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高等学府,唐代科举制等级?
唐朝分两级:发解试、省试
唐朝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分为两部分,即生徒和乡贡。所谓生徒,便是指官办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不需要参加地方考试,而是直接参加“省试”;乡贡则是指那些通过自学或私塾学成者,他们需要先通过地方考试,合格后再到京城参加“省试”。
其中,生徒又可分为两类:
一种中央官学毕业者,唐朝的中央官学主要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大高等学府,统称“六学”。不过,想要进入这些学校并不简单,必须是高官子弟,例如想要进国子学,父亲至少也得是朝廷三品官员,想要进太学或四门学,也至少得是五品官员。
另一种则是地方官学毕业者,主要是指朝廷于各州、各县设立的官办学校,相较于中央官学而言,地方官学对于入学者的出身要求较低,无论是官员子弟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入学。不过,入学之前要参加学校的资格考试,合格者才能入学。
当然,要想直接参加省试,不仅要在中央官学或地方官学进行学习,还必须通过毕业考试,拿到“毕业证书”才行。
至于那些没能进入官学就读的学生,朝廷也给了他们出路,只要你觉得自己的能力足够,那么就可以自己去县里报名,从而参加州、县举办的选拔考试,这被称为“发解试”。
“发解试”又可细分为两级,分别由县、州两级负责:其中县级由县尉主持考试,通过考试者由县里出具证明,然后便可参加州里的考试了。州级则由司功参军主持考试,一般在八九月进行,也被称为“秋闱”,考试通过后,州里会给合格者颁发“解状”。
取得了“解状”的学生,身份就变成了“乡贡”,也可称作举子,拥有了参加省试的资格。此外,州县预试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
省试开始之前,朝廷会先进行考试资格审查,这时候参加省试的考生,需要提供州府开具的解状,以及记录着个人详细信息(姓名、年龄、籍贯、父祖姓名、父祖官职、举数、场第、相貌特征等)的“家状”。之后,礼部或礼部会对此进行统一审核,统一发榜,只有在榜的学生才可参加接下来的考试。
唐朝前期,省试由尚书省吏部考功司负责,主考官由考功员外郎担任,唐玄宗以后,省试则交由礼部负责,主考官由礼部侍郎担任。
当时,吏部或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全部在贡院进行。考试结束后,通常会在次年二月放榜,录取者谓之及第,或登科、登第、擢第等等,第一名便称为“状元”。
省试完成后,科举及第者经过吏部的“关试”(也称铨试),通过者才算拥有了做官资格,接下来便是等待朝廷派遣官职了。而如果急于想要替朝廷出力,还可以再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书判拔萃”两种考试,合格后便可立即授官。
国子监是用来做什么的?
国子监(guó zǐ jiàn),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 教育管理机构 。
晋武帝 司马炎 始设 国子学 ,至 隋炀帝 时,改为国子监。
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 四门学 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 北京 。
古代监生是什么学历?
1. 古代监生是指参加科举考试但未及格,又被选入官府中担任辅佐官员的人员。
2. 古代监生并没有直接对应的学历,科举考试是当时中国唯一的选拔官员的方式,而监生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未能通过的考生。因此,他们的学历取决于之前考取的功名及教育背景,通常包括儒家经典教育和注重文学修养的关键词。
3. 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会试、殿试和状元。科举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典章和论文四科,要求考生达到高水平的文史哲素养。未能通过殿试的考生会成为监生,领取一定俸禄,但不能担任正式官员。然而,监生的决定并非只由组织者或考场评委作出,还存在很大的官场化乃至贿选倾向。
4. 监生的身份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可以通过考取功名或在官场上表现出色获得“转官”的机会。但在整个明清时期,监生人数众多,转官的成功率并不高。因此,即使没有获得官场上的地位和名利,也不妨碍他们在社会活动、文艺创作和民间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
5. 总之,古代监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学历等级,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身份和职业状态。他们既具有经过系统教育培养的文化素养,又经过考试选拔等“精英化”机制的筛选,但在官场或生活中并不必然能够获得与其文化水平相匹配的权力和地位。
各个朝代的学校教育?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 )】殷商时代的学校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国子监】汉魏设立太学,西晋改成为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和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等。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经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北宋初期著名四大院?
随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大,而宋初官学却又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们求学的需求大却苦无其所,这时的书院应运而生,直接起到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当时比较著名的四大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以及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这些书院都由大儒主持掌管,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人才。
一、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五代后晋时期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今)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因此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又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随后由于晏珠和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元代赵孟瞓在《义学记》里记载:“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
二、岳麓书院
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湖南大学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也是唯一中国古代延续到现在的学府。岳麓书院主体建筑面积有31000多平方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其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
三、白鹿洞书院
位于江西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已有1000多年历史。“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白鹿国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堂。白鹿洞是一个山壁上挖出的半圆形石洞,高4米、宽4米多、深6米多,内墙砌以花岗岩石、地铺石砖,皆较平整,一只小石鹿蹲卧在石基上,后面有一块屏风大的石碑,上面刻有《大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洞碑记》,文为清代顺治年间任洞主的熊维典所撰。说的是这里当初的白鹿洞有名无实,在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间由南康知府王溱挖山开洞而成。此后王溱还写了一篇《新辟石洞告后士文》,说明白鹿洞名震天下却无洞,开洞可以使先哲遗迹不泯,使后人之景仰愈久愈切等等。洞的正壁上刻有王溱所书的《鹿洞记》。白鹿洞书院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布局考究,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而构成五大院落,分别为先贤书院、礼圣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士子楼,每一组院落又各自有两至三进建筑。1996年,白鹿洞书院连同庐山风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嵩阳书院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千米峻极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为嵩阳寺(佛教寺院)。于宋景祜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为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嵩阳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也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嵩阳书院至今遗存的主要文物有唐至清代碑碣70余条,包括《汉封将军柏碑》、唐代隶书代表作品《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北宋黄庭坚的《诗碑》等;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封的“大将军”柏树;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的石刻地图“登封县地图”;北宋理学名家程颢、程颐兄弟到嵩阳书院讲学时亲手所栽的“二程手植槐”等。嵩阳书院走出的历史名人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诗人程颢;北宋教育家、理学家程颐;清顺治十六年进士、登封知县叶封等。2010年8月1日,嵩阳书院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