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信2012,如何从2000多只股票中选出心仪的股票?
这是我在另一个答案下面的回答,我大概通过3,4年的时间结合自己的性格与风险偏好选择了一种筛选成长股并长期持有的思路,要说明的是,选择股票的方法必须要与交易习惯和风格结合,更要符合你自己的性格。别人的选股方法你学过去,但是没学到买卖时机还是没用的。
写在开头
我个人从2009年开始接触股票,因为从事投资工作,所以有时间做很多研究和学习。但一直到2011年前,我从来没有赚到过一分钱,书读了很多,报告也没少看,尝试各种选股方法,但就是挣不到钱。和很多人一样,一买就跌,一卖就涨,作为一个以投资为工作的人,真是一件挺失败的事情。
2011年前后,我认识到也许是因为我每天都看股票,过于频繁地做出判断和选择导致了难以坚持一种投资策略。于是我决定改为选择我认为的成长股,长期持有。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这之后,我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成长股选择策略,买入并持有了一只股票:上海莱士,幸运地获得了超过800%以上的回报。使用同样的策略,我在2012-2013年分批买入了另一只股票:美盈森,到目前为止获得了200%以上的回报。在2014年买入了第三只股票:广电运通,到目前为止获得了100%回报。
****这里要说明的是,其实后两只都比我预计的上涨速度快了不少,这和市场环境有关系,我的选股思路并不是希望买到那些买入就开始上涨的股票,这不是目的,也不会以此作为选择股票的考量。****
至此,我认为这不完全是偶然现象,这个策略大概是有一点价值的。优秀的选股策略和投资策略有很多,但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并坚持执行,才有可能获得回报。在此,我愿意分享自己的心得。
为什么要有自己的投资策略?
我在09年刚开始投资股票的时候,会很教科书地分析公司和行业,看很多报告,相信那些报告里面关于公司未来3年增长的预测,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尽信书不如无书,能看明白家门口煎饼摊的商业模式和发展预期其实就能看懂很多上市公司的(无非就是进货、生产、销售,发展预期在于潜在用户数量和竞争对手情况),但我们很多时候总愿意给自己这样那样的理由相信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我们相信一个做啤酒的能研制出最先进的疫苗,我们还相信奥巴马连任成功所以澳柯玛能上涨。)
任何时候,悲观地去看一个企业的未来预期,但是乐观地去看过往业绩。一家公司的过往业绩是能说明很多东西的,技术实力,供需关系,管理层水平和态度,都会或多或少反映出来。用看煎饼摊的标准和态度去看一家公司即可:鸡蛋和薄脆进价是不是合理?销量降低是因为天气冷了人少还是天气热了大家嫌煎饼烫手?和马路对面那个煎饼摊相比,这家的煎饼更好吃吗?价格更低吗?和客人关系更好吗?
我想说明的是,对于能够下一些功夫花一些时间的人,上市公司没有那么难以看懂。不要以此为理由轻易相信别人的分析,更不要接受任何人任何形式的“荐股”。我自己曾经密切接触券商和基金,有段时间每天手机上要没有10条8条荐股短信都说不过去,但结果呢?也许某一次你听信了别人,买的股票上涨了,那么你就会产生依赖,以至于最后彻底失去自己的判断,而只要一次失败了,你之前赚的钱就都回去了。所以,请相信你自己,没有谁比你自己更可靠。
成长股的筛选
成长股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我个人认为成长股的要点在于成长,在A股的环境中,可以理解为流通市值的成长。像一些流通股本已经比较大,流通市值上百亿的公司,虽然这样的公司不是不能成长,但大概率来看,流通股本越小的公司成长空间越大。
初步筛选
毛利率
我不喜欢低毛利率的公司,传统制造业和零售业里很多企业做的很好,比如卖电器的,比如造汽车的,都有好公司,但是毛利率不足20%,这就说明规模是这类企业成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当他们的规模到一定程度,成长速度的下降几乎是必然的。我一般只看毛利率30-40%以上的,当然因行业而异;
