军被授予各种荣誉——当然也不可能是全部,因为还有许多事迹无法流传下来的无名英雄。
附:部分要塞指挥员名录
团级政委福明,第84步兵团政委,中央堡垒指挥员。6月30日被俘后被枪杀。
扎夫里洛夫少校,第44步兵团长,科布林堡垒指挥员。他在断垣残壁中一个人坚守到7月23日,才因为长期饥饿虚弱被德军俘虏。1945年被苏军从集中营解救。
祖巴乔夫大尉,中央堡垒指挥员。6月30日因身负重伤被俘,1944年死于集中营。
基热瓦托夫中尉,第17国境守备总队,捷列斯波尔堡垒指挥员。6月30日为掩护战友突围牺牲。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何能取得胜利?
1941年底的苏德战场,一场140年未遇的寒流将莫斯科郊外的德军彻底“制服”,士兵大量非战斗减员,飞机、坦克、大炮均不适应这样的天气,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终于在苏军的大反攻下,溃败了200公里,损失了100多万兵力。
1942年,不服气的希特勒亲自挂帅,发动夏季攻势,旨在冬季来临前一举解决苏德战争。为了体现此次战役的重要性,他将自己的指挥部迁往靠近前线的乌克兰。然而,这次他们依然在冬季以失败而告终,难道天气是他们的“克星”吗?
不全是,此时的苏军实力并不弱。随着包括美英苏中四国在内的26国结为同盟,让苏联不再孤立。更何况美军参战后,“先欧后亚”的战略决策,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军事援助。巨大的人口潜力与美国强大工业实力的完美结合,让他们的实力大增。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斯大林,不听朱可夫的劝告,决定先发制人,在南方发动了多次进攻,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西南方面军的3个集团军被曼施坦因的装甲集团军群包围、分割、歼灭,损失兵力50余万。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他们之所以有底气先发制人,说明其实力已经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无论是作战兵力,还是武器装备等都与对手相差无几。尤其是苏军T-34坦克,性能远远超过对手,而且工艺简单,便于制造。
不容置否的事实是,苏军的战斗素养和作战经验还是很欠缺的,在对手进攻面前只有招架之功,不断地撤退。此时,希特勒纠集115个师的兵力,发动了夏季攻势,他们的推进十分顺利,“闪击战”再次发挥了它的威力。
德军兵败的原因。首先,希特勒的瞎指挥。在制定计划时,高加索的战略地位是高于斯大林格勒的。因为这个地区的油田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一旦占领不仅可以切断苏方的战争资源,加速他们的灭亡;而且还可以补足自己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威胁英国统治的中东。
于是,德方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横扫高加索地区。B集团的进攻十分顺利,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方向,这让希特勒喜出望外。在他看来,他们可以同时实现两个目标,也就是说,原来以高加索为主和优先考虑的目标,变成了两个同等重要的目标。
这样的战略调整,不可避免的在战术上,只有实施分兵策略才能保证。就在该城唾手可得之际,自认为是军事天才的希特勒却认为不必使用重兵了。分兵支援A集团军群,进攻高加索。也就是说,在这个方向上,只剩下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了。
其次,艰苦的巷战。在苏军顽强的抵抗中,保卢斯终于完成了对这座城市的包围。习惯于在广袤土地上作战的德军,此时要逐街逐巷的争夺。巷战让飞机、大炮失去了作用,而熟悉地形的苏联军民与他们展开激烈的厮杀和周旋。
在旷日持久的2个月中,德军虽然占领了城市大部分地区,但此时他们的攻势已成强弩之末。大量的士兵在拉锯战中不断被消耗,而守军依托伏尔加河上的港口,不断输送新生力量,最终形成对峙状态。
最不应该的是,没有及时撤退。在这2个月的城市防御战中,苏联在其后方集结了110万的部队,装备了最先进的喀秋莎火箭炮,对德国第6集团军展开了钳形攻势。面对被包围的威胁,保卢斯提出部队后撤,但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绝。
结果,30多万德军丧失了最后突围的希望。再加上11月份寒冷的冬季再次来临,空中支援常因天气不好而被推迟,饥寒交迫的德军在对手的攻势下,不断的收缩战线,粮食弹药消耗殆尽,只得投降。