股本
这是放之世界皆准的标准,股本越小,扩张动力越大,潜力也越大,中国股民更是格外热衷于炒小盘股。总的来说,总股本不超过10个亿,越小越好,现在很难找到质地好流通股本还很小的股票了;
净资产收益率(ROE)
我个人比较迷信这个指标,算是懒人选股票比较实用的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通常我会要求5%以上,10%为佳;
主营业务占比
这个不用多说,不务正业的公司绝对不碰,越高越好,100%最好;
股票价格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因素,通常价格越低的股票上涨空间越大,想象空间也越高。不是谁都会在100多买茅台,200多买中国船舶的,这东西不太好定一个统一标准,我一般希望在10-15元以下;
行业壁垒
毛利率是可以一定程度反映行业壁垒的,50%以上剩下的不是软件互联网,就是医药。这一条重要在于,稀缺的东西首先从价值上就是可以长期升值的,从概念上就更是可以爆炒的,资源类股票是一种代表,但并不推荐,继续看下一条我会解释;
需求
需求决定供给,决定价格,为什么不推荐资源股票,就是因为越稀缺的资源往往跟一般老百姓离得越远,需求反映到供给端的链条过长,或者本身需求面就很窄。比如稀土,没错,这玩意是稀缺,但是你告诉我这东西能有什么用呢?稀土是战略资源,但是跟老百姓有什么关系?一般人感受不到这种东西的稀缺。我看不到稀土供求的大众现实意义,所以我觉得大部分股民也看不懂。稀土行情热过很多次,跟着炒可以,但我一般不会选择长期持有这种股票。
这段多说两句,用我最通俗的理解,什么叫需求?没有不行是最好的,其次还得难以替代,价格最好是发改委限价或者自己随便定价;要么就是背靠政府或大型国企,未来若干年的成长可以确定;
股东结构
必须有靠谱的单一大股东,我国企业擅长股东内斗,俩个大股东要还能专心经营绝对是楷模级别的。虽然单一股东很多时候意味着独断专行和家族企业,但是你还能分析,还能判断,俩个股东分析就很难了。如果你能做到分析揣摩每一个股东的利益诉求,那你肯定能超越王亚伟,这是他自己说的。
投资非主营业务
投资非主营业务(比如参股,并购等方式)无非俩个诉求:第一,靠概念炒股价圈钱,这几年来上市公司相继热衷于投资过手游行业,传媒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都是什么热投什么,就是想把自己和最热门的投资概念扯上关系,这和娱乐圈七八线小明星抱大腕大腿搏出位是一个思路;第二,自己的主营业务增长放缓或者前景变差,需要布局其他领域,这种情况上市公司的出发点是好的,某些传统行业的企业,因为行业发展放缓,或者宏观经济因素,主营业务萎缩,尝试通过投资开辟新的领域。但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直接卖出即可,真的认为公司管理层很好的,可以等投资的新方向明朗了再进入。真正好公司的买入点从来不差那几个涨停板。
精细筛选
通过前几个指标,你大概可以筛出几百只股票,看看后几个指标,最后能有几十只,接下来就可以开始细看了。
细看完全是因人而异,因公司而异,我一般先把主营业务看不懂的筛掉,比如什么做奇怪的软件系统,奇怪的制造业,奇怪的药品,我看很多遍还是不明白其涉及的专业。(当然,如果你自己了解某些特定行业,那大可以选择这些行业的企业)再例如核心技术过于黑盒子,你也不知道这企业是真有技术含量还是蒙人的,我也不太敢选择。这类企业很多,例如,主营业务看着很好,其实收入一半来自于关联交易中的猫腻,或者什么其他杂七杂八的收入,跟主业好与不好没关系。
下一步,我会把明显是靠关系的筛掉,开发飞信的神州泰岳,当初创业板刚上的时候很火,需求明确,谁都能看懂,伴随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浪潮,还背靠移动,简直就是白给的好股票啊。我当时差点就买了,只是当时有个原则,这类背靠关系的最少要背靠2个以上的关系,飞信不符合,加上当时涨得有点多了,我就放弃了。现在看来谨慎还是有道理的。