苏联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扬长避短。经过前期先发制人的失利,斯大林清醒的意识到对手依然强大,而且制空权依旧掌握在对手的情况下,在平原上作战,自己占不到多大的便宜。依托城市建筑,与对手展开面对面的厮杀,反而可以有效化解飞机、大炮的威胁。
同时,朱可夫又被斯大林调往这个岌岌可危的城市,并要求发动一次大的进攻。但遭到朱可夫的反对,他要等到增援部队到位后再进行。此时的斯大林不再固执的坚持,他知道战场还是指挥员更有话语权。于是,小规模的反攻不断地进行,在相持中不断地消耗对手的实力和士气。
二是,以进攻对进攻。在城市防御战中,苏军并不是单纯的防守,它是以积极的进攻态势达成防御的目的。当然,这种短兵相接的战法使得每一场小战斗成为一场惨烈的厮杀。但是,苏联军民面对狂轰滥炸,没有屈服,没有绝望。
为了鼓舞士气,斯大林发布了最为严厉的227号命令:各部队无条件地扼守所占阵地,绝不后撤;惊慌失措者和胆小鬼应该就地枪决。此命令确实激发了守军的斗志,丢失的阵地会拼命夺回,“坚守每一寸苏联领土”成为那时最响亮的口号。
更为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是伏尔加河上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在被围期间,它成了保卫这座城市的生命通道,伤员从港口撤离,增援部队通过港口源源不断输送到前线,它承担了大量与外界联系的任务。
虽然,苏德双方的损失都很大,甚至可以说苏方的损失远远大于德方。但是他们的战争潜力是巨大的,再加上英美的援助,往往损失一个师,第二天就会有3个齐装满员的新编师投入战场。这样的拼耗,德国是耗不起的。
尽管德军又一次的被拖入到寒冷的冬天,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又一次败给了苏联的冬天。看来这是一个误解,1942年的苏联从第一年的惨败中已经反应过来,巨大的战争体制开始运行,美国的援助让他们很快适应战争的节奏。
令德军丧胆的“喀秋莎”火箭炮、T-34坦克,还有威力强大的“波波沙”冲锋枪。这些先进的装备已经让苏军的实力大为增强,再加上人数上的优势,完全可以和对手进行一场实力相当的拼杀。
当然,进入冬季,确实是加速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的灭亡。但是,没有冬季的“帮助”,他们一样能获得胜利。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评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个城市的河流是不是会影响城市的发展?
导读:我这一生,总会走到大海边上的。我一直觉得我和大海有个约定,好像我有很多话,要告诉它。但我又觉得,当我真的站在大海上的时候,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我可能会静静凝视大海的宁静,或听大海的咆哮。
流过我家乡的河
——灵遁者
水是生命之源,四大文明古国,无不是得益于河流的滋润。前不久我骑行到石泉县的时候,看到了汉江河水缓缓流淌,散发出诱人的青色。当时正是大中午,有几个中年人在汉江里游泳。我看到后心里直痒痒,也想去游泳。但脸被晒伤,无法下水。
直到现在我还在想,倘若可以在汉江里游一圈,那该多美啊。我对水有一种莫名的喜欢。可以这么说,我童年一半的欢乐,就来源于家乡的河流。我出生在陕北一个叫海坬沟的地方,沿着家乡公路蜿蜒的小河叫淮宁河。
我现在想想淮宁河畔已经很久没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了,也看不到女孩们在溪水边洗衣的情景了。淮宁河变成了涓涓细流,不再有往日的“丰满”。就像一个已经老去的干巴巴的老太太,没有人愿意依偎在她的怀里了。
即使是淮宁河河水“丰满”的时候,河的宽度也不及汉江的五分之一。后来我也去过游泳馆游泳,但确实再也没有体味过小时候那种游泳了。大人小孩都是光着屁股,尽情的游玩。很多时候,我们会站在大约两层楼高的石崖上,像一颗颗炮弹一样砸向水中。玩的累了,找块滚烫的大石头,往上面泼些水,然后爬在大石头上晒太阳。就这样反反复复,一直玩到太阳落山,才恋恋不舍的回家了。
所以现在每每回到老家,看着昔日的河流,总是升起一股莫名的悲哀。河里的水少了,村里的人也少了。村子和河流在一起老去,而我们在大城市里丢失了少年的纯真。
所以我看见汉江,一直沿路往南骑,看见更多的不知名河流。我都很开心。还看见很多沿途钓鱼的人。有的人在偏僻的地方下杆,杆一下,立马上鱼。我站在岸边啧啧称奇,虽然鱼小,但听他们说味道极好。我在石泉县吃了一条烤鱼,味道鲜美,好像是烤武昌鱼。后来在青木镇又吃过一盘小野鱼,也是极好吃的。
住在汉江边上的石泉县人是幸福的,住在怀宁河畔的我们也是幸福的。但在陕北黄土高原上,还有很多村落,是在大山里的,他们没有河流。这种村落会被认为是“穷乡僻壤”,姑娘们都不愿意嫁过去。所以慢慢的,大家都搬出来了,搬到了沿公路,沿河流的地方居住了。
一个地方没有山不要紧,但不能没有水。当然最好是有山有水了。就像我在《渼陂湖》一文说的,无山之水是无势之水,无水之山是无灵韵之山。山是水的依附,水是山的灵韵。而山水养育一方人,就像圣人说的:“山水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水的错吗?所以我永远不害怕水。虽然我一个哥们,就是被水淹死的。他水性很好,闭气可以游十多米。就像怀宁河里的一条鱼。后来听说压力大,喝了酒,在黄河里游泳出了事。他离开家乡,离开淮宁河之后,我相信他是艰难的。
我这一生,总会走到大海边上的。我一直觉得我和大海有个约定,好像我有很多话,要告诉它。但我又觉得,当我真的站在大海上的时候,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我可能会静静凝视大海的宁静,或听大海的咆哮。
如果有可能,我甚至想把大海之水,搬到我的家乡,为淮宁河注入新动力。几年前,我就怀念过我家乡的河流。所以就写了一首诗歌《河流》。今天我把它拿出来,再读一遍,也还觉得亲切。
河流
——灵遁者
一个偏远的村庄啊
倘若失去一条河
村里的梦想就不会长大
孩子们甚至连鱼也不认识
更何谈像鱼一样游乐
河流是一条连接文明的纽带
一个繁华的城市啊
倘若失去一条河流
住在里面的人就会焦躁不安
失眠,抑郁,分裂,癌症……
统统会像荒草一样无处不生
一个庞大的国家啊
倘若失去一条河流
这个国家的人就只剩哭泣了
自己将自己掩埋是无可奈何
河流是大地奔腾的血液
倘若河流还在
我不会这样这样危言耸听
倘若河流还在
孩子们不会溺亡
最后一条河流啊,你保重啊!
这是我们千百年来为何沿河而居的理由
可又是为什么自断未来?
摘自独立学者,艺术家,作家灵遁者散文作品集《我的世界》
可为什么第四次长沙会战?
胜战不复。
如果过度沉湎于上一次战役胜利的经验,那么,上一场战役成功的经验,往往是下一场战役失败的教训。
第四次长沙会战时,薛岳就是如此。
三战长沙1939年9月-1942年2月,以长沙为中心,国军与日军连战三场。
三次会战,第一次小胜;小二次大败;第三次大胜。
严格来说,三战长沙,绝不能说是三战三捷。
不过,无论在国内、国外,三战长沙都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
就国内而言,自抗战爆发以来,国军在正面战场上屡屡战败,三战长沙的战绩已经能给国人带来极大的鼓舞。
就国际而言,这个阶段,盟军在各个战场上节节败退,中国军队在长沙的作战,已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横扫东南亚,正要进一步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南下,但三战长沙后,日军意识到中国军队实力尚存,遂削减、推迟了一些调动计划(如果第3、6、13师团),使其在攻取新加坡后趁胜发展进一步攻势的能力削弱。(英国人当时评价:如果日军当时在东南亚有更多陆军的配合,日军将轻易占领斯里兰卡和毛里求斯,使日本不仅主宰孟加拉湾,而且掌握整个印度洋,盟国与印度的海上通道将被切断。)
因此,第三次长沙会战后,薛岳将军和长沙会战的英雄们,受到了国内外的大力赞扬。
自以为可以延续的经验第三次长沙会战后,薛岳将军在祝捷会上,结合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过程回顾,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天炉战”思想。
所谓“天炉战”,其基本思想如下。
1、利用湘北到长沙之间的四条纵横河流,节节抵抗,消耗日军后,各部转入侧翼,构成“炉壁”。
2、在长沙附近组织坚决抵抗,构成“炉底”。同时,“炉壁”的国军不断袭扰日军侧翼、后路,把炉子烧起来,把日军当肉炖。
3、炉火烧得差不多了,日军受到严重消耗后,各部向长沙做向心攻击,合击日军。
薛岳将军认为这种战法“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穷宇宙之奥秘,为鬼神所惊泣,人事所难测”,是可以不断使用的抗日战法。
而随着形势的发展,薛岳将军确实越来越相信自己可以继续用“天炉战”抗击日军了。
一方面,第三次长沙会战后,日军有2年多不再对长沙方向发起大规模进攻。
看起来,日军已认识到很难在第九战区面前讨到便宜,不敢再大举进犯。
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持续推进,日军在各个战场都陷入困境,其实力大为削弱。
看起来,日军很难再组织起强大力量,发起对长沙方向的进攻;即便发起进攻,也难以集结超过此前三次长沙会战的兵力了。
如此,日军兵力不足,物资补给困难的问题比以前更为严峻,更没有能力打破“天炉阵”了!