最后会考虑一些纯粹的市场因素,比如你选中的这只股票概念是否别人也能理解,是否会被关注,股价之前的走势如何。以我下面要提到的股票上海莱士为例,当初我就没有考虑其主业血液制品稀缺这个概念是否能被别人注意到,这只股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股价平平,没有人关注。某种意义上,算是判断得不够好的。
实际操作
我开头提到的股票,上海莱士,以这家公司为例,我来解释下我是如何运用上面的策略进行筛选的。
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行业,主要财务指标很好,毛利率尤其高(大于50%),公司管理层专业度很高(核心成员均有国外学习和研究背景),控股的大股东是很有能量的民生银行筹备人之一。
在筛出这只股票后,一开始其实我想放弃的,因为我不太明白这家公司的产品到底有什么必要性,血液制品是干嘛的呢?没听说谁看病非得用这个的。但是直到我一个朋友得病,重病,最后的一段日子必须一直用人血白蛋白,我记得当时听护士聊天说这药真难买,来了就没了。而且价格挺贵。我回来看了一些血液制品相关的医学知识,有了一些了解,开始觉得这家企业好像还不错。
血液制品严格受到国家管制,作为原材料的血浆只能通过国家批准建设的采血站获得,这种采血站数量少,获得审批极其艰难,而血液制品企业的资质几乎不再发放。这符合了稀缺的要求。
国内的血液制品严重依赖进口,当时看到的数据我记得是国产供应率不到50%。而这不是因为国外技术好,是因为国内不够,这个缺口不算小了。国内没有垄断性的龙头企业,天坛生物和华兰生物是行业内第一梯队的上市公司,上海莱士算是行业内第二梯队的,但发展空间很大。(我没有选择天坛生物的原因是其股票被屡次爆炒,业绩不稳定,且公司管理团队水平可能有问题;而放弃华兰生物的原因是它除了血液制品外,疫苗也是其重要业务之一,我不喜欢主营业务占比不够高的公司。尽管华兰生物在后来因为疫苗概念曾经走出一波很好的行情,但我仍然认为以一家血液制品企业来衡量,上海莱士是比华兰生物成长性更好的。)
血液制品是发改委限制最高价格的,因为需求供给太不平衡、缺口太大了,每年发改委会上调最高限价。虽然这不如自有定价权的,但对于这种极度稀缺行业,我已经很满足了。
基本上在确定了这些后,我就买了,我09年第一次买,然后11年卖了;12年又买,拿到现在。这种「真」成长型公司,不用太操心,它的增长水平是比较稳定的。虽然不会有太多超预期的表现,但稳定的30%-50%年增长足够了。说句大话,这股票我觉得我敢拿5年到10年,问题不大。
截至今天(2015年3月25日),上海莱士已经通过自身发展和一系列并购成为了血液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值高达700亿元人民币,在各项指标已经名列国内前茅,而公司的目标是在未来几年成为世界排名前列的血液制品企业。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1. 专业的管理层团队,技术出身的团队保证了业务上的不断发展和持续竞争力; 2.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兼并收购快速获取了稀缺的血浆资源,我猜测,这与其大股东背后的实际控制人背景不无关系。
在最初选择这只股票时候的两个重点都得到了印证,看看当时的竞争对手,华兰生物血液制品业务发展速度放缓,疫苗业务也没有了当年的风光,天坛生物自身的体制和管理有问题,虽然股票总有庄家在炒,但公司业绩并不好。
几年的时间,看着自己选择的公司一步步变成行业龙头,你别说,我还真是有那么一点巴菲特的感觉,看着年报的时候,有时能体会到那种自豪的成就感。
写在最后
对于股票,有人喜欢短期涨得快的,有人喜欢规模大的,有人喜欢特定行业的,单纯靠表面分析是很难百分之百分析出一家成长企业的。我个人的看法是你得跟谈恋爱似的,真的很在乎,愿意去了解一家企业,且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才能看到一些报表不告诉你的东西。
找到一只好股票,固然是兴奋且激动的,但还请一定耐下心来,等待一个别人放弃了的时点,如果你相信你找到的是一家好公司,那无论股市跌成什么样子,它仍然是那家好公司,跑不掉的。
会不会成为二者发展社交的切入点?