看起来,“天炉阵”,足以继续护卫长沙了!
完全不一样的战役1944年5月,日军发起了长衡会战。
此次作战,是一场与此前三次长沙会战完全不同的战役。
1、战略目标不同。
前三次长沙会战时,在华日军的基本战略是“治安第一”主义。
武汉会战后,日军已经占领我国大片土地,战线过长。日军遂将巩固占领区作为首要企图,暂不扩大占领区。
所以,三次长沙会战,日军的目的是企图通过打击我有生力量,削弱我抗战意志,“以战迫降”,不求占领长沙。
比如,第二次长沙会战时,日军已经攻占长沙,但日军仍然宣称“战略目的已经实现”,主动退走。
而此次作战,日军的目标是“打通大陆交通线”。
日军不但要打下长沙,而且,还要准备继续南下!
战略目标不同,日军的作战指导思想、兵力物资投入的规模自然都迥然不同!
2、投入的兵力、物资不同。
前三次会战,日军皆是“有限目标”,因此,其投入的兵力都在10万左右,兵力约只有我军的1/4左右。
而此次会战,日军投入了40万大军,其规模不但远远超过此前三次长沙会战,还超过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为日俄战争以来日军投入规模最大的一次作战!其总兵力规模与我军基本相当。
3、作战指导不同。
此前,日军兵力有限,只能集中力量寻歼我军一部,其侧翼、后路难以得到保障。
一旦深入到长沙附近,其侧翼、后路兵力不足的问题彻底暴露,容易形成孤军深入的态势。
此时,我军以长沙为“炉底”,以东西两侧为“炉壁”,确实能把敌人“烹”了。
但是,此次,日军兵力强大,有能力在保障正面进攻的同时,以强有力的兵团保卫其侧翼、后路!
尤其是,吸取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日军做了针对性安排。
一方面,日军在一线以5个师团齐头并进,又以3个师团部署于二线,其中,战力最强的基干兵团部署于两翼,以保卫其侧翼、后路。
如此,“炉壁”烧不起来了。
另一方面,日军对攻坚长沙的兵团做了特别部署。
担任攻坚长沙的58师团,为攻击拥有坚固堡垒的大城市反复进行了特殊训练。
负责担任夺取岳麓山任务的34师团,也事先在步、炮、空部队确立了周密的部署。
如此,“炉壁”也危险了!
“炉底”、“炉壁”都无优势,“天炉”自然也就烧不起来了。
一样的对策+不如以往的部署日军的部署不同,我军的对策也应做出相应调整。
对此,国军内部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小诸葛”白崇禧建议:将决战地域放在广西。
战区参谋长赵子立建议:在衡阳附近与敌决战。
白崇禧、赵子立的建议,都是针对日军兵力强大的特点,拉长日军战线,然后再与敌决战。
然而,薛岳将军认为:日军东拼西凑,凑不齐多少人!我军有可能继续在长沙附近与敌决战,并复制“天炉战”!
最终,薛岳的建议得以执行,国军依然如以前一般,企图以同样的对策,应对各方面都迥异于前的敌人。
然而,即便如此,薛岳的部署也因多方掣肘,反不如以往了!