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综合通信服务”,即融合语音(IVR)、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覆盖三种不同形态(完全实时、准实时和非实时)的客户通信需求,实现互联网和移动网间的无缝通信服务。飞信不但可以免费从PC给手机发短信,而且不受任何限制,能够随时随地与好友开始语聊,并享受超低语聊资费。2012年7月4日更新版本为“飞信2012骄阳”,向联通、电信用户开放注册。中国移动飞信实现无缝链接的多端信息接收,MP3、图片和普通OFFICE文件都能随时随地任意传输,让您随时随地都可与好友保持畅快有效的沟通,工作效率高,快乐齐分享!
中国移动飞信,是中国移动开发的即时通讯软件,即融合语音(IVR)、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覆盖三种不同形态(完全实时的语音服务、准实时的文字和小数据量通信服务、非实时的通信服务)的客户通信需求,实现互联网和移动网间的无缝通信服务。自2009年8月1日起,中国移动将对飞信会员收取每月5元人民币的功能费,但普通飞信用户仍然免费。
阿里旺旺是淘宝旺旺与阿里巴巴贸易通整合在一起的一个品牌,该软件是淘宝网为促进交易各方及时沟通而推出的免费IM在线聊天软件。在一定前提下可提供找客户,发布、管理商业信息等功能。共分为“阿里旺旺(淘宝版)”与“阿里旺旺(贸易通版)”、“阿里旺旺 (口碑网版)”三个版本。是现在中国大陆地区使用最为广泛的商用即时通讯软件。阿里旺旺是将原先的淘宝旺旺与阿里巴巴贸易通整合在一起的新品牌,是淘宝网和阿里巴巴为商人度身定做的免费网上商务沟通软件。
针对于您所提到的飞信与淘宝旺旺联手的假设。其实两家都已经切入了这个行业,淘宝旺旺也已经占据了细分领域的第一。两个软件一个是综合通信服务软件,一个是商用即时通讯软件;一个是三大通信运营商之一,另一个是中国使用最广泛的商用聊天软件;可以称之为强强联手,有很大可能打破腾讯社交运营的垄断地位。在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阿里钉钉已经开始在企业级社交领域打开局面,而飞信的运营情况和市场占比一直很不理想。两家联手,就好比游戏里:一个大师段位的玩家会不会选择与一个铂金段位的玩家联手答排位赛呢?
如果两家联手抗衡腾讯的话,也必定会在服务质量、用户体验等方面竞争,这对于用户来说会是个利好消息。良性竞争的出现会带来行业的进步,而为了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也会有更多红利措施提供给客户。
4G又火了直播与小视频?