比如:谁来守长沙这个“炉底”?
当时,部署于长沙的,是第四军。
这个军,本是国军中最出名的强军。北伐战争时期,该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叶挺独立团就属该军)。
然而,该军的特点是善攻不善守,显然不适合担任“炉壁”。
薛岳也意识到:应该抽调以善守的“泰山军”第十军来守长沙。
然而,薛岳却不便说出口:第四军,属粤军,是薛岳的嫡系。此时,如果由薛岳提出不让第四军守长沙,有保存实力之嫌。
于是,薛岳暗示赵子立,希望赵子立来提出更换守城部门的建议。
赵子立另有意图:赵依然认为应在衡阳决战,只把长沙作为一个逐次抵抗的区域。如果第4军守长沙,将来,薛岳为保全第4军,容易接受赵在衡阳决战的建议。
因此,赵子立低头不语···
最后,第4军,这个不善守城的部队,承担起了守长沙的任务。
“炉底”,不如以前了。
面对完全不一样的敌情,国军选择了一样的对策;面对更强大的敌人,国军的部署反不如以前。
胜负,未战已分。
守城战,未战已败依照“天炉战法”,前线诸军,需节节抵抗,消耗日军的实力,削弱日军的冲击力,然后撤至两翼,侧击敌后路,为长沙决战创造有利条件。
然而,大战一开,全盘皆乱!
首先,国军对开战时间的判断出现了根本性错误。
以薛岳为代表的国军将领认为:初夏时分,湖南的稻田、堰塘和江河湖泊都蓄满了水,不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因此,日军不可能在5月发动大举攻势。
这个判断,符合常理,但却低估了敌人:时间,已经容不得日军慢慢挑选进攻时间了!而对于已经在中国打了7年仗的日军来说,他们是有能力克服这些障碍的。
因此,日军攻势一开,国军前沿部署未集,加之日军规模超出预计,迅速退却,根本没有对日军形成任何足够消耗!
而由于节奏被打乱,各部退却后,也处于散乱状态,一时无法形成有力组织,也无法执行侧击任务。
接着,日军稳妥的部署,使长沙彻底成为孤城。
横山勇吸取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经验,对攻击长沙十分谨慎。
他严令各部,先行攻取宁乡、浏阳。
宁乡、浏阳,是长沙东西两翼的屏障,也是“天炉阵”中“合击(攻长沙)日军”的支点。
日军夺取两处后,侧翼国军已经无法“合击”攻长沙之敌,攻长沙日军已无后顾之忧。
国军的“天炉”,只剩下单薄的“炉壁”:长沙了。
致命的漏洞即便如此,在长沙的第4军,仍有3万多人,接近后来守衡阳军队的一倍!
衡阳能守47天,此时,如果第4军部署得当,是可能坚持较长时间的。
然而,此时第4军的军长张德能,在守城上的造诣远不如方先觉。
所以,第4军守长沙的部署,依然延用了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第十军的部署,连阵地都还是上次会战留下来的,只是稍微做了一些加固。
然而,战情已完全不同!
第三次长沙会战时,日军是临时改变计划,强攻长沙,准备不足,被日军高层认为是“自暴自弃的作战方针”。
此次,日军对长沙的攻势,看起来就是志在必得!
这种情况下,日军显然非常清楚:攻长沙,关键在取岳麓山!
因此,战区参谋长赵子立提醒张德能:应集中主力守岳麓山!要是岳麓山守不住,长沙绝守不住。换言之,只要守住岳麓山,就是守住了长沙。
然而,对如此大事,张德能不置可否,只让赵征求薛岳的意见。
薛岳此时,对赵子立屡屡和自己唱反调十分不满,有心要“整赵”,最后两人互摔了电话,从此不再通话···而对于调整部署,却没有做出任何指示!
这是一个致命的漏洞!
很快,日军溯湘江而来,直攻岳麓山。
第90师守岳麓山,打得很顽强,但实力严重不足,形势危急!
混乱的调整国军守长沙,非常仰仗部署于岳麓山的重炮支援。
然而,日军对岳麓山的猛攻,压制了部署于此的重炮部队,使国军在整个长沙的作战都失去了火炮支持!
部署失误,长沙已不可守了。
此时,张德能做出调整:留一个团守卫长沙核心阵地,另一个团渡江支援90师,其余各部逐步用船渡过湘江,在湘江西岸待命!