感谢邀请,你总结的基本到位。准确的说,2G时代火的是文字类的应用,3G时代火的是图片语音类的应用,4G时代火的是视频类的应用。我把这3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叫做:文本时代、图片时代和视频时代。而5G时代,是虚拟现实时代。
这3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由2G、3G和4G的移动网络的带宽的改变而为不同的APP服务。5G时代很明显是带宽更大了,时延更短了。所以5G时代一定是需要更大的带宽应用会火,例如VR,或者云电脑、云游戏等等。
2G时代,文本APP,智能手机应用的开端2G时代后期2.5G支持GPRS或者EDGE的上网,那时移动互联网带宽只有几十K。但是互联网应用在手机第一次有了展示机会。手机QQ和UCWEB就是那时诞生,还有一些WAP网页应用,如手机新浪也在那时成型。
那时最有名的就是移动的20元无限流量卡,可以用UCWEB看新闻,手机QQ聊天。 所以2G或者2.5G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可以算是“文本时代”,那时安卓手机几乎没有出现,还是塞班为王,因此文字类应用使用是主流。但是2G时代是现在所有智能手机应用的鼻祖。
3G,语音、图片时代来邻,应用的升华在2G时代移动互联网应用并没用大规模兴起,主要原因就是网速比较慢,只能支持文字类的应用。到了3G时代,技术上移动互联网网速有了显著的提升,商业上3G的普及性随着运营商的大肆宣传变的更加普及,更重要的原因是,IOS和安卓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3G时代最重要的应用是基于新一代智能操作系统的图片和语音类的应用,一些划时代的应用在3G时代兴起。例如微信和美团、滴滴等,淘宝和支付宝也在这时开始在手机上应用。同时一些小流量的联网游戏也开始普及。所以3G时代,可以说是“图片和语音时代”,标志性的应用就算微信和支付宝这两大巨头
微信完全得益于3G的发力,当年短信基本主宰熟人之间的文字消息,但是微信支持语音和图片的应用,一下子拉近了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对运营商的电话、彩信业务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没有3G的较高的带宽,微信语音和图片根本很难有最佳的体验,而3G的带宽刚好满足了语音和图片的传输要求。
再比如,淘宝、京东、滴滴、美团这种应用也是在3G普及的时候发展壮大的。这些应用的特点主要是图片加文字,图片和语音浏览应该是3G时代相对2G最大的改变。
4G,视频、游戏时代,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爆发4G移动互联网带宽进一步增加到了M的级别,而且更重要的是流量资费降低到大部分消费者可以承受的范围,于是催生了视频类的应用的崛起,同时进一步促进了高质量的手游的诞生。
网络直播、短视频这类视频应用,以及王者荣耀这类手机游戏,基本都在4G时代诞生。因为4G网络让带宽更大了,而流量资费也越来也便宜,所以催生了一大批流量类的应用,我们可以说4G是“视频时代”
同时,4G时代还有一个因素促进了应用的爆发,或者说是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从业者的爆发,那就是4G时代,一些移动互联网应用由免费向收费转型,各类互联网寡头出现,视频、媒体类的应用都可以赚钱了,这也促进了4G时代移动互联网进入了黄金时期。
5G,VR和边缘云的应用5G对于普通消费者的表现就是增强型移动宽带,也就是体现为带宽更大了,可以到了百兆级别。那么带宽更大了可以做什么呢?首先可以支持更高的视频带宽,例如4K视频、3D视频和VR,这些原来是无法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的,5G时代也可用支持。
其次基于云的娱乐会成为现实,我们以后可以使用更加轻量化的娱乐终端,娱乐游戏的内容都在云上 ,不必在本地加载。连操作系统基于5G的边缘云,也可用实现云电脑,这是5G的机遇。相应各大寡头、运营商都会全力推进云的生态。
所以,在对普通消费者方面,首先5G带来的是质量更好的视频、VR的支持和云端游戏等等,我们可以称之为“VR时代”,要知道4G时,VR游戏由于带宽问题,一直没有联网,依然以线下为主,在5G时代,VR联网变成为最大的机遇
所以5G会带火什么?,我认为VR和云端游戏将会是两个可能会火,并且会造就新的移动互联网寡头,这些都有可能会出现。
是什么让微信一步步将QQ取代?
这个小马哥有解释过,当年腾讯底下有两个团队同时搞微信,一个团队失败了,一个团队成功了就是现在的微信团队。这就是一个企业内部良性竞争,有助于公司总体的长远发展。
至于为什么有QQ还开发微信,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从技术研发角度,需要微信这款软件。
QQ基本上都是基于widows视窗系统研发的。也就是整个面向的用户群,是PC端。微信则不同,它是基于手机操作系统研发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手机操作系统当时是塞班和安卓、iOS三大阵营来分庭抗礼的,最早的微信有安卓版、iOS版本也有塞班版。
从技术研发的角度,是基于手机系统来从新打造一款原生态的手机软件,还是把主要在PC端的软件模式,相对应的设计到手机。很显然是前者。
举个很简单例子,相比微信,即使是QQ手机版都略显臃肿。虽然两者都是基于手机系统研发的,但是QQ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些功能已经模式化了,很难舍弃。
2、进军移动支付领域。
互联网时代,谁拥有的用户数量最多,谁就更容易抢占市场,尤其是在移动支付领域。
从表面上看腾讯只是在布局一个手机通讯软件,而实际上它是在抢占市场,为接下来进军移动支付领域,让用户依赖于这款软件的支付功能,甚至把钱都存在里面。
任何一款软件开发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公益性软件除外),所以从一开始的软件开发上面,很明显就已经有了下一步的规划。
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说自己当年也不知道QQ以后该怎么盈利,也迷茫过。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稳坐互联网通讯企业第一把交椅。
不管是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也就是互联网通讯软件该如何变现,还是在服务用户,资源整合方面,市场推广方面。你说现在真的没有经验,不知道下一步在哪里?
我开发软件就是单纯的为了大家手机聊天考虑的。谁信?我反正不信。听懂掌声!
3、用户截流,击败竞争对手,同时维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马云有句话很经典:“互联网公司真正能红3年的,很难。有的3年都不在了。”这说明在互联网时代,竞争十分激烈,而且对手多如牛毛。资本介入开发一款手机软件也不是难事。微信当时也不是没有对手,这里就不举例子,只说重点。
击败竞争对手只是其中之一,我认为他们最大的目的就在于留住用户,保持企业的一个长远发展。
一款软件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和用户使用,难免露出疲态。最大的问题在于用户流失了怎么办?
很简单的道理,超市里面的洗发水有多种品牌,但是他们往往背后的老板就是那么几家大的公司。他们不断研发新款就是为了留住用户。留住用户干什么?这就是最大的原因。
腾讯拥有最大的互联网用户数量,他开发微信也能更好地让用户选择自己家的公司。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击败竞争对手,同时留住用户,这样也是对公司长远发展的重要考量,可以说一箭三雕。也符合一个公司,多元化的战略发展眼光。
结语:任何一个事情,如果我们只从表面上去看,很难看到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腾讯布局微信,绝对是互联网时代,最经典的软件布局。
它不仅仅从短期内,让公司获得了很大的商业回馈,同时更重要的是从长远角度,让公司走在了这个时代的前列。
你们用微信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第一次用微信,那时还是三星galaxy2 刚出来不久,买来后装的第一个APP就是微信。
打开微信,我都不知道怎么玩。反而打开频率最高的是QQ然后就是拿着手机拍视频,那时没有抖音,也没有别的短视频APP。后来发现微信还有朋友圈功能,然后才慢慢习惯把视频发在朋友圈里。我记得微信被我删除了好几次。而且那会界面真的是土,感觉一点都不想玩。还不如QQ界面舒服。特别值得一提的,微信的语音功能,那时真不习惯。我想为什么要有个语音发送给好友呢,打字不是很舒服了吗。而且那时需要用表情来表达,比如笑脸,哭脸等常用表情。
那时最喜欢用的功能,是漂流瓶功能,现在已经很少玩了。觉得漂流瓶很神秘,总能收获不同的惊喜。而且还能把漂流瓶扔给不同的人,大家都是匿名的,所以增加了很多神秘感。
最后,吸引我的是找附近的人,这个功能为微信前期迅速扩张奠定了很强大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功能,微信和QQ还是有很多重合性。利用手机定位,找附近的人这个功能是微信的一大神器。
最后,让我能够真正重视微信的,还是微信公众号的推出。公众号推出对微信流前期有非常大的贡献,如果没有公众号,我们看资迅还要通过其它入口去获取,比如百度,比如新浪。那时还没有头条号和更没有抖音。所以,公众号正好利用了14-16年这两年抢了很大的流量给微信。
所以总的来说,微信还是抓 住 了用户体验的时机,行业竞争少的时间差,再利用了QQ用户的流量基础,占得了先机。
总的来说,这8年来,微信还是国内最成功的APP没有之一。