长沙守不住了,第4军还是要保住!
临敌调整,本就十分危险,需要极为周密的指示。
然而,张德能指示草草下达了指示,至于谁先过河,谁后过河,物资如何转运都没有具体安排。
于是,各部在江边争抢船只,一片混乱!
日军见此,立正用飞机、大炮、机枪猛烈攻击,国军再次遇到了一场灾难!
兵败如山倒,不仅撤退部队陷入混乱,留守部队也军心动摇。
最终,留守部队稍事抵抗后,或四散逃走,或被俘,而撤退部队也伤亡惨重!
混乱的调整,引发了崩溃!崩溃之下,长沙沦陷了!
惨痛的失败此次作战,日军“自新墙河战斗开始至长沙沦陷,将近一个月,而长沙的战斗仅一天一夜”。
守长沙的2个师2万多人,更是在没有经过激烈抵抗的情况下,就稀里糊涂崩溃了!
此次作战,国军战死35400人,被俘高达111300人,日军战死1503人,其中军官101人,负伤3662人,其中军官225人!
18日,长沙沦陷。
20日,日军下达了攻打衡阳的命令!
折损了10几万人,不但很快就丢掉了长沙,而且,对日军的打击也非常有限,连迟滞敌人推进都没有达到!
付出的代价,比一次“决战”还大!而对全局的影响,连“逐次抵抗”的效果都没有达到!
这是一次惨痛的失败!
战后,国军枪决了第四军军长张德能。
张德能,部署失策、调整混乱,确实对长沙迅速失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如此大的败仗,又岂只是张德能一人失误所至呢?
鉴于当时双方的战力对比以及日军此战的投入,守不住长沙,情有可原。
然而,败得如此惨,则是战役指挥,乃至军队体系上的问题了。
薛岳将军,沉迷于前三次作战的经验,在敌情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依然几乎原封不动地沿用过去的“天炉战”战法,在战役指挥上负有主要责任。
而国军自上而下低效的指挥系统,则是更深层的原因。
当时,日军已经在豫中会战中展现了其在中国战场大举用兵的企图。
战前,从各方面得到的情报,国军已经形成判断:日军将集中前所未有的力量对湖南发动大举进攻!
这种情况下,国军依然采纳了原本就不现实的“决战长沙”意见,甚至在兵力部署上的变动也不大!
战役打起来以后,就连守长沙的具体部署,薛岳、赵子立、张德能等人也互相推诿,以至连已经察觉的漏洞也无法弥补···最后,上自战区司令,下至军长,都事实上放弃了对部队的指挥,导致部队一盘散沙,战而自乱!
如此军队,怎能不败呢?
四平保卫战为何国军精锐全军覆没?
孙子云:兵者,诡道也。自古兵家征战,胜负系在天时地利人和,缺少一样是很难成事的。著名的四平之战,英勇善战的东北民主联军首次折戟,先后损失万余人也没能打下四平。这次战役并非民主联军战力不行,而是在主客观方面存在4个原因。
1947年5月,为配合全国大反攻,将解放战争推向全面胜利。东北民主联军发起夏季攻势,战略要地四平首当其冲。四平地处东北腹地,是中长、平齐、四梅三条铁路的交汇点,连通东西南北满,是著名的粮食集散地。在当时的情况下,谁最先控制四平,谁就掌握了东北战局。
为此,老蒋高调声称:“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5月30日,老蒋亲临东北指挥,制定了“重点防御,收缩兵力,维持现状”的战略。国军四平守备司令、第71军军长陈明仁为固守四平,将四平全城造成“纵深网结合”、“有点有面”的永工事体系。陈明仁宣称:“共军装备低劣,一无飞机,二少大炮,对铜墙铁壁的四平城,彼方将一筹莫展”。
四平攻坚战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6月11日扫除四平外围之敌据点到6月20日占领四平铁路以西市区为止。第二阶段从6月21日在南桥洞及天桥方向向路东敌军发起进攻,到6月30日东北民主联军主动撤出为止。
四平攻坚战,东北民主联军投入第1、第3、第7纵队和独立第2师及炮兵纵队一部,第2、第6、第8、第10纵队和独立第10师,总兵力为10万人。国军71军第87、88师,第13军54师,第53军的榴炮营以及71军直属特种分队,还有辽宁保安1团、辽北保安司令部2团、东北保安52团、第12保安区17团、步兵独立4团、装甲车第60团等,总兵力为3.5万人。
东北民主联军以10万大军围攻四平城16日,歼灭敌军1.6万余人,缴获各种炮145门,轻重机枪309挺,各种枪支4223支。但东北民主联军伤亡很大,伤亡人数1万多人,而且围攻16天未能打下四平城,最后被迫撤出,攻下四平的战略目标没有实现。
东北民主联军10万大军为何失利?并非联军战士作战不英勇,而是在主客观方面有4个原因;
一是对敌情判断不准,对守备兵力和战斗力估计失误
四平攻坚战之前,东北民主联军对城内守军的总兵力估算为1.8万人至2万余人,但实际上城内有兵力3.5万人。同时,对城内71军士兵的战斗力估计失误,经过第一阶段的战斗后,守城兵马虽然已经成为残兵败将,士气低落。但是这些人依托工事进行挣扎,其作战能力胜过野战部队。加之四平城内弹药充足,又有飞机接应,71军残兵拼死抵抗,攻坚部队伤亡超过预期。
二是攻城准备仓促,对外围据点没有肃清完毕就发起总攻
攻坚战不同于野战,明碉暗堡如不及时肃清,其对部队的杀伤是非常致命的。东北民主联军在扫清了外围据点之后,没有及时一点点将明碉暗堡肃清。当时清理碉堡只用了3天时间,就发起了总攻。结果还没清理完毕的碉堡对联军造成了极大杀伤。同时,总攻开始后,联军还有7门大炮没有进入阵地,在攻入城区后才发现炸药包等数量准备得不够,无法彻底摧毁城内的工事。
三是攻坚作战经验不足,老套路让自己吃了大亏
四平攻坚战,民主联军采取的依然是围而不打的老套路,四平城内之敌获得了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在指挥上,存在轻敌急躁的问题。5月19日,联军在怀德击溃了88师,此时如果一鼓作气发起猛攻,是有可能攻下四平的。但是此时又分兵向东丰、西丰、开原等地进击,导致敌军得以迅速集结,重新布置重武器还击。
联军再攻击四平时,面对的就是四平城内的明碉暗堡和轻重机枪,最后只得以血肉之躯去拼机枪大炮,伤亡之惨烈可想而知。当时联军在四平附近有24个师的兵力,却只用7个师的兵力攻坚,既有想攻四平,又想歼灭敌人援军,结果两边都落空,损失惨重。
四是兵力调配上的添油战术,战术上的平推战法,导致攻击无力
在攻击开始后,部队调动频繁,攻城梯队没有从几个方面吸引敌军火力,分散守军的作战能力。而是从一个方向猛攻,人员一批又一批单线进攻,这就成了添油战术,这是兵家大忌。守军本来就占据地形和火力优势,又有工事掩体为防护,如此添油战术无济于事,徒增大量伤亡。
在攻城的战术上,打开一两个缺口后,不乘机扩大突破口,多面开花,而是从一两个突破口蛮推。如此一来,单独从一个方向平推是很难奏效的。当时有7个师攻城,6个师在西面,东面只有1个师,最后这个师也被调去西面,从西往东一路推过去。
敌军守将陈明仁很快就看到了这点,他以少量兵力扼守突破口牵制住大量攻城部队,组织部队从两翼包抄袭扰,不断向两边挤压。最后,7个师的攻城部队将守军不断压缩,守军越来越集中,在同一扇面地形形成了最大火力网,战斗一度进入对峙消耗状态,顶牛之势形成后,占据地形、火炮优势的守军可以从容发挥火力,造成的杀伤是非常致命的。
好比一群人围攻一个人,一群人挤在大门口,拳头挥不进去,但在门内的人虽然只有一个,却可以从里面丢点炸弹出来,一炸就能炸倒门外一堆人。
四平之战,10万大军围攻16日无法打下四平,联军还付出了重大伤亡。主要就在于判断失误、准备仓促、经验不足和战术无力,这4个方面的原因是造成此战失利的主要原因。当然,此战也锻炼了民主联军,民主联军从此战的失利中吸取了教训,迅速积累了攻打大城市的经验,为日后大决战